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祥 陈晓艺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当前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也意识到了新媒体在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也开始利用新媒体来传播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结合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新媒体应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地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就促进连南新媒体文化传播事业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文化;瑶族;文化传播
[项目基金:广东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编号:pdjh2016a0287。]
21世纪是新媒体“大爆炸”的时代,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新媒体,新媒体也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近些年,我国的新媒体行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迅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手机网民增加了3679万人[1]。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也改变着社会文化的存在形态、传承方式、传播手段、价值功能和生存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新媒体扩大了文化传播的主体,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突破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降低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成本,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来说意义重大。
一、新媒体的含义
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首次提出“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接近50年了。学界并没有对新媒体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新媒体的概念也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升级而不断拓展深化,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外延和内涵[2]。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使用的兴起和逐渐普及,新媒体可以在当前定义为:运用数字化互联网络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化电视为终端,向客户提供即时信息、自主传受和多元互动的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大众性特征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
新媒体具有大眾性特征,它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传送与接受的广阔平台。人们进入“新媒体”领域几乎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是新媒体的“主人”。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话语权不再是“官方”和“权威”独有的特权,社会大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3]一直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主体都是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规章制度,为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和人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此外还通过建立民族博物馆,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等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政府既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政策制定者,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新媒体的逐渐普及,更多的群体参与到了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当中。社会大众通过网络,可以关注、发布、转载与民族文化相关内容和信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人,这就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的特征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
新媒体的交互性是指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双向性的传递关系。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直线、单向传播,体现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且可以对信息做出交流和反馈。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是由虚拟的符号构成,各种信息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都以数字化的符号形式加以记录和传输;二是新媒体中的信息传递方和接受方的身份大多是虚拟或匿名的,都是由虚拟抽象的符号来完成[4]。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特点扩宽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体由政府主导,开始转变为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大众多元主体共存的局面。传播与传承方式突破了以往的报纸、图书传播和征集、整理、收藏传承,如今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以新媒体为载体实现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的虚拟化传播与传承。
(三)新媒体的全球性、即时性特征突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新媒体的全球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媒介技术对信息进行跨国传播甚至是全球传播。以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活动都限定在特定区域,通过新媒体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就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而言,更是突破了以往面对面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实现文化异地传承,突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地域空间制约。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通俗一点来讲是新媒体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意加工、发布和传播信息。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要经过采、编、印等一系列的链式流程,往往会消耗较长的时间,而且中途任何一个环节有纰漏都会给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带来损害。运用新媒体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提高传播的效率。理论上讲,任何客观物体都存在于一定时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灭亡,任何文化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有走向消亡的那一天,但可以通过新媒体数字化存储技术将少数民族文化以虚拟化的形式长久保存。
(四)新媒体的廉价性特征降低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成本
新媒体具有廉价性特征,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人们仅需要付出较小的维护成本,就可以运行一个存储量大、存储时间长的新媒体平台,相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而言其成本就要低廉很多,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系统完整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新媒体的廉价性使得社会大众更容易接近和使用它,如今一些新媒体公司推出种种免费的应用服务,人们仅需要一个账号就可以免费获取和分享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社会大众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自主意识得到提高,这样,政府和社会组织“被动”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更少了。
三、广东连南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除了运用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以外,一些部门也开始意识到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也开始运用起手机报、网站、微博、微信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加以传播、传承。例如连南的政府官方网站上专门设有“魅力连南”“连南旅游”等板块,介绍连南瑶族的历史文化;连南县委宣传部主办的《连南一周》手机彩信报,其内容不单是时政新闻,也包含一些当地特色的文化风情,通过手机彩信的形式传递给当地的部分群众。由市场企业组织创办的广东千年瑶寨网,是连南地区一家专门的旅游产品网站,该网站把连南的瑶族建筑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歌舞艺术文化等集合起来以连南南岗千年瑶寨做为现实载体展现出来,让人们对瑶族文化的印象更为深刻。此外,一些当地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还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加V认证号”和微信公共服务号,以微信为例, 当地政府部门就开设了“微说连南”、 “连南旅游”、“油岭民俗瑶寨”等公众号,还有一些社会企业组织开设了“天籁八排”、“连南故事”、“大叶瑶都”等公众号对连南的瑶族文化进行传播。连南县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難。
(一) 对新媒体在传播民族文化上的认识不足,新媒体的使用效率不高
具体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对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予以应有的重视,思维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新媒体并没有被政府组织广泛使用,以新媒体的代表微博为例,截止到2015年7月,仅有连南县政法委、组织部、监察局、公安局、检察院、团委等少数机构开通了官方微博,一些与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部门如宣传部、文体新局、民宗局、旅游局等还未开通官方微博;然而,在已开通的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内容中,涉及连南民族文化的却很少,连南的瑶族文化并没有被微博等新媒体广泛传播。
(二) 规章制度不健全,新媒体文化传播机制不顺
在当地文化宣传和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规章和相关文件中,很难找到“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的身影,民族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存在着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部门协调性差、传播内容审核不够严格、信息内容同质化、信息传播效率低的问题,整个新媒体民族文化传播工作还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之中。
(三) 新媒体人才缺乏,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不佳
传统的知识结构和一般的技能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效,它需要工作者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在传媒、文化、艺术、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时既要进行合理化设计,吸引人们的注意,又不能过度包装,歪曲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而现实情况是连南的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极其缺乏,更没有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根据连南文广新局提供的该部门2014年在编工作人员的学历资料显示,该部门及其辖管的县文化馆、博物馆、民族文化传习中心等单位的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在编人员只有19人,仅占总在编人员的26.76%,高素质专门人才队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连南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
(四) 新媒体的生态环境不佳,传播影响力不足
连南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不佳体现在通讯设施建设硬件上的落后和社会大众新媒体素养不高两个方面。由于连南县处于粤北山区,自然和气候条件比较恶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此外连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还是省级贫困县,支持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有限,这就导致了当地通讯设施普及率较低、传播手段落后的局面。社会大众的新媒体素养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连南当地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当地居民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闭塞,与外界交流少,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对新媒体缺少理解力,使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愿意也不会使用新媒体。这些因素致使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社会影响力不足,阻碍了瑶族文化的传播。
四、促进连南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传播民族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就对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助力器,新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地位无可替代,只有接近新媒体、融入新媒体、运用新媒体、驱动新媒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机遇,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连南的各级组织部门要意识到现存的思想障碍和差距,要更新观念,提高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作用的认识,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工作的思路。
(二)完善法律规章体系,理顺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工作机制
连南当地的政府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激励政策,从地方性法律规章为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提供法律和政策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并明确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在新媒体文化传播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努力让该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相关政策和规章的制定要有科学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发挥政策规章的保障和扶持作用,确保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工作的高效、有序、规范推进。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
运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专业化的人才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擅于新媒体运营又熟悉当地民族文化的专业化高素质传播人才队伍,对于提高连南的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安排必要的新媒体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大本地化人才培养和外界人才引进力度。此外,应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借用”他们在民族、传媒、人文、信息、艺术等学科上的资源,共同打造符合连南实际的瑶族文化新媒体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连南瑶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基地,以此来提高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连南瑶族文化传播的层次和水平,推动连南瑶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四)改善新媒体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
在硬件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多方筹资,积极推进信息和媒介基础社会建设,不断更新和升级信息、媒介设施设备。特别是要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拓展山区农村的信息和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通讯条件,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农民能够接近新媒体、使用新媒体。此外,还应该向广大少数民族同胞推介新媒体,让他们也能够理解和支持运用新媒体来传播弘扬本民族文化,创新学习和培训条件,提升他们的新媒体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使用新媒体。还要充分培养瑶族同胞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引导瑶族同胞树立新媒体文化传播意识,发挥其自我能动性,掌握瑶族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使之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新媒体传播当地瑶族文化。
(五)探索新媒体民族文化产业开发
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因素是制约连南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根本性因素,经济的落后,财力的困难,造成了连南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工作的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局面。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融合与支持,新媒体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生产、消费等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打开局面,实现连南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媒体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不失为一条绝佳的途径。当地政府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结合连南瑶族传统文化的实际,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例如,可以将瑶族传统民歌植入到手机彩铃之中、以瑶族神话和故事为蓝本合理化地开发出互联网游戏产品,等等,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运用新媒体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描绘出一幅崭新的图画,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必将使少数民族文化大放光彩。少数民族地区要主动认识新媒体、接纳新媒体、掌控新媒体,弥补自身在使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上的不足,让新媒体成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法宝,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让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7月23日.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2]黄芙蓉.对新媒体概念(定义)的再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3]张芝明,张蕾.民族文化撞上新媒体,怎么破?[J].新闻论坛,2015,(01) .
[4]刘洋.新媒体时代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播思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
戈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2014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陈晓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2015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