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张仪华 王 园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张仪华 王 园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点,加大了财政支农支出,其增长速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本文从结构角度出发,把财政支农支出分为农业、林业和水利支出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财政支农 农业 林业 水利 农业经济增长 福建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其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如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政府财政的扶持,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是个名副其实的人多、地少的省份,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地丘陵约占了土地总面积的90%,可耕地面积少之又少,截至 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0.55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6%[2]。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符合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农支出从2000年的21.8179亿元,到2014年的320.3234亿元,15年间增长了近13.68倍,福建省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点,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农支出,其增长速度有较明显的提升。
图1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
从图2可见,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波动较大,2005年以前增长速度较慢,波动较小,2005年以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波动,在2006年及2009年达到最大值,增幅将近50%。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的政策有关。2006年实现“六千”工程项目24个,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农村“一池三改”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民办公助”试点等,2009年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资综合直补等农业补贴专项资金;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政府的干预以及在农业领域的活动范围内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进而导致财政支农支持不稳定,没有规律性。由此分析得出,一味地加大财政投入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有规划的支出结构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图2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①
财政支农支出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农业经济的增长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进而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福建省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再加上农业发展基础薄弱,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合理的财政支农投入是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
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是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稳定经济增长职能的体现。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曾指出,资本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很大的贡献度。对于农业的投资,一方面不仅能促进生产性劳动力的增加,而且按照其雇佣性的生产量来说,其所带来的劳动产物本身具备的价值比现实中居民所拥有的实际财富和收入要多得多,因此,在各类型的财政投资中,农业方面的投资能获得最高的收益[3]。舒尔茨认为,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财政投入,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政府改造传统农业主要表现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教育、农业综合机构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库茨涅茨在《经济增长的六篇讲稿》中提到,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范围是广泛的,这中间包括了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等[5]。因此政府要注重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汪含(2013)指出,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其支出结构尚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过大,忽略了科研教育的发展[6]。张海燕、邓刚(2012)以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经济等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得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增长效应,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会使得效应放大化[7]。林森、张亚斌(2011)运用 DEA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财政支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实施各种补贴补助、支援农村生产以及各部分事业费等方面的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用比较明显,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8]。张胜戚(2010)对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财政支农各子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支援农村生产费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9]。Rolf Strauch和Diego Romero-Avila(2008)以西欧15个国家从 1960—2001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探索政府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表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10]。刘旦(2006)运用自回归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得益于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现阶段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明显,在支出结构中,科技教育培训支出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影响效果较不明显[11]。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外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专家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则是将财政支农支出分解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划分界限更加清晰,避免支出项目重复计算,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这样的结构划分一方面可以跟上政策的变化,深入了解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性建议,有利于政府因地制宜地出台合理性政策。
根据国家五年规划对发展农业的支持,省政府吸收纲要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目前,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主要投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沃土工程”、耕地修复工程和防治耕地污染、防护林建设工程,发展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等,以此促进绿色农业综合发展;二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施科普惠农工程、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五新”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四是农村扶贫及补助制度,对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补助,扶贫事业机构、贷款奖补和贴息。就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而言,其支出项目主要有:农业支出、林业支出和水利支出,补助及扶贫支出相对而言较少。2000—2013年福建省财政支农各子项目支出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见图3)。
图3 2000-2013年福建省财政支农各子项目支出②
从支农结构来看,农业支出所占规模最大,从2000年的12.8291亿元,到2013年的123.5327亿元,增长了8.6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 66.38%,低于同期财政支农年均增长速度(102.38%)。支出规模第二的是水利支出,从 2000年的5.9065亿元,到2013年的85.0969亿元,增长了14.4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03.13%,高于同期财政支农年均增长速度,主要原因可能是施行“南水北调”以及“六水六千一配置”相关工程,通过实施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等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用水的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在林业支出方面,其支出规模较小,从以上图线的斜率可以看出林业支出的增长率小于农业支出和水利支出,可以看出政府在林业方面的投入程度较低。
从图4可以看出,2000—2013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水利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波动较大,在靠近2010年后,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林业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变动幅度不大。
图4 2000-2013年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比重
从总体趋势上看,农业支出的比重要远大于水利支出比重,水利支出比重大于林业支出比重。从数据上来看,农业支出比重从原来的 58.80%下降到 39.57%,但仍占据财政支农支出的大部分;水利支出在2006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动,之后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直到2010年后开始缓慢上升,2013年占比为27.26%;而林业支出比重基本保持在14%左右,变化不大。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施行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政府也与国家同步,按照支农政策精神,做好水利建设;与此同时,在“十一五”时期,政府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重点位置,加大“六千”水利工程的投入。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直接让农民受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除了农业、林业、水利三大块的支出外,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投入,通过扶贫制度,使农民直接受益;与此同时,为响应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政府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的投入,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总体来看,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整体规模在增加,各个子项目的绝对支出规模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一,结构不合理。农业支出增长幅度呈现下降趋势,水利支出波动性较大,2010年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林业支出基本保持平衡,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伞,却没有受到重视。在2006年,农业、林业、水利都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但2006年后开始保持平稳,变化幅度不大。
表1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其他子项目支出
福建省在“十一五”初期响应国家号召更加注重农业的转型以及民生的直接投资,从三大支出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如扶贫、农业综合改革、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上,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上没有形成长期的规划,而只是根据当时需要主观性支配。下面从福建省实际情况出发,对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三个方面投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应当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1 政府应当做好系统规划,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农业支出作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历年来占财政支农大部分比重,但是真正用于生产性支出的比重远低于事业费用的比重,对此,政府可以加强监管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体制,重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资金使用效益持续稳定化。水利支出具有时间跨度大、滞后期长,实现效益慢的特点,所以政府在制定决策时应当从长远规划,避免挤出效应,同时要做好后期防护工作,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和投资,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成本。防护林建设可以很好地抗旱、防汛,减少自然灾害和植物病虫害,而这种工程必须具有预见性和长期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强林业建设的管控,实现预防效果而不是补救效果。
3.2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效能
从历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来看,农业支出比重虽然有出现下滑的趋势,但还是占很大比例,将近41.87%,水利支出从“十一五”规划后就开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林业支出基本保持稳定,说明政府对林业支出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农业种植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或多或少的植被破坏,使得生态功能下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进而又影响农业种植,为避免这种恶性循环,政府可以采取林农结合的发展方式,农业支出减少的部分可以用于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水利方面的投入应当加以控制,使之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过多的水利设施建设会使得政府财政负担增大,影响其他农业领域的投入。
3.3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实现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一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高效的方式之一是依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生产的保障,水利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等都需要大批骨干型人才,同时借用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链,减少资金占用时间,还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降低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
3.4 加强闽台合作与交流,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和海西经济建设的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应该加强对外交流和对台合作,尤其是闽台合作,利用福建省区位优势,发展两岸农业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理念和资金的注入,发展现代型农业,提升福建省农业产业及农副产品竞争力,同时也通过开设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两岸合作基地,引进台湾投资商及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福建省的农业现代化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福建省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和管理理念。
注释:
①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前一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当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前一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总额。
②资料来源:根据《福建财政年鉴(2002—2014)》整理计算得出。
[1] 王永,等.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DB/OL].http://www.caixin.com/ 2015-10-29/100867990.html,2015-10-12.
[2] 王莉莉,吴文生.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9(3):52-54.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 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 1-28.
[6] 汪含.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7] 张海燕,邓刚.财政支农支出对四川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6):78-80.
[8] 林森,张亚斌.我国省际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32-135.
[9] 张胜戚.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2010.
[10] Avila D.R.,Strauch R..Public finances and long-tern growth in Europe:Evidence from a panel data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24):172-191.
[11] 刘旦.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J].北方经济,2006(12):34-36.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与创新能力研究(2015R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