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273165)
对影片《山河故人》的思考
——约故人相见,看山河不变
丁 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273165)
电影《山河故人》分三段内容讲述了三个故人在25年内发生的事情,一些看似和电影内容无关的表达却是唤起观众潜意识的重要方式。面对死亡的表达,面对儿子恋母情结的表达,都是在宣扬影片的主题——约故人相见,看山河不变的无奈。
《山河故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恋母情结
电影《山河故人》分三段讲述了三个故人在25年内发生的事情,可能本不该变成故人的人却真真切切地变成了故人,这相对于人而言漫长的时间对于万古存在的大美山河来说却只是一瞬,在人的生命接近尾声之时回忆,恐怕也只能“约故人相见”,来“看山河不变”了。
影片第一段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山西矿区青年的三角爱情故事,里面杂糅着对大时代背景下金钱物欲与纯真爱情的反思。我想,导演让故事从1999年开始发生,可能潜意识里是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9”通“久”这个含义来进行讽刺和反思。潜意识是指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中被个体察觉,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或者无意识),总之,相对于意识而言就是那些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每一个成功的导演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充分积累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和反思,在“物质的意识,意识的物质”——电影的二度空间内进行表达。正如贾樟柯作为山西人对90年代山西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一些看似和电影内容无关的表达,例如在人群中一个少年背着一把大刀的画面,在电影的末尾又出现了此少年长大后背着这把大刀在路上行走。这两个画面看似和剧情发展无关,可能只是导演本身对这种画面有一定的印象,觉得山西人就应该知道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导演想引起的共鸣,激发观众的集体潜意识①,又或者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另外一部分内容,即对坚持的肯定,小少年可以20多年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初心,用影片来教育和感化观众不要在这个充满金钱与物欲的时代忘记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无疑是对当今社会的快速消费文化的讽刺。
第二段讲述的是涛在离婚以后痛失父亲与孩子的故事,爱情、亲情顷刻崩解,一个女人形单影只,曾经背叛自己的情人也已经结婚生子,后查出身患癌症。在这段经历中,女主角涛经历了死亡的体验,自己唯一的至亲父亲的去世,让她体会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这和她之前在途中路遇超现实的绿色飞机坠毁并在自己身前爆炸的感受不同。不少影视剧中都体现了“死亡”这一母题,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所说的:“唯有面对死亡,才能充分展示生命的极其脆弱又极其强韧的丰富内涵——与不能解的无常无奈与不可逼使的庄严与尊贵。死亡体验,是生命过程中一切体验的最高峰。”②
最后一段故事发生在未来,算是对上述故事的一个交代,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由于缺少母爱以及父爱,逐渐忘掉了自己的母语并和自己的中文老师产生了世人所能不接受的恋情。然而,影片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他爱上了自己的女老师,而是他在优雅美丽的女老师那里找到了自己失去已久的母爱,所以后来他可能并不赞同她是女朋友。其实这种感情也不难理解,早在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中,戏剧主角俄狄浦斯就有弑父恋母的行为。后来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将其定义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而言,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③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故事中,儿子自从小时候见过自己的母亲以外就一直处于母爱缺失状态,在其性发展时期一直没能选择母亲为对象,一直没有得到母亲的偏爱,所以性压力得不到释放,以至于和类似母亲年纪的中文老师发生关系。
看《山河故人》正像在凝视我们自己,从过去到未来,过去那些曾经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事情或许在若干年后经历风风雨雨逐渐褪去了颜色,我们的怀念也只剩下黑白的回忆而已。
注释:
①荣格:《分析心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②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③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J905
A
1007-0125(2016)08-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