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论发展理念的本质属性与历史上的各种发展理念综述

2016-08-14 09:31:35
观察与思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发展

桁 林

中国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论发展理念的本质属性与历史上的各种发展理念综述

桁 林

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快速发展,另一些国家却陷于贫困状态?回望二战以来各国所走过的发展路径时,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如果没有对比,或缺乏历史经验的积累,开出的药方往往错误百出。发展理念要基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要求和条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挖掘新的发展机遇,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使发展不断得以延续与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是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是时代的需要,是对发展理念的新发展。

发展 理念 综述

作者桁林,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732)。

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有过快速发展的“美好时光”,先后涌现出“拉美模式”、“东亚奇迹”、“中国速度”等新生事物,更别提两个超级大国鼎力竞雄格局。发展已经成为(战后)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一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①参见[美]迈耶、西尔斯编:《发展经济学的先驱》,谭崇台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国际间互助合作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交流交往的网络不断扩展与延伸,尽管局部地区存在紧张冲突关系,但总体向善趋稳。这是由各国内在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不发展就是死路一条,任何国情论和特殊论都不是理由。

中国的发展经验无疑更有典型性。如果是一个小国,其发展可以由很多偶然因素构成;如果只有某个阶段短暂发展,或许还有特殊性,而作为发展中大国又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若包括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则有着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无疑更有普遍性,其涉及面之广、地域之大、人数之多,无出其右。而且,它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阶段,涵盖了“拉美模式”和“东亚奇迹”的内容,也涵盖了苏联式的计划模式,有如一部发展模式的百科全书,因而更加综合,可以说是各种发展经验的集大成者,更值得总结借鉴。

然而,不幸的是,历史上很多国家在迈出发展的第一步时,往往是强扭的、强制的。

一、历史上的各种发展理念

(一)强力干预的“大推进”战略

投资必须大手笔,开发要连片成规模,集结上中下游、前后向关联产业,形成关联、联动的产业集群效应,这就是规模优势;单个企业、单笔投资反而被淹没在传统生产方式的汪洋大海之中。如果是地产开发,必须考虑商住两便、配套设施完备(善),否则便是一座“鬼城”,至少从短期来看没有多少投资价值。单笔资金没有配套,甚至只有孤零零的单个投资项目,都难以见效。

有鉴于此,从罗森斯坦·罗丹的开创性论文(1943)①Paul Rosenstein-Roda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 "Economic Journal, 1943, vol. 53, pp. 202-211.到赫尔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1958)②[美]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曹征海、潘照东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都旨在鼓吹大规模投资计划,以此突破传统的低水平均衡,一步拉高到具有现代意义的高水平均衡。这个过程不可能靠内部力量自动完成,必须借助于外力,才能实现这一跃迁。其言下之意,突破低水平陷阱推出的政策必须强有力,投资计划涉及广泛(大推进)。

大推进理论本身是根据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经验提炼出来的,成功的案例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特别是二战后的欧洲复兴计划也是非常典型的,它对于欧洲战后重建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又如建国初期苏联援中的156个投资项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招商引资也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依托“开发区”,后者也是集中连片开发,形成产业集群,自成体系而不受制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产业体系、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形成了相对有利即有利于现代产业发展的小环境、小气候,所以也能成功。

(二)“双缺口”压力下的进口替代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外援只有极少部分是无偿或低息的,绝大部分都是有偿的,而且利息率不低,主要以举债方式,附加诸多条件,还款压力自然不少,而且后期还款压力倍增。

对于出口能力不足的落后国家来讲,最大的压力还不是债务数量或债务比例 (相对于GDP) 本身,而是自身创汇能力不足,这是最直接的压力。由于所借外债主要用于增加国内供给、满足内需,自然不能增加创汇能力,而且还要大量用汇。所以,外债还得靠传统产业出口来偿还。这种混搭模式极易造成错位和错觉,用汇的不考虑创汇、还汇能力,内外缺口都被人为撑大了,导致举债过多过重,无力还债。

所谓“双缺口”是指和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

M-X = I-S

左式指进口(M)和出口(X)之间的贸易逆差(外汇缺口),右式表示投资(I)和储蓄(S)之间的资金缺口(储蓄不足)。上式在统计GDP时分别用了支出法和收入法,具有收支平衡、内外平衡的统计特征与会计特征。③参见[美] 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突破发展瓶颈的最好办法之一,无疑是举债购买外来技术和设备,它可以一箭双雕,既弥补了外汇短缺,也弥补了储蓄缺口。

然而,进口替代也有软肋。首先,借债终有还款期限,由于借来的外债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外汇从何解决?创汇成了最棘手的难题。越到后期催款还款压力越大。其次是汇率风险,举债过多,还款期过于集中,外汇需求量大,外汇缺口也大,汇率就会上升,信用等级下降,因而融资成本提高了,借新债还旧债的路子越走越窄。等到外汇接济不上,就有断炊之虞。换汇越来越难,也意味着债务风险敞口变大了,这时就离债务危机不远了。

不要说发展中国家借债难,欧盟内部不也爆发欧债危机吗?举债过多,还债不力,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不当,都会导致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除难民问题之外对欧盟兴废存亡威胁最大的因素。

(三)拉美模式

拜战后重建的勃勃生机和石油美元走强所赐,拉美国家大举借债引进设备生产替代进口的产品,“拉美模式”由是形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它的全盛时期,足以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相抗衡。

导致进口替代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市场失灵。既然市场不起作用,那么政府就得当仁不让,除此之外,还有谁能担当呢?

但是,七八十年代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主义的藩篱被撤除之后,人们猛然发现,进口替代的产品价高质次,缺乏竞争力,既没有质量优势也没有价格优势,反而不如自由贸易的效果好。再加上石油价格疲软,拉美国家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见底,因而出现了债务危机,自信心备受打击。

无独有偶,我国在1977年前后也搞过一次短暂的“洋跃进”,大规模举债引进成套设备。设备的生产能力尚未发挥能力,债务压力已经难以承受,又没有别的融资平台,国家作为债务主体,此时只好紧缩财政开支用于还债,结果人们看到的只有弊而不是利,自然就难以为继。

拉美模式“进口替代”战略的阿喀琉斯脚后跟(Achilles' heel)要是被人截断了后路,结果就是两头受阻,有如倒悬在半空,上不得上,下不得下,处于两难境地。如果债务膨胀只增不减,无法消缓,就会有系统性风险。

(四)过度保护的危害

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雷维什①[阿根廷]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文选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所持的就是贸易条件恶化论(deteriorating trade terms theory),其依据是1929年大危机之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的现实。该论调提出之后,经过辛格的进一步完善,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和辛格提出的。普雷维什曾任阿根廷副财长、央行行长、国家统计局局长,还是墨西哥、巴拉圭和委内瑞拉等国央行顾问。辛格是德国经济学家,联合国经济部创始人之一。

进口替代的依据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这一百多年里趋于恶化。②贸易条件就是出口和进口的交换比例,与过去相比如果能够换到更多数量,说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是恶化。若用价格表示,则是一国所有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进口商品价格之比。这就是有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利性的普遍同情。进口替代就是要结束贸易不利条件的屈辱史。进口替代用意良苦,试图建立自我配套的生产体系与生产能力,先从资本投入较少的轻纺加工业入手,到家电制造,再到制造机器的机器,进而全面替代进口品,建立独立自主的整个工业化体系。

进口替代需要三个外加条件,一是提供关税保护,对外(进口品)征收惩罚性高关税,二是设置种种准入门槛,实施进口配额,目的是限制进口量,强制购买国货。三是本币升值,尽量少用外汇。如果不加以保护,幼稚的国内工业体系是无法与进口品竞争的,无论就其质量还是价格都没有优势。

然而,行政干预(垄断)或准行政垄断会有什么结果?不难料想,产品价高质次,服务态度差,……总之整个生产体系和市场都被内部人控制了。行政干预提供保护伞、限制竞争之后,国内工业同时失去的是改进质量、提高效率的动力。通过考察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不难发现进口替代同时是在腐蚀国内生产体系,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强制只有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才能获得认同感,并转化为高度自觉,否则,强制的结果只会引起叛逆或消极怠工,因为这样的结果不是他所要的。如是,强制则退化为治人的手段与独断意志,背离原有的目的。

二、发展理念的本质属性

(一)规模经济与外溢效应:外益与外溢

有人认为产业或地区生产必须要自成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他人,这显然是看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趋势。然而,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不断扩展的事实证明,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显然,“大推进”强力干预的理由不在此,而在于外益(即外部规模效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首先要有数量,没有数量就成不了规模,现代产业也就不成气候。为此,建立在规模效应基础上的政府干预依然可行。①Kevin M. Murphy, Andrei Shleifer, Robert Vishny, "Income Distribution, Market Size, and Industrialization,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vol. 104, pp. 537-564.这里的规模效应,涉及面广,既可以指同一产品的大量生产,也可以指前后关联产业的配套服务。事实上,一个厂商决策投资时,不光看资源、成本、税率的有利条件,更要看当地已有投资及其经营状况、综合配套能力,否则货到地头死,投资也就沦为“沉没成本”。同时,外来资本扎堆投资,能够极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若是产业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综合配套能力,资源利用上的浪费现象、强制替代就会很严重。这才是强力实施“大推进”的充足理由。

无论工业还是地产,集中连片开发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规模效应(益)。单个企业、单笔投资受制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缺乏规模优势。如果上下游产业都是传统企业,市场依然是传统的需求面,那么,单个现代化企业有如孤岛,现代企业的高效率无从发挥。有鉴于此,从传统社会跨出来的第一步就得要有成规模成体系的投资才会有效率。譬如大庆因石油而生,底特律变成了“汽车城”。一个城市因一个行业而兴起。在“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诸如钢城、煤都由资源而兴,汽车城更是制造配件扎堆,都因为有规模优势,而且必须要有大规模投资和规模优势才能兴起,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譬如,要论区域优势,义乌小商品城比不上沿海地区,但它何以能成气候,乃至于世界闻名?究其原因,最大优势就在于成规模、成体系的加工业。虽则是一家一户、前店后厂,但就地配套能力强,有配套完善的加工业条件,任何小商品都能定制,规模(集成)优势明显。

城市化本身也是规模效应的产物。因为有了共同的需求和供求而聚集在了一起,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后者在工业化时代占大头,极大地提高了产出效率。规模效应集中反映在城市轨道交通上,因为有了地铁,所经地段的土地溢价,颠覆了房价的计算方式和计价模式。如果哪一天地铁从门前经过,坐地涨价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所实现的价值就是城市规模效益。轨道交通将城市内部联结得更紧密了。

再如,计算房价时理应抵扣房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如果地价逐年升值,那么,房龄就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了。房价年年翻翻,房屋折旧率可以忽略不计。这些都是规模效应起的作用(不考虑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膨胀因素)。如果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交通等基础设施大量投资,强行压制房价不仅徒劳无功,还会催生影子市场,也就是“黑市”。但这样的“黑户”终究是要显白的。

所有房地产开发商都知道规模效应是增长点和增值点(卖点),而且能够做到尽可能地不让它外溢。其办法就是多家房地产开发商扎堆,集中连片开发成类似“小城镇”的区划,搞所谓“一生之城”,足不出“城”就能全方位解决就业、幼托、教育、医疗、养老、娱乐配套工程。这样的全面协调配套,不是任何一家资本所能够承担得了的。所以各家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开发,资本市场介入,才将城乡结合部的房价迅速抬起,而且肥水不流外人田。可见,规模本身就是效益。

(二)外向型经济与加工贸易

国家举债还是开放(本国)市场、是给本国企业提供保护(伞)还是让企业竞相选择,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国家举债面临着低效率难题,开放市场意味着竞争加剧。更何况,如果贸易条件不利,那就是双重的不利。

好在开放不是单一因素(如不利因素)在起作用,压力有时也会变成动力,打开封闭的体系也意味着给自己增加另一个可选择的机会,营销网络的扩大(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独立的生产体系,更何况,长知识、长见识对于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具有何等重要意义。①Lucas, Robert E. Jr. ,"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vol. 22, pp. 3-42.

人口流动受制于产业吸纳能力,工业的基本规律就是产业结构先动,人口结构后动,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如果人口流动能够先行一步,不就促成现代化加快脚步吗?而这正是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外向型经济最初主要基于“东亚奇迹”的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机遇(外生因素)。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借助于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从而实现快速发展。其中,国际分工合作和产业迁移扮演了重要作用,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产业输出、迁徙过程。二战以后,加工制造业的重心已经不在发达国家,而是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至于贸易条件恶化论,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新千年之后,研发中心也开始向外转移,互联网技术应用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世界性转移。

当然,开放也分层次。初级的是贸易,中级的是直接投资,高级的是资本市场。WTO主要涉足贸易和服务,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讲的就是贸易和关税,也涉及到与贸易相关的投资。现在看来,融资才是最为核心的利益,但是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涉及前两个领域,这就使得外向型经济有了用武之地。

第一步,借船扬帆,搭乘国际自由贸易的顺风车。

外向型经济以外部需求(国际市场)为导向,最初以出口换汇为目的。所以,最初的外向型经济又称为出口导向型经济,无论是建港口码头、机场还是设立开发区,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加工出口(代工模式),以此为目的,以此为导向。

这种经济形态不受国内需求制约,也不受传统部门限制,因而更容易存活。否则,即便它很有效率,也会被传统部门蚕食或拖垮。如加工贸易(其三种主要方式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件装配)甚至连原材料都是进口的,供求两头朝外,形成了一个相对现代化的独立部门(相对于传统部门)。而且,出口转内销(外贸产品或代工产品)还成了内销的一大卖点。

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最初是应对外汇短缺的产物,与进口替代相比,企业自行解决外汇,不需要国家提供,所以被大量招徕进来。与国家举债相比,招商引资的汇率风险分散,而且国家不再是债务主体,因而没有系统性的还款压力。

外向型经济一方面是外销,另一方面要引入外资,由是观之,开放本国市场已呈必然之势。因为外资进入后,原料、能源、动力大部分都得当地供应,劳动力也得就地解决,此时如果还是计划经济不开放市场能行得通吗?

第二步,梯度开发,步步为营。

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说法是“国际经济大循环”或“第三次浪潮”,讲的是加工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由于发达国家劳力成本上升,产业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整体搬迁,重新择址建厂。外向型经济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国际分工合作体系的不断扩大分不开。

无论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国内的相对落后地区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是逐级逐步推进的,因而形成了梯度。梯度就是层级、等级或落差的意思。

最早建立的是四个特区,然后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后来是沿海、沿边地带,形成珠三角(80年代)、长三角(90年代)城市集群,最后沿铁路、河流这些主干向内陆纵深传导和渗透。

第三步,全面开放与市场经济地位。

仍以中国为例。加入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先后谈判了15年才加入到这一经济联合国,就是要借用外部的力量促进国内竞争格局的形成,不断地改进、一步步朝向市场经济国家迈进,同时利用国内已有的竞争局面促进对外开放,这不失为一条积极稳妥的道路。

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1年底加入WTO,内外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促进了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即一个更大的开放格局。其一,相关国家的惩罚性关税自我取消、进口门槛降低,对于外向型经济来讲无异于借到了东风,会极大地促进外贸增长和外汇储备增加。其二,外贸的增长对于外向型经济来说是最大的引擎之一,因而整体经济增长情况乐观向上。这是外向型经济的两大突出表现。

(三)超英赶美的中国速度

毛泽东在1956年前后提出超英赶美,当时主要指粗钢产量。过去增速主要靠重化工行业带动,但是重化工领域实行计划经济能够取得实效,并不保证扩大到其他领域仍能够取得同样效果。事实上,计划经济在轻工、农业、消费等领域勉为其难。这就意味着,若要进一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包括消费领域),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必须进行重大的体制变革,实行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到后期需要启动内需、提高消费比率时,这种要求就更为迫切。

正因为有了市场经济基础(1994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超英赶美的“中国速度”才有强劲的发展后劲。从最近十年里的表现看,GDP总量规模扩大了四倍,从世界第六,一跃而升至世界第二,接连超过意大利 (2002年)、法国 (2005年)、英国 (2005年),德国 (2007年)和日本 (2010年)等主要发达国家,把中国从一个与佛得角相提并论的低收入国家变成了类似于黑山共和国这样的中等收入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甚至赶超美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014年估值)。①就经济总量而言,1872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成就了此后的“美国世纪”,有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取代美国上升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外汇储备更是雄居世界第一(从2006年开始超过日本),十年间增长了十倍以上,由原来接受外援与贷款的国家变成了向外输出的国家。即便经历了2008年那样大的全球金融危机,增长势头仍然锐不可当,再次验证了有恒心者有恒力这句古谚。十年里可上九天揽月(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可下五洋捉鳖(航母下海),特别是2008年举办的那场奥运会,充分展示了软实力和自信心。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了“三级跳”(按“三步走”战略)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体量无比巨大,对世界影响力也在逐年稳步上升。从G20到G2、从人民币进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到成立“亚投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开始发挥领导作用,俨然成为矗立在世界东方的新的更加年轻的增长极。②按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的估算,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中美两国在2014年旗鼓相当。当然,这种算法不尽合理,因为购买力平价不是真实的购买力,而按实际汇率计算,中国现有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现在若要看世界大宗商品的行情,不能不首先了解中国的需求和中国经济走势。

在“拉美模式”、“东亚奇迹”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中国接过了接力棒,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受住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两次重大考验。

(四)招商引资和开发区模式

要发展就得有投资,但这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有些投资不愿进入,甚至要撤离。究其原因,无非是投资环境不好,市场前景堪忧。根本问题在于,单个现代企业如何在传统社会(传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生产方式、传统的行为模式)中生存?

正是为了营造能够吸引投资的环境,开发区模式应运而生。在开发区内部,以政府投入(包括基础设施)为杠杆,通过“四通一平”筑巢引凤,并给予多种优惠条件(如“三减两免”),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相互之间形成配套生产能力的“小气候”,这样才能留住高效率的生产部门。这是最初建立开发区的用意所在。

当然,引进外资是把双刃剑,它反过来会对于本国产业结构造成双重不利影响。一是资源流向高效率部门,传统部门被不断地蚕食,由此产生连锁反应;二是本地产业零碎化,转而为跨国资本配套生产。比如汽车工业的顶梁柱一汽,几条生产线分别跟不同汽车品牌的跨国公司合作,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不复存在。一汽况且如此,其他几家汽车厂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二元结构与人口红利

城乡差别(落差)是对二元结构的最好注解。比较城乡物价水平和生活费,或是比较城乡之间房价,就不难发现,在农村,即便产出能力低,仍可勉强维持,但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除非有垄断特权,否则就不能懈怠。因而农村成了隐蔽性失业的庇护所。

如果能为这部分剩余人口提供最起码的工资水平,它们就会从农村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意味着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前景。这就是刘易斯(1954)的最初想法。①Lewis A. , “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vol. 22, pp. 139-191.由此看来推力不成问题,人人都向往高处走。人口红利的实质就在这里。那么拉力何在?

这就得靠外来资本投资。外来资本的动力来自于利用本地(国)廉价劳动力,直至吸纳传统部门的全部剩余劳力。只有当剩余劳力被吸收完毕后,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才会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会有所改善。而在这个拐点到来之前,剩余劳力还是挤在传统部门这口锅里分饭吃。

世界银行曾预测中国大约在1995年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实际完成时间是在2005年,那个时候沿海地区第一次大面积出现 “民工荒”的信号。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在于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传统部门为现代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剩余劳力,并以廉价劳力为现代部门创造超额利润。现代部门的利润不仅来自高效率的产出,而且来自低成本。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工资水平仍可保持下限。这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国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没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何来整体收入水平提高?总得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

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收入分配,而在于已经积累起来的收入,即财富的差别。财富分配差距表现前后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过去已积累的收入差距,二是由于所掌握和可支配的资源能力不同,因而导致更大的收入差距。可见,财富分配差距比收入分配差距更有实质性影响。

很多财富分配都不走收入分配渠道,很多收入分配也都从资本项下走账,进入财富分配渠道,因而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加剧两极分化。例如,政府鼓励资本投资,给予各种减税优惠补贴政策,甚至土地零作价,这就导致富人实际税负比例不及平均税率。而且,富人总有更多的办法、渠道和途径规避税负。“巴菲特税”就是针对这种情形提出来的。②据此,有人建议用家庭或个人拥有的不动产价值来修正家庭实际收入和税负。这究竟有多大可行性,值得怀疑,但它已经指出了财富分配在实际收入分配中的权重。美国中产阶级的薪酬普遍要支付15-25%的边际税率,更富有的中产阶级需要缴纳35%的边际税率,但为了鼓励投资,投资收入只需要缴纳不超过15%的税率。这就意味着像巴菲特这样主要靠投资获利的超级富豪实际税负反而要比拿薪酬的高级打工仔要低得多。巴菲特以自己为例,2010年实际税率只有17.4%,比办公室20多名雇员缴纳的平均税率36%低了一半。面对金融危机的灾难性后果,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坦言,“我和我的朋友们被‘对富豪很是友善的’国会娇惯的时间够长了。”总统奥巴马给予正面积极回应,向国会提议要向年收入超百万美元的富人征收“富豪税”。

财富分配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就在于,财富分配介入到要素分配之中,起到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作用,因而产生倍加的收入分配效应。以房产为例,甲名下有两处房产,一套自住,另一套出租,而乙是外来户,需要租房,两人相同的月收入,哪个生活水平更高呢?显然,房租都占了两人收入的较大比例,但前者是加项,后者是减项,一进一出之间就显示了二者的收入差距。何况房价还在涨,预计二人的收入差距会愈来愈大。这意味着新进城者永远输在起点线上,永远赶不上先入城者。这是城市化进程中造成新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又一大近因。

可见,发展了之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没有发展时少。没有发展时是“先富”问题,发展了之后是“共享”问题,即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而不是重新分配生产要素,所以二者关系并不根本对立。共享不是去两头留中间,消除第一级的发展动因,而是尽可能发挥中间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塑造二级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如果没有大量资本进入,中间层收入怎么才能提高?毕竟只有竞争和效率才能唤起对技术、劳力的更高需求,人们才会有意于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单靠公共财政投入是无法满足这部分特殊需要的。这就明确了二级发展的主体在于中间大多数人。

因此,满足中间层大多数的需要就是新时期的发展理念。

四、简要评述

发展理念是因时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的产物。这个“时”和“地”就是指条件性,必须基于当时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提出有效战略。发展理念不能凭空想象,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理念不求最新,但求实用。发展要积累点滴之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立足于现实怎么能发展得了?不依靠现有条件,贪大贪功、好高骛远,只会拔苗助长,折腾而亡。

上古时代的管仲和现代的马斯洛都强调发展理念的特质,例如吃没吃饱和饿不饿肚子时的想法完全不同。管仲讲“衣食足而知荣辱”,饿肚子时偷吃,虽圣人也难免;衣不蔽体哪顾得了羞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更是层层叠起,如莲花般盛开,从低层次的温饱到高层次的自我发展之需,逐步展现。虽说目的都是同一个,即不断地突破已有的生产关系束缚,适应生产力更大的发展之需,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基础各异,拥有资源禀赋条件不同,诸如财力、物力、人力、环境、见识、装备、能力等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发展的目标、任务、侧重点不同,面临的挑战不同,策略也就不同,因而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更加有利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条件。

总之,一个好的发展理念必须求真务实,适时适地,不能蛮干,同时,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宜将剩勇追穷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小富即安,结果不进则退,再而衰,三而竭,只能半途而废。

责任编辑:孙艳兰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项目“国家治理观的历史演进”(2014mgchq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MYYCX2014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12AKS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