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观摩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16-08-13 08:04张连彬郑晓东
现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备课组集体区域

■张连彬 郑晓东



中学地理“观摩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张连彬郑晓东

笔者近期组织实施了吉林省国培计划项目“课改实验基地中学地理备课组长培训”,培训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名校访学、课堂观察、备课观摩等。在培训期间,笔者组织观摩了A学校高二年级的地理集体备课,参与观摩的教师普遍反映较好。备课的形式与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推广意义。

一、观摩活动的策划过程

(一) 创意缘起

备课组是教研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交流和分享达成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共识,以促进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个备课组就是一个交流互动、合作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可以各展所长、各抒己见,让备课组成为教学的“演武场”;也可以切磋指导,借鉴学习,让备课组成为教学的“参谋部”;还可以经验交流、素材共享,让备课组成为教学的“资源库”。但目前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都流于形式,备课组长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组织集体备课,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备课交流。更有甚者,集体备课本该是积极主动的校本教研,却被异化为谈天说地的“闲话家常”。究其根源,一是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学习交流的愿望和动机。二是集体备课缺乏制度的规范性、操作的灵活性和功用的实效性,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有必要组织教师到集体备课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这既是教研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需求调研

“国培计划”是国家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有严格的申报、实施和考核制度。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设置培训课程前,我们做了全面细致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比,参培教师更欢迎实践课程,而在生产实践体验、听课议课评课、备课方案研讨和观摩集体备课等实践性课程中,生产实践体验和观摩集体备课两项比较受参培教师的青睐。由此可知,一方面,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有所下降,这恰恰说明多数教师已初步完成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具备了基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如何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落实为课堂教学行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具体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知识的示范引领。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举办“观摩地理集体备课”这一创新教研活动的信心。

(三)问题分析

观摩地理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挑战性,因此,活动的组织除了要有整体的规划设计之外,还应有对细微环节的精心设计,及时发现实施困难和问题隐患,对于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创意想法进行“小环节彩排”,形成可行性预案。

从集体备课本身来看,备课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可以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做法和制度的约束,只要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体备课都是应该提倡的。但是用来观摩的集体备课,从备课类型来看,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哪个更有示范性?从备课内容来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哪个模块更具有指导性?从备课形式来看,“中心发言人+群体研讨”的传统集体备课形式大家会感兴趣吗?这都是观摩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与A学校备课组老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课时备课是常态化的备课,更具有示范性。高中学段的区域地理内容没有教材和课标等备课参考,各学校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方案各具特色,因此区域地理内容的集体备课更具有指导性,更适宜观摩交流。另外,备课形式要适度创新。

(四)预期目标

首先,通过集体备课的观摩唤醒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心理需要,解决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教师主观不作为问题,在备课组内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意识。

其次,借助集体备课的示范作用,创新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尝试改变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沿袭初中模式的现状,培养教师勇于自我否定、推陈出新的教改魄力。

第三,利用备课观摩的宣传窗口,尝试革新传统地理备课模式,构建民主、开放、多元、生成的新课程备课模式,以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尝试构建以网络备课平台为载体的大区备课,以推动区域范围内的校际互助合作和教育均衡发展。

二、观摩活动的准备工作

(一)确定备课主题

本次集体备课的观摩活动确定的备课主题是区域地理的复习课“拉丁美洲”,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区域”既是地理研究的起点也是终点。一切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产生都源于“区域”,一切地理问题和地理矛盾的解决都要回到“区域”。美国的苏珊·汉森教授说:“历史学家创造了年代,以时间来划分事件;地理学家则创造了区域,以空间来划分事件。”所以“区域”不仅是地理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也是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更是地理研究的目标和归宿。因此,在中学阶段搞好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研究的意识,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发现区域发展的问题,熟悉区域整治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大都沿袭初中模式,按照“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农业——工业——人口——城市”这样“八股文”式的教学顺序展开,教学目标大都定位于区域知识点的记忆、区域分布图的解读和区域要素特征的理解,以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再现为主,而高考对于学生地理能力的要求主要侧重于区域特征的比较、区域问题的分析、区域对策的制定和区域发展的预测等程序性知识。这种教学与考试的分离、知识与应用的脱节往往造成学生“学得好、记得牢、考得差”的怪象。因此,打破“八股文”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以区域要素分析为突破口、以区域案例研究为载体、以区域发展预测和规划为目标,创新区域地理教学是破解这一怪象的有效途径。第三,确定“拉丁美洲”的备课内容是按A学校教学进度安排的,这样既可以反映学校备课组的教学常态和实践做法,又不会打乱备课组教师的备课计划和教学安排,完全是原有备课方案的精细化和成果化,使其更利于展示、观摩和研讨。

(二)研讨备课内容

各学校备课组在长期的备课实践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学科个性的备课风格,备课方案和操作流程也各不相同,但本着备课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其备课的主要内容也大都围绕“课时容量”、“教学方法”、“重点难点”、“活动设计”等方面展开。本次备课活动不是常态化备课,而是以观摩、示范、研讨和交流为目的的备课活动,备课的内容应本着服务于观摩、服务于教师的思路展开,因此我们确定了“展示区域地理创新教学模式”和“探讨分层教学”两个备课内容。

A学校准备了两个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一个是成熟模式,主要的教学环节是“学案导学——新闻播报——分析真题——验证结论——建构模型”。 其中“新闻播报”是以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为背景材料,用地理的视角剖析其成因,解读其现状,来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思维和学以致用的知识观。目前,这一模式已在该校运行一年半的时间,教学效果良好。另一个是研讨模式,主要的教学环节是“学案导学——呈现案例——合作探究——知识建构”。这一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目前只在个别班级试用,处于实验修正阶段。

本次集体备课准备展示如何实施同一区域地理教学模式或不同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那么实验班和普通班各自更适用于哪一种教学模式?同一教学模式运用于不同班级时如何调整?另外,不同教学风格和专业特长的教师更倾向于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不会束缚教学个性和学生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

(三)创新备课形式

从备课的环节来看,传统的集体备课大多围绕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重难点等方面内容展开。如果观摩备课照此进行的话,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每一环节的分析不可能非常深入透彻、鞭辟入里。如果每一环节的分析都浅尝辄止,莫不如针对某一环节追本溯源、深入剖析,展示不同的教学理解和实践做法,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从展示的环节来看,传统的集体备课更多的是主备人备课纲要的展示和解读,看上去像是专家作报告或论文答辩。这种备课缺少不同教学个性备课纲要的展示,更缺少不同教学观点和实践做法的交流争鸣。因此,我们设置了两个主备人同时展示个性化备课纲要,其他教师参与交流的备课形式。设置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主备人共同展示备课纲要,变传统集体备课的个人“独舞”为新课程集体备课的“双人舞”或“集体舞”,这不仅仅是备课形式的创新,更是发扬教学民主、培育教学个性、建设新型学习共同体的时代需要。

从参加人员来看,传统集体备课大都是备课组集体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次数较少。由于很多学校的年级备课组地理教师人数较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常出现个人“独白”式集体备课和两人“对话”式集体备课,这种集体备课不适宜观摩。因此,为了备课观摩的需要和互动交流的开展,我们准备进行教研组全员参与的集体备课。

三、观摩活动的实施流程

下图是我们规划设计的观摩活动流程示意图。首先,由A学校的教研组长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活动流程。然后由主备人和同备人展开集体备课,两个主备人分别介绍各自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并相互启发与借鉴。二人可以有观点的争鸣,但不能尊己卑人;可以有个性的展示,但不能离弦走板,创造一个民主竞争、互助共生的研讨氛围和备课文化。主备人向同备人示范解读自己教学主张时,同备人应虚心学习和参考,也要与他人分享相关的教学经验和备课心得,共同促进备课成果的效益最大化。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同备人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坐享其成,应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能互补,与主备人共同修改完善集体备课纲要,形成各自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最后,由教研组长总结集体备课观摩活动。

四、观摩活动的总结反思

(一)怎样处理集体备课观摩活动研究性与展示性的关系

集体备课实质上是研究如何优化配置各教学要素,达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它是一种以研讨、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活动。而观摩活动又要求集体备课这种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展示性和表演性,不但要让观摩者了解集体备课的整体思路和创新举措,而且还要让观摩者弄清备课教师的思维脉络。那么怎样处理研究性与展示性的关系呢?这首先就要求备课教师要将隐性的抽象思维脉络显性化,通过语言、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出来,做好备课纲要的预设。其次,集体备课的研究性又要求有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可以随机表达意见和建议。这样,预设的备课流程就会与随机生成的备课建议产生展示冲突。从本次备课活动来看,预设备课流程的展示冲淡了自由生成备课建议的交流,不同业务专长和教学优长的备课教师之间没能展示出优势互补。因此,如何协调集体备课观摩活动研究性与展示性的关系,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

(二)如何提高观摩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观摩收获

集体备课观摩是“嵌套式”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这种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嵌套于国培计划的观摩活动之中。因此,对于活动效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备课教师的备课表现,还要看观摩教师的参与程度和观摩收获。从本次备课活动来看,观摩教师的参与只是简单的“接受式”参与,只有信息的单向传递和衰减收纳,而没能做到“互动式”参与,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和增值回馈,所以观摩教师的收获相对较小。那么,如何消除观摩教师的参与惰性呢?首先,可以尝试观摩教师的前期动员。说明观摩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向观摩教师简要介绍集体备课的整体构想,下发备课材料,让观摩教师提前做好观摩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以便观摩集体备课时迅速进入备课情境,与备课教师产生思维碰撞,互动交流,避免观摩教师“想交流、没问题,有交流、问题浅”的窘境。其次,对观摩教师进行任务驱动。在观摩集体备课前给观摩教师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让教师带着问题观摩。这样,既引导了观摩教师的思维走向,又加大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提高了观摩教师参与的数量,也提高了参与的质量。

(三)为实现民主、开放、多元、生成的集体备课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从民主性来看,集体备课不应是主备人备课成果的展示和拷贝,而应是所有备课教师个性化备课成果的创造和生成;集体备课不是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学术权威的“独裁”,而是所有备课教师学术平等的“民主”。其次,开放性的集体备课最主要是备课资源的开放,课标与教材是主要的备课资源,但不是开放备课系统的“拦路虎”。具有时代特征和地理意蕴的热点事件、时政要闻、影视资讯和杂志等都是开放备课系统的备选资源。开放性的集体备课也不拘泥于时间、地点、次数的限制,灵活多变、主动自觉的集体备课更有利于备课效益的提升和教师专业的成长。第三,集体备课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参加人员的多元性,集体备课可以约请不同学科的教师、相关领域的专家、不同行业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以不同的学科视角、专业眼光和实践经验为集体备课出谋划策;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集体备课,听一听学生的听课感受和学习需求。多元性也体现在备课成果的多元性,备课成果可以是完整的课时教案和学案,可以是直观有效的教学课件,也可以是完善的课程资源修改和使用建议,还可以是完备的学情分析或学法指导建议等。第四,集体备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生成的、持续完善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地实践创新、完善改进,而不能一劳永逸、坐吃山空。

(四)规划了以网络备课平台为载体的大区备课

大区备课的目的就是利用网络将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师资力量、备课资源、校本经验等联结起来,形成“在线互动、答疑解惑,优势互补、专业指导,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网络备课平台,借以推动区域范围内的校际互助合作和教育均衡发展。本次活动讨论了一些大区备课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区备课的地域范围应该多大?校际间学情差异如何处理?备课主题如何协调?虽然这些具体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地实践探索,但以网络备课平台为载体的大区备课的愿景却是大家所期待的。

吉林省教育学院长春市汽车区第六中学,吉林长春130022)

猜你喜欢
备课组集体区域
我为集体献一计
备课组长的定位
分割区域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警犬集体过生日
区域发展篇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区域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