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与表现

2016-08-13 09:31初晓睿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奏鸣曲小调李斯特

初晓睿

解析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与表现

初晓睿[1]作者简介:初晓睿(1973~)女,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内 容 提 要]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以其丰富的音乐内容、复杂的逻辑思维、深刻的音乐思想以及高难的演奏技巧为大家所重视。在教学中他的作品一直都是师生们研究与关注的对象,在演出中他的作品也一直受到演奏者们的青睐与喜爱。《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创作中期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非常经典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该作品不仅标志着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特征,也代表着他的哲学观、世界观以及信仰,所以其为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钢琴音乐作品,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将其从演奏与表现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挖掘其音乐本质特点与演奏特征,以求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表现李斯特的钢琴音乐。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结构/演奏/特征

李斯特的作品一直是钢琴音乐中独具魅力的一支奇葩,它以其丰富的音乐内容、复杂的逻辑思维、深刻的音乐思想以及高难的演奏技巧为大家所重视。在教学中他的作品一直都是师生们研究与关注的对象,在演出中他的作品也一直受到演奏者们的青睐与喜爱。《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创作中期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非常经典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他不仅标志着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特征,也代表着他的哲学观、世界观以及信仰,所以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钢琴音乐作品,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将其从演奏与表现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挖掘其音乐本质特点与演奏特征,以求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表现李斯特的钢琴音乐。

一、李斯特与《b小调奏鸣曲》

1.关于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在他9岁时据说已经举行了第一场钢琴音乐会。他于1821年来到维也纳师从随萨列里和车尔尼学习音乐。1823年李斯特就已经名声大噪,盛极一时。1848-1859年,他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他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1850年他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的创作丰收的年代:作有《浮士德》和《但丁》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和其他许多作品。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轶事》和《基督》。最后5年李斯特致力于教学工作,门生中有西洛蒂、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同时,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如《愁云》和《死神恰尔达什》,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1886年李斯特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丰富而深刻,业内对其的研究几乎涉猎的了各个方面,其创作特征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技巧性

李斯特拥有高超的钢琴技巧,他是19世纪非常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所以对于高超演奏技巧的追求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同时,李斯特也继承并延续了克列门蒂以及作曲大师贝多芬的复杂、英勇并带有动力性特点的音乐创作风格,于是,在他的作品中首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就是炫技性的演奏风格以及对演奏者技术的全面、高超的要求。如他的《超技练习曲》即是对钢琴演奏领域中高水平演奏技巧的创造。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在其晚年时,对钢琴辉煌演奏技巧的追求开始减弱,在创作中以其简单的音符来表现丰富莫测的创作思想逻辑。

(2)标题性

对于音乐作品,李斯特一直倡导标题性音乐。交响诗即由他首创,他以音乐内容为主要出发点,将所表现的思想与情感投入交响音乐之中,使这一单章的音乐形式更加灵活、更加适合表现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与确立,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今天交响诗已经成为交响乐领域内非常主要的音乐形式,甚至它所得到的偏爱已经超越了的交响曲。

(3)民族性

李斯特作品中也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情怀,作品中渗透了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其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为代表,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而成的。李斯特音乐作品中民族性也为之后民族乐派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史诗性

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有一种宏大、辉煌、凝重大的美学特色,这主要由它响亮的音量、极快的速度、狂放的气势、辉煌的技巧所烘托出来的,这样的音响特征不但体现了他个人的学追求,同时也带有深刻的时代美学印记。同样,这样的审美追求也体现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他对钢琴音乐效果的要求独树一帜,将钢琴音乐赋予了交响性,并且体现出了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5)创新性

作为一位大师,李斯特的音乐绝对不会缺少创新:他不仅开创了交响诗体裁,还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音音阶等,和声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及增三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这些探索对瓦格纳和印象派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关于《b小调奏鸣曲》

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历经几十年,《b小调奏鸣曲》可谓是他创作中期的钢琴作品,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思维与风格都已经很成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与特点。较之创作早期音乐风格的不断发展完善与晚期的不断变化,这一时期的创作非常具有代表性。1849年李斯特的《大音乐会独奏曲》创作完成,而接下来的1851年《谐谑曲与进行曲》也告一段落,这两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已经使李斯特的音乐创作渐攀高峰,而《b小调奏鸣曲》正是在紧接之后的1852-1853年间创作完成的。有人分析在《大音乐会独奏曲》中体裁与主题的创作与设计上都预示了《b小调奏鸣曲》的音乐特点。至于创作这首作品的初衷,据说源于舒曼曾创作作品《C大调幻想曲》献给他,可能是为了表达对舒曼的欣赏,也可能是出于惺惺相惜之情,李斯特在魏玛特意为舒曼创作了这首钢琴作品。而对于同样作为作曲大师的舒曼来说,这一时间的他已经精神失常了,据相关记载1854年舒曼由于精神疾病逐渐加重不得不住进了精神病院。据此而言,这部出色的《b小调奏鸣曲》虽然面世却已经得不到舒曼的肯定或褒奖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它却留给了后人这样浓墨重彩的一部艺术珍品。在当时,舒曼的妻子、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接到了这部作品,她在聆听了这首作品之后曾表示:这是一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内容空洞,除了噪音没有别的东西,你在其中不可能找到一点点和谐的东西,总之它一无是处。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还不能非常够接受这样的音乐作品,而李斯特对于音乐创作的理解与想法是与当时的音乐创作习惯非常不同,或者说是离经叛道的,但也正是这样的作品它不仅承载音乐创作时代的过渡,引领着创作技术与思想的发展与进步,更是记载着作曲技术历史前进的轨迹。

二、《b小调奏鸣曲》的结构

《b小调奏鸣曲》拥有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曲式结构,对于它的研究也一直是业内非常关注的课题。对其结构的划分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奏鸣曲式、连续不断的四个乐章、双重结构、奏鸣曲套奏鸣曲式……。在各种各样的看法与说法当中,有一个共同的无法否定的结构支架就是——奏鸣原则,无论如何,就像李斯特为这首作品的命名一样,它的确是一部奏鸣曲式的作品,所以无论其中体现或隐藏着怎样的复杂微妙的结构设计,它的主题架构无疑是奏鸣曲式结构。现在本文就以其奏鸣曲式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与研究,从使其庞杂纷乱的结构清晰的呈现。本曲的结构图示如下:

1.引子与呈示部

《b小调奏鸣曲》有7小节的引子,虽然不长却为整部作品的进入做好了铺垫,并且有人分析认为引子主题是来自主部中的梅菲斯特主题的引申所以也是对音乐主题的进入具有预示的作用。其实在引子主题中并非单纯的与梅菲斯特主题相关,而其与浮士德主题也有很多相似,如与休止符交替四分音符节奏、跳音式的八度音等,其实引子更像是浮士德主题与梅菲斯特主题的融合,仿佛是作者在预示的同时也在感叹“在人的心中究竟住着正义还是魔鬼”。引子之后,浮士德主题登场,梅菲斯特主题紧随其后,两个充满动力性的主题为庞大的音乐作品拉开了序幕。呈示部的布局还是相对典型的,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每一个部分都充分而饱满。作为这样一首大型的奏鸣曲的主部,其设计也是较为庞大的。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8-31小节)中,经典的浮士德主题与梅菲斯特主题先后呈现,并进行模进展开。在第二部分(32-54小节)中,主题进一步被展开,并仿佛在进行不断的碰撞与冲击。第三部分(55-80小节)中,主题再次出现,并且被转至bE大调,配以双八度的织体,音乐中呈现出明朗向上的情绪,仿佛为主部的结束做一个完美的句点。连接部并不长,延续了主部结束时的八度织体,只是逐渐将其转变为震音的形式,最后以和弦式的震音引入副部。副部没有进入主调b小调的属调,而是在其三级调D大调上呈现。其中包括两个性格相异的主题:105小节,副部第一主题呈现,在连接部震音的引入下仍以这种织体持续,右手的旋律配以左手的低音,以ff的力度出现,与传统的副部写法不大相同,没有那么的舒缓抒情,也没有温婉的织体,而是充满动力性并带有阳刚之气的音乐特点,但这仿佛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它带有强烈的李斯特式的音乐特征。130小节开始,副部音乐进入第二阶段,浓烈的音响开始转淡,是人们在强烈的音乐情绪得到一些空隙。但很快,154小节开始,副部的第二主题降临,将音乐的动力性再度拉紧。179小节中结束部来临,和连接部一样,结束部短小精炼,并不长,在一连串的华彩式装饰音的过渡下引入展开部。

2.展开部

展开部的205-330小节为第一部分,主部第一主题以和弦式的旋律进行陈述,并配以引子的材料交织在一起,进行不断的分裂与展开;并且在这一阶段的后部有加入了副部主题,在255-330小节中可以说是对副部第二主题的展开,使其基本上是对整个呈示部主题的概括。此外,第一阶段中还使用了一些新主题,这些主题的综合使用使这一阶段非常庞大、丰富,甚至有一些纷乱、模糊。在接下来的33l-459小节展开部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与前面不同,李斯特可能借鉴了“套曲”中的插部结构特点,将其运用在此处,形成了在充满动力性的音乐中的慢板乐章的对比。第三部分由460-530小节构成,这也不是单纯的展开结构,而是由一个赋格段组成结构,作曲家改变了音乐的主调写法,将赋格的写法运用在展开部的最后一个阶段之中,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内心的声音,也就是当音乐的展开到达极致时也许就是多主题的叠置。值得一提的是赋格主题是在降b小调出现,而其使用的正是主部主题,所以此处带有非常明显的假再现特点。为再现部的出现做好了预备。

3.再现部

再现部对于主部的变化是较大的,但却是简洁而明确的,其强大的奏鸣原则非常清晰的展现出来。主部再现时,由于赋格段已经以疑似假再现的手法将主部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展开,所以在再现部中的主部再现省略了呈示部主部中的第一、三阶段,而只再现了第二阶段。但是调性明确的回到了主调b小调。接下来的连接部也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源于副部与主调复合,所以它的目标是B大调。副部的再现也有较大变化,再现时呈示部中副部中的第二阶段被省略,只是再现了两个主题,感觉简单干净。在调性上毫无疑问的回到主调B,但是却是在同主音大调上进行复合,到达了B大调。这样的设计在调性复合的同时也形成了大小调式的对比。结束部变得更加短小只有8小节,这主要是为了后面的较大收尾部留有余地。

4.收尾部

由于这部作品篇幅较大,所涉及的主题较多,动力性较强,所以使用一个收尾部是非常适合、非常必要的。收尾部的第一阶段由B大调进入,开始使用了展开部的音乐材料的片段回忆;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使用了主题材料、引子材料等;第三阶段中,音乐趋于平缓,仍旧以主部主题材料结束全曲。

三、《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

1.对于不同主题的演奏处理

《b小调奏鸣曲》中涉及了多个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音乐性格,这也是作者想呈现出来的戏剧性音乐特征,所以在演奏中,演奏者应对其加以掌握,以便表现出音乐中的形象特点。

例1.“浮士德”主题(第8小节)

作品开门见山的给出了“浮士德”主题的音乐形象,这是主部中首先要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为了将歌德所描绘的“他在一般人间的限制中感到焦躁和不适,认为具有最高的知识,享受最美的财产,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满足他的渴望,都是难以达到的;……”,将这种人物性格准确的表达出来,在弹奏时八度时,应注意乐句的语气要一气呵成,并根据音型的走向在语气上应有发展。音质集中要有穿透力,这就要求手指尖力量必须集中,手臂放松,使手臂力量自然下落,声音要通透而饱满。快速运动时,指尖要有弹性,要用以力借力的方法来弹奏。

例2.“梅菲斯特”主题(第13小节)

“梅菲斯特”主题是主部又一个要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声音色彩上要明确表达出音乐形象的变化:那是神秘而又令人紧张的音乐气氛。左手的旋律音要突出,尤其那好似敲门声的八分音符应该是短促的,声音一定要集中,力量要往里弹。右手的和声变化要清晰干净,和声之间应有渐强的语气,句尾音弹出后声音应该马上收住。

例3“上帝”主题(第105小节)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是众神的统帅,是生命和智慧的发祥地,是宇宙的原动力”,李斯特内心对上帝的信奉在这里作出了明确的表达。和弦的声音一定要宽厚洪亮饱满,这就需要掌关节与手指尖的支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运用手腕向下的动作将手臂乃至上身的重量全都送到琴里,将全部的共鸣挖掘出来。同时,相同的和弦音要连住,用一个力量根据旋律线条分力量组来弹奏。高声部的旋律音应始终保持突出,右手五指力量的集中感应保持住。

例4.“玛格利特”主题(第153小节)

李斯特的音乐就好似歌德的诗句一样美丽而动人,他在描写玛格利特这个形象时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的爱与赞美。在这个柔美的段落中,演奏者应始终保持心中的幸福感,用一种美好的情感来完成这个音乐形象的塑造。在这个段落中触键力度要柔和,低音进行要连贯,右手的旋律音要有语气上的发展,要连在一起唱起来。三个声部的层次要分好,旋律声部与衔接声部在语气和音量上要有区别。

例5.“圣母”主题(331)

在圣母主题中,声音应柔和安静,力求塑造出温柔而圣洁的音乐形象。弹奏和弦时要用均匀有准备的力量匀速下落,同时要把高声部的旋律线条完整地弹出来,中声部要始终保持轻声,句尾要用左踏板,音量及语气要收住。

2.整体的演奏处理

首先,把握整体节奏韵律的统一是这首作品的难点之一。严谨的节奏就好比一个建筑结实的框架,给演奏带来整体上的整齐完整的感觉。这首作品中,不同音乐形象的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音乐语气上的变化,会导致节奏速度上出现变化,造成在统一速度的段落中出现忽快忽慢的现象。因此,有统一的节奏韵律,统一的音乐脉搏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演奏中保持音乐结构上的完整感是这一作品中需要把握的另一难点。这首作品以其多种高难度演奏技巧交织、深刻的音乐思想以及长达760小节的超长奏鸣曲的宏大篇幅,对于任何一位演奏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如果没有扎实的钢琴演奏功底是无法胜任这个曲目的。而各个技术段落如:大段落快速的八度技巧、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赋格段落、大跳以及抒情段落等容易给听者一段一段的段落感,这样就肢解了这首恢弘巨作。因此,这首作品对演奏者的音乐组织能力、宏观掌握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踏板技巧的运用。在这首作品中,当和声根音作为持续音的时候,一般会要求右踏板保持,使音响丰满、充足。例如作品中的“上帝”主题。在抒情的段落中,李斯特建议他的学生应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右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并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例如作品中的“玛格利特”主题。在慢板乐段中,应该运用切分踏板,正如李斯特在1875年7月27日给路易斯﹒科勒(Louis Kohler)的一封信中写到,“踏板在和弦的击键之后进入……”。例如作品中的“圣母”主题。李斯特在作品中标记了多处una corda,如162小节、164小节、329小节等,在这样的地方,右踏板同时使用。结束左踏板李斯特习惯于写tre corde,但李斯特有时也忘记标记了。所以,想要恰当的运用踏板就必须依靠耳朵,耳朵是主宰,只有耳朵才能决定是否使用踏板。

《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从它创作与演奏而言都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学术珍品。这部作品无疑带有明确的李斯特标签,展示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总结起来基本上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交响性。李斯特整部作品中庞大音乐构思体系,配以复杂的织体、宽广的音域、丰富的多声部写法以及变幻莫测音乐展开逻辑,这都是交响乐队的创作方法,所以这部作品本身弥漫着强烈的交响性特征。2.标题性。李斯特本身就是非常倡导标题性音乐原则的,在这部作品中他虽然没有在作品标题上采用标题性手法,但是作品中的多个主题都是有人物形象,所以其实也是具有明确标题的,如浮士德主题、梅菲斯特主题等,所以这部作品也是带有标题性原则的作品。3.炫技性。李斯特的这首作品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演奏要求,它绝不是一个技术平庸的演奏者能够胜任的。长时间大跨度的和弦、复杂宽广的多声部交织、强烈的音响效果、变幻多端的戏剧性表现以及辉煌的华彩乐段等都需要演奏者具有出色的钢琴演奏技巧并且兼具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所以这首作品的演奏不应是单纯的弹奏。而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表现与演绎。这虽然只是《b小调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但是同时也是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的基本特色,对于这首作品的研究也许只是李斯特作品研究中的一个点,但是希望能够以此能够更好诠释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

[1]李斯特钢琴全集[M].第五分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谢丽莎.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3]于红.探究<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特点[J].音乐创作,2013

[4]马克·田纳(Mark Tanner)著.毕丽君译.演奏的力量——李斯特结构与演奏分析[J].艺术探索,2004

[5]约瑟夫.班诺维茨著.朱雅芬译.钢琴踏板法指导[M]

(责任编辑 王进)

1001-5736(2016)02-0081-5

J624.1

A

猜你喜欢
奏鸣曲小调李斯特
手机上的奏鸣曲
四 季 相 思
春天的奏鸣曲
思 夫
五河小调
饥饿奏鸣曲
小调[六首]
保持肃静
祭献奏鸣曲(组诗)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