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摘 要] 随着中职教育的大众化,中职学校的生源日益复杂化,中职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大大增加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声誉。因此,中职班主任必须敢于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创新德育理念和制度,保证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网络时代;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110-01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良好机遇,让德育工作形式越来越丰富,在网络环境中,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德育工作途径也得到了拓展,同时也有利于中职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并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研究,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做学生思想的交流者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缺乏相应的思想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特别少。当今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等心理需求没能得到及时满足。而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等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倾诉、抒发的自由环境,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学生小吴的父母是商人,生意的忙碌导致了常常无暇顾及小吴的教育,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心,父母总是给他特别多的零花钱。有了钱的他渐渐迷上了网上聊天,还多次欺骗父母和网友见面,有一次甚至差点出事。面对这一情况,老师和家长都十分着急,多次教育均宣告失败。经过了解,发现小吴原来是一个思维敏捷、性格开朗、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那么今天的小吴怎么会如此沉迷于网络聊天?经过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可以交流的伙伴,感到很孤独,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而网上聊天的互动性使之找到寄托,虚拟环境中的人对他关心备至,渐渐使其迷上网络聊天,整天想着和网友见面,学习上不再主动要求上进,成绩自然一落千丈。良好的交流是教育成功的开始,班主任应注重与学生倾心交流,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引起思想共鸣,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最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二、做学生上网的引路者
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冲击了人们的责任感,网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特别大。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就在于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开始就因其华丽的外表,交互式的操作、不断晋级的吸引使许多青少年青睐有加。网络游戏成了一种精神鸦片,严重影响着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又比较强,有时在同学的劝说下接触网络游戏,就开始迷恋于此,还经常交流游戏心得。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他人肯定,就开始在网络游戏中重新对自我定位,假如游戏打得不错,也觉得是一种自我安慰,此类情况在许多学校里都真实地存在着。作为班主任,这时候必须要及时站出来,引导学生离开网络游戏,重新回归到学习中来。作为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上网行为,切实掌握学生的上网动态。阻止学生到网吧或游戏机房打网络游戏。与此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其打网络游戏的原因,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转移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使其把精力都放到学习上来。另外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班主任能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主题班会,例如,举办具有唱歌、朗读、故事、情景剧、小游戏以及小品等的主体班会,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主体班会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的口读、耳听、眼看以及思维等感官,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做家校联系的沟通者
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只有家校的教育步調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对于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況,积极与家长多次联系,共同商讨对策,最终达成共识:严格控制这些学生的上学、放学的时间,使他们在家长陪护下使用家里的电脑上网,并做好引导、记录。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们又开始见到了这些活泼、开朗的孩子,课余不再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渐渐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中来。
在网络较为发达的今天,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也可以从原来的电话、信件转移到网络,通过电子邮件、BBS、留言本等进行联系。比如,我校就在校园网上公布了各中队班主任的电子信箱、在论坛上开通了家校联系版,家长与班主任都可以随时互发电子邮件或发表帖子,互通信息。同时,校园网还开设了留言本,家长也可以用留言的形式来了解情况,班主任会及时答复。班主任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应该全面了解互联网对中职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体采用何种措施,应该根据教育现状,选择德育教学效果好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获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荣春.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网络的纵横构建[J].湘潮月刊,2012(6).
[2]骆春霖.建立以班主任为骨干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网络[J].新课程,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