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2016-08-13 16:32陈志梅张井岗邵雪卷赵志诚何秋生
科技资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

陈志梅 张井岗 邵雪卷 赵志诚 何秋生

摘 要:针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导师负责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太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依托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对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实践,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实践效果也表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培养模式 单一导师负责制 团队培养 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b)-0131-02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的是单一导师负责制。但从2000年起,随着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导师与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1],该校太原科技大学此种情况尤甚,一位导师最多时带20多位研究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的交融、渗透日益突出。各学科导师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广度有限,导师个人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发展的快速化、集成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给传统的导师负责制带来了挑战,阻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2]。

将科研团队的载体模式植入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实行研究生团队培养成为当今研究生培养的客观要求。这一培养模式解决了导师负责制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1 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要稳定有效运行,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驾护航。

1.1 建立稳定合理的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在团队培养模式中举足轻重,建立学科方向全面、专业特点突出、人员稳定、配置合理的导师团队是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应具备的首要条件[2]。在建立导师团队的过程中,应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将导师团队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注重导师团队中专业及研究方向的合理配置,从团队成长的角度整体考虑团队的年龄分布、学缘分布、平均学历水平等,不时吸纳合适人才,填补薄弱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团队。导师团队由资深的教授牵头,每个导师团队成员既是责任导师又是合作导师。作为责任导师,具体联系和指导学生,同时作为合作导师对其他责任导师负责指导的研究生进行合作指导。团队导师从最初的4名发展到现在的7名,其中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名。

1.2 发挥团队培养综合优势,实现团队培养

有了稳定合理的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利用团队培养优势,整合团队力量,由导师团队共同研究研究生的培养事宜,采取集体相互指导,实现团队培养。

1.2.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团队培养模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研究生开题、团队导师的指导要求、定期的学术交流会、中期检查、论文撰写、预答辩、答辩等多个方面,并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执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团队所有导师讨论决定,研究生进入二年级,由团队共同安排硕士生的论文研究工作,并与研究生本人的责任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其次,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为丰富研究生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科研团队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常态化,学术交流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导师举行讲座外,也要求研究生在团队内部做科研与学术报告,每半个月定期开一次实验室会议,让每个研究生汇报最新的研究进展、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当然也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技术讲座,安排参加学术会议的学生给没去的和一年级的学生作报告,说说心得体会,深刻了解研究前沿。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研究生崇尚科学,求真求实,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教育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最后,加强研究生日常管理,让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就体会到正规管理氛围和环境。培养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每天安排有人值日、记录考勤等。强化作息制度,要求研究生早8点之前到达实验室,晚10点之后才能离开,不可迟到、早退,严格执行请假制度等。

1.2.2 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万众创业,全民创新”浪潮下,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和他人协调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3],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这一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团队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加强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以dSPACE、Quanser、LabVIEW、DSP等实验平台为基本环境,以机器人、倒立摆、跷跷板、交直流电机、磁悬浮系统、起重机防摆控制系统、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等为被控对象,构建支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核心课程实验的公共支撑平台。团队培养中的所有研究生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公共实践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以他们新的理论研究方法为核心,在实践教学平台得到验证,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1.2.3 创造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除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外,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团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机会。我们团队要求研究生参与项目调研、立项、设计、实施、调试、改进、维护等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他们有更多机会到生产现场,同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一起认真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了解如何处理生产异常情况等。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到科研工作的立项过程、研究重点、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注重研究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言传身教。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有利于研究生获得更多更好地实践机会,他们参与团队导师们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而且研究生能力提高后也进一步促进团队的科研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2 实践效果

太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实行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通过多年来的具体实践,深刻地认识到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的诸多优点。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不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就业竞争力,“专业素养高、人格魅力强”。在导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大提高,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每年的硕士论文答辩中,都得到答辩专家的赞扬,论文质量在控制学科名列前茅,多篇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已有多人考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攻读博士。团队研究生历年来在参加面试时表现出很好的综合素质,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为中联重工、三一重工、海尔、一汽大众等业界知名公司。从企业的反馈和对毕业研究生的跟踪了解来看,毕业的研究生在用人单位都表现得很出色,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3 结语

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形成了在导师负责制下不同研究方向导师间的集体指导与交叉指导,不仅把握了学科前沿态势,而且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导师团队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健全、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在该专业的实践效果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许永旺,张良.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2,28.

[2] 莫坷,赵君.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133-136.

[3] 梁波,杜荣华,华熳煜.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5):83-85.

[4] 沈远彤,李宏伟,肖海军,等.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00-102.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