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益文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32-02
自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工匠精神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國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将关系到今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向为企业提供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劳动者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理应承担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的培育重任,德日制造强国的经验也证明他们的成功都得益于重视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但就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观察,工匠精神的培育受到各样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如不排除这些制约和干扰,工匠精神终究难以成为一种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学术界目前对工匠精神内涵尚无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包括以下方面:
(一)精益求精
对精品的执著坚持和追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将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二)注重细节
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把每个产品都做到极致,追求完美,注重品质。
(三)严谨,一丝不苟
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追求完美,在最细微处下工夫,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并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四)耐心、专注、坚持
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专心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坚决保持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
(五)专业、敬业
为打造最优质产品,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里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对工作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贯穿在对精品追求的过程中,是从业者价值追求、精神理念、职业态度的集中表现。其中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认同和追求是核心,正是基于此,工匠们才会在工作中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丝不苟,专注细致,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能耐心坚持,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能使他们不为金钱地位所诱惑,甘愿奉献。
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价值观模糊,职业理想普遍较低
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高职生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无奈选择高职院校,他们所追求的职业价值观或者已经破灭,或者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进入高职院校,现实追求就是能学到一技之长,而所选择的一技往往是家长的意愿,或是根据就业状况的好坏,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选择的很少,这就造成他们对所学专业缺乏向往,缺乏对专业蕴含价值的主动探索和敬畏,这就和工匠精神所要求的极强的专业性相矛盾。工匠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专业的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其次,应该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认同自己的专业价值,对专业不懈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把它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再次,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舍得放弃诱惑,坚持对企业忠诚,乐于对专业奉献。高職生因经历层层淘汰,是高等教育最低端层次,他们往往也较自卑和现实,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往往要求不高,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此种心态,也会使工匠精神的培育遇到屏障。
(二)学习习惯差,意志薄弱
高职生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习惯较差的问题。由于目标的不明确,他们往往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更会产生退缩心理,半途而废。长期在学习上失败的经验,也使他们普遍存在学习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因缺乏信心,难以战胜学习上的困难。这些与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注、坚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的内在品质存在很大反差。
(三)就业压力大,专业思想难以牢固
大学生就业压力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缓解,面对就业压力,处在学历层次低端的高职生更是困难重重。在就业压力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但这样势必造成高职生专业思想的弱化,更加重视就业通识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不同行业专业的收入差距较大,使不少高职生对自身的行业专业重新选择。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调查显示只有30%的高职生在初次就业的企业里工作满2年以上。毕业生更趋向于选择责任小、任务轻、休息时间多、福利待遇好的企业或岗位,造成专业对口率不断下降,使得一线岗位缺口越来越大。频繁地跳槽说明高职生怕吃苦,对企业、对专业缺乏忠诚度,他们对工作条件、收入高低非常在意,这与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注于技艺的追求,不为金钱地位所诱惑,甘愿奉献背道而驰。
(四)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机制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施教者的心传身授,需要一对一地传授指导,需要在实践环境下不断地磨炼和体悟,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办学条件还难以达到。大学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使班级人数激增,专业教师处在一对多的教学环境,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每一位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也很难严格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很难达到实际的教学需求,一些教师还处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中,缺乏工匠型教师队伍谈工匠精神的培养便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普遍较为重视,也能按教育部要求保证学时,但存在实训设备投入不足、对学生实践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管,企业对学生也缺乏严格要求,有些专业的实习就如同走过场,学生难以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实质。
三、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一)强化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职业中的体现,高职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他们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职业理想的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高职院校要利用新生入学的教育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强调技能的宝贵价值,形成学好一门技能光荣的氛围。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明确职业选择,树立信心,认识到技能型人才也能实现人生理想,也能对社会有所贡献。鼓励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努力成为一名现代工匠。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磨砺意志品质
针对高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较差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新的学习目标,以高技能型人才为定位,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重新建立起信心,主動去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实训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常和学生切磋、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韧、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内生心理品质,为培养工匠式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还要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成为一名高技能型人才的自信。
(三)正确看待就业压力,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先就业再择业固然是一种面对现实的积极选择,但也要看到这种观点带来的不利,即容易淡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以待遇好坏为标准,放弃对自身专业的坚守,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这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背道而驰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忠诚于自己的专业,坚守职业理想。引导高职生特别要看到当前中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时代呼唤现代工匠,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机制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施教者来说是个“心传身授”的过程,对受教者来说是“体知躬行”的过程,这都是在说明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保证其质量,开辟途径,完善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机制。首先要确保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并加强对过程的监管,确保每位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得到具体的指导,感受到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形成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其次,尽可能实行专业实训课程小班化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大力培養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鼓励他们开设个人工作室,通过个人工作室平台,学生能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教师密切互动,得到实实在在的指导,并且学生能在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上感受到对专业专注的态度、遇到苦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专业技艺本身蕴含的
奇妙。
总之,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重大使命。高职院校要看清形势,发现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完善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机制,让工匠精神切实地得到培育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飞,李立新,冯庆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人才资源管理,2010(7).
[2]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