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班级团队,激扬学生潜能

2016-08-13 09:56:43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吕洪雨
天津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团员群体价值观

■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 吕洪雨

建设班级团队,激扬学生潜能

■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吕洪雨

任何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可持续发展,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今天,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团队精神,激发每一个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理念,已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弘扬学生个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永恒不变的主题。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对学生团队建设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究,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团队和群体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建设

领导方面。每个群体都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当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成员将共享决策权。

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盘散沙;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负有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结果方面。群体的结果或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从以上六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充分把握群体与团队的区别,能够使我们更为高效地进行班级团队的建设,取得更高效的业绩。

二、改变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团队建设的有效开展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层级结构的: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值日组)。这种模式也叫集权式,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它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最“底层”的学生与教师人为形成距离,信息与思想意识的沟通距离被延长,在班级管理的决策上,“底层”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分组形式只是任务型,是被强行放在一起的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发挥作用的团队。

团队的工作模式是矩阵结构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小组1(团小组2、团小组3……)。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简化了由教师到学生的中间环节及传达思想的流程,而且小组之间地位平等,富有竞争力,开展活动更加有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也达到近距离乃至零距离。因此,注重和加强团队生活教育,对我们的整体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三、以班级团员组织为抓手,加强班级团队建设

团队工作是初中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团组织是学生中的重要组织团体,做好团队工作,有助于促进班级团队建设。

(一)建立预备团员制度,为有效开展团队活动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是团组织发展的宗旨。长期以来,初中校团员的发展是有限额的,以班主任的提选为主,学生的个人意愿体现不明显,容易使团员从学生整体中分离出来,团组织的教育力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消除这种弊端,我校探索建立了预备团员制度,改变了以往以学习是否优秀作为评选依据的做法。通过吸纳条件还不完备的学生,进行团员的责任义务教育,再与老团员结合,组成团小组,共同活动,共同进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加入预备团员组织,在班内形成团员及预备团员体系,使班内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种教育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当我们把学生引导到了与其预期目标很近的地方时,学生会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主动发展。儒家先哲孟子曾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预备团员制度的设置也激发起了全体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展“团员岗”活动。

任何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他人及社会,能否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与肯定。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班级团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为学校、为教师、为同学、为社会做贡献活动,以此体现团员特有的人生价值。

为此,我们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团员岗”活动,目的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贡献自己能力的机会。操作上由团员、预备团员自愿结合,自主承担某一岗位工作,自主制定管理措施,自我监督并执行。例如,环保岗的学生通过每天整理班里的废纸、废瓶,一周后卖掉,所得钱款作为班费,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这种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又在班里树立了榜样。此外,感动班级人物宣传岗,旨在发现、表扬班内的好人好事,激发正能量,影响其他人;环卫岗利用多种媒介进行环境卫生保护方面的工作等,为每一名学生创造为他人、为集体做事的机会。

(三)团队建设的方法——做好对组织和人的辅导。

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对组织和人的“辅导”。对学生进行辅导,要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辅导员像教练一样,主动地发现学生的优长与短板,要持续不断地指导他们扬长补短,而不能等他们出了问题,我们再解答。

为此,我们制定了“辅导”公式:观察行为+发现差异+沟通交流对话+重新定位+提出改进建议+陪同作业=辅导。

观察行为: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观察他们做事的行为特征;

发现差异:归纳学生行为的优长与不足;

沟通交流对话:在对话中指出学生的优点,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是自我教育的良机;

提出改进建议:扬长救失,促使学生超越自我;

陪同作业:如果改变不大,可给学生作示范演练,并定时检查。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差,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使教育流于形式。评价是改善、提高的依据,也是反思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以“团员及预备团员考核标准”为例,评价项目分为:德(教师评价、团支部评价)、智(课堂情况、作业情况等)、体(大课间、学校文体活动等)、美(外在仪表、内在仪表)、劳(值日、扫除等)、贡献度(帮助教师或同学、分担班内工作等)等几个方面,每月一评。

(五)形成团队价值观与文化。

好的团队应该有它的价值观,有它的文化。所谓价值观,也就是大家共同认为某个东西很有意义,大家都自觉遵守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应该变成一种思想,反映在行动上。一个良好团队的形成要靠文化去推动它,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塑造出我们期待的学生。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炼,研究并确定好自己所带团队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逐步将“说教”这种浅表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植根于人的内心的价值观和文化教育上来,真正地激发出每个教育对象的禀赋。

总之,加强班级团队的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好共青团的组织形式,真正把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起来,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体现,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策略,推进学校班级团队组织建设,进而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

(责任编辑邓蕙)

猜你喜欢
团员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中国火炬(2011年11期)2011-07-25 1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