李钦彤 赵亚平
《我不是王毛》:简化语境下的抗战题材电影新形态
李钦彤 赵亚平
电影《我不是王毛》剧照
导演赵小溪的首部喜剧电影《我不是王毛》于2014年底拍摄完成,却因经费不足一年以后才得以在院线上映,但这个不太华丽的小众电影却频频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在国内主流电影评分网站豆瓣上,1万余人参与评价,评分7.7分,好于77%的喜剧片,好于56%的战争片,作为投资额仅270万的低成本小制作电影,这个成绩已属难得。
在电影商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观众作为消费者被放到上帝的角色,观众的需求也作为直接影响电影故事结构、表现方式等多方面的主导因素,电影的创作者不得已地选择迎合观众的需求,自我发挥及表达思想的空间一再降低。置身于波涛汹涌、竞争激烈的商业大片的市场环境中,国内的受众已经被传统的大片思维固化,全明星阵容、超炫特效画面、刻意卖萌段子、可炒作题材等成为了影片的标配。而当《我不是王毛》这部另类的战争喜剧片上映时,虽然不被市场认可,却得到了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影片围绕主角狗剩为攒钱娶媳妇而卖身参军的事件展开,导演赵小溪通过狗剩等小人物形象不仅刻画出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更是表达出辛辣的讽刺和机智的幽默,从而发人深省。
影片在时空形式上戏仿了《罗拉快跑》,进入三次循环叙事结构,每次事件都是以狗剩为了攒钱娶杏儿而卖身参军又因荒诞的偶然性逃跑回家开始,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这三次循环中看似有所发展,但却以一种怪诞的循环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纸风车作为一种贯穿电影始终的特有符号,仿佛有了生命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循环。等狗剩最后一次醒过来时,黑白色调已经切换成了彩色的画面,那些在眼前行军的队伍,冲他莞尔一笑的小女孩清晰可见,仿佛自己做了一个真实的梦。电影最后没有回归主旋律的陈旧套路,当故事进行到狗剩逆袭娶到梦寐以求的杏儿时,剧情突然又急转直下,仿佛挣脱了传统人物塑造方面的固有套路,就像一个梦一样,刚美梦成真,却又要破碎,让观众也随电影在时间与空间上巧妙交错的安排,心绪紧随剧情波动。
除却时空元素的融合外,影片在叙事结构上交织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激烈碰撞,最后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收尾。现实主义的世界里狗剩是一个务实肯干的人,为了挣钱卖身参军娶媳妇,却一次又一次当逃兵,既不顾及部队纪律、也不遵守参军“卖身”的契约等,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打拼。同时电影艺术又赋予了他理想主义的色彩,使他这个小人物能够逆袭娶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杏儿。但现实依然是残酷的,纵使他在少林寺挑水10年练就了惊人的臂力,但个人的命运还是抵抗不住时代大背景下的洪流,黯然的结尾不免让人感伤。整部影片将这样一个小人物放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在画面上并不会让人感觉不协调。那个时代的感情真挚得让人动容,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很多都是通过少有或无声的语言,战场上成片士兵的死去也都是一个镜头悄无声息地带过,相爱的人之间亦多是无声的交流,即使狗剩与杏儿洞房花烛夜时,也只有少许的语言交流,但丝毫掩藏不住这份爱的淳朴、真挚、感人。小人物的少有或无声的话语,是社会底层大众的真实写照,与电影宏大的战争背景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毫无违和感。老百姓少了语言上的表达,却习惯用行动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这与当代沸腾喧闹、只会高声表白的现状有着鲜明对比。
在战争混乱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很难由自己作主,在与时代命运的洪流做抗争中的狗剩思想简单至极,就是为了娶到自己心爱的杏儿,以后跟她一起伺候岳父母。他没有背负那么多主流的社会价值,但反映出来的却是普通大众最为真挚的人生情感、淳朴善良的内心。透过电影看到的乡村生活其实就是我国大好河山的缩影,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基层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写照的力作,是对千千万万如狗剩一般的普通大众执着努力奋斗、向往美好生活的一曲赞歌。电影故事的成功离不开色彩饱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将真实可感知的人物形象融入电影中,电影故事才有活力和生机。本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真实却不失感动,即使配角也让观众印象深刻。比如政委的形象,具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特有的身份,使观众看了开头就有了要与主旋律共舞的思想准备,但到了本片说教意义最强烈的桥段,也只是以似大话西游中“罗家英版唐僧”化身的新四军政委的啰嗦的说教为主,多了几分幽默调侃,少了几分严肃认真,保证了观众在观影中体验的一致性。狗剩、干爹和杨三形象则更为生动具体:
具有追求理想的不屈精神的狗剩形象。狗剩刚出场就是一个“兵油子”的形象,与高大上的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过往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主角相比都显得很薄弱。这个“兵油子”只为自己的理想攒钱、当逃兵、没有民族大义、没有爱国情操等,但正因为这方面的反衬,让他的优点也格外突出。平民视角的电影对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丑化”实则是对人物形象多面性、真实性的升华,被战争压抑下的人性终究随着剧情的推进,表现出人性深处本来的淳朴和善良。主角狗剩出场时被王毛误以为是流氓而打翻在地,与乡亲们吃饭时不善言辞、表现木讷、又因为道出了在少林寺挑了10年水的真相被乡亲嘲笑,这时他一掌打断桌子腿,这种行为上的反差也暗示了狗剩性格上倔强不屈的一面。政委洞悉了狗剩的心思,说:“你回去吧。”随之镜头一拉,狗剩拼命在广阔荒凉的杂草地上狂奔,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拼命的奔跑能让观众感受到狗剩想要早点回家见杏儿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了他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勇气。透过荒凉的杂草背景,仿佛看到他马上就要挣脱掉的命运的枷锁。
自私自利外表下掩盖着善良内心的干爹和杨三形象。除去主角外,反观其他人物形象也都立体鲜明,狗剩干爹虽然自私自利,想让狗剩与自己的亲儿子调包,骗狗剩说能盖上三间瓦房就将杏儿许配给他,以此劝说狗剩参军挣钱。但当他听杨三说,狗剩战场牺牲后时自然流露出的愧疚又让人动容。最后,杨三带领皇军来找狗剩问出新四军在哪,老汉以死相拼也没有说出狗剩的去向,表明了狗剩干爹的内心善良的一面。杨三在剧情高潮环节的突然转变也并非毫无征兆,杨三与狗剩的人物关系发生矛盾碰撞时,杨三都会说一句:“我和狗剩打小就爱斗,但从来不动真格的。”杨三也爱杏儿,但远没有狗剩爱得那么无私、纯粹,他说:“我也爱杏儿,但爱不到为了她去上战场。”剧情的在人物矛盾关系处理上拿捏到位,最后杨三本意只是想借助皇军吓唬一下王毛家人,但当皇军真的要杀杏儿的家人时,他还是表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他苦苦哀求皇军放过杏儿全家,当杏儿险遭刀刃杀害时,双手握紧刀刃,这一角色在最后时刻的转变,将以前杨三与狗剩之间的对立的矛盾关系瞬间瓦解了,个体之间的矛盾在共同敌人面前、在家国意识面前苏醒了过来,电影表现的思想层面的深度得以体现。而这需要在观影完毕后细细体会才能理解导演在设计人物角色、叙事脉络转变上的良苦用心。
与以往高大上的“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不同,《我不是王毛》把视角放在了小人物狗剩的身上,以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并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荒诞喜剧气质。从整部电影的叙事手法来看,观众可以感受到导演明显在另辟蹊径表达一种对传统主旋律电影在思想层面上更深层次、更人性化、更真实性的思考。《我不是王毛》的黑白色调让观众回到了当初看地道战、地雷战的战争片年代,而二战时的图片大都是黑白相片,故而电影的黑白色调与历史更接近,更能表现出战争残酷性的一面。这部电影本身是黑白色调,但是人物的性格色彩却极为鲜明,所有的配角戏份都在为主角故事的发展自动聚焦和服务,使得故事更饱满、思想内涵的表现更为深刻。黑白色调与当下的流行电影格格不入,虽然是一个小众的电影,但演员们在举手投足间很好地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句话的精髓要义。整部电影没有出戏的地方,每个角色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黑白色调也容易使观众的观影情绪平静下来,加强对剧情的代入感,更易通过渲染画面的悲凉感映衬出人物悲哀无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没有宏大的主题却将人生意义表现得如此酣畅淋漓,没有山盟海誓的恩爱却将真挚感情刻画得如此刻骨铭心,没有绚丽多彩的特效却将普通人命运的凄惨悲凉表现得如此真实。
置身于如今的简化语境中,导演赵小溪更倾向于站在一定高度客观地还原当事人的真实心境。片中的黑色幽默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嘲讽,通过生动真实的小人物狗剩的故事,作品展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使气氛不至于太压抑,电影最后通过彩色的画面表现狗剩又醒了,而这次醒只是做梦,只是导演借助镜头表达对狗剩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的敬意。融合了战争与喜剧元素的电影,都无法脱离当下商业市场满足观众需求的固有范式——低俗的恶意搞笑,但本片刻意回避了这些,用扎实的剧情推动观众幽默感的爆发,黑白色调总有种让人笑完却又莫名其妙地产生些许不详预感。电影的前半部分以一种轻松搞笑的喜剧风格解构了战争背景下的残酷性,最后却又以悲剧收场,喜剧与悲剧交织在一块,打造了独有矛盾交错的视听体验。影片没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反而容易引发让习惯了以完美结局收尾的观众对电影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空间。
《我不是王毛》表现了一些通俗却独特的精神内核。作为一个80后导演,赵小溪在商业洪流泛滥的娱乐电影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敢于拍下这样一部从开拍之日起就注定不会在票房市场掀起风浪的电影,愿意在此类题材上作一种自己的探索与创新,并从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主旋律电影进行了充满新意的解构,为此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借鉴思路,还能够取得观众的高度认可,这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功。
李钦彤,男,山东荷泽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电影方向研究;
赵亚平,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