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26例临床分析

2016-08-13 01:20张蓥赵媛
关键词:疱疹面神经面瘫

张蓥赵媛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26例临床分析

张蓥1赵媛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的疗效优势。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6例,两组均接受抗病毒、激素冲击、营养神经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辨证施治结合针灸治疗。疗程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有效率为69.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耳带状疱疹

1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311800)

2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耳带状疱疹(Ramsey-Hunt),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侵犯面神经为主的疾病。该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耳痛、耳部疱疹、面瘫、或伴眩晕、听力下降等。我科于2006年11月到2015年2月,对26例耳带状疱疹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单用西药26例进行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观察组26例,单用西药对照组26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岁,左耳14例,右耳12例;病程<5d者8例,5-10d者9例,11~15d者9例;有耳蜗症状者11例,前庭症状者3例,面瘫20例,伴有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2例,慢性胃炎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47岁,左耳10例,右耳16例。病程<5d者10例,5~10d者7例,10~15d者9例;有耳蜗症状者8例,前庭症状者3例,面瘫15例。伴有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1例,慢性胃炎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型

根据Hunt综合征分型[1](1型:除耳部疱疹外无其他神经体征;2型:耳部疱疹+面瘫;3型:耳部疱疹+面瘫+听力障碍及前庭功能障碍),观察组1型1例,2型11例,3型14例,对照组1型2例,2型9例,3型15例。

1.3诊断标准

西医:起病初期可有全身不适感,后渐出现耳周剧烈疼痛,伴外耳及耳周出现疱疹、周围性面瘫,随着病情发展,面瘫加重甚至发展为完全性面瘫,或仅出现周围性面瘫与外耳、耳周痛,疱疹不明显,可伴眩晕、耳鸣和听力下降、眼震、舌前味觉减退、泪溢、唾液分泌障碍等不适。排除贝尔面瘫和单纯耳疱疹病毒,经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排除内听道和颅内病变患者[2]。

中医辨证分型:①热毒壅盛型表现为口眼歪斜伴面赤,口干,口苦,恶心甚至呕吐,烦躁易怒,耳鸣或听觉过敏,头痛眩晕,睡眠欠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略数;②湿热郁阻型表现为口眼歪斜伴头昏,口不渴或渴不欲饮,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体胖,苔白腻,脉弦滑。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①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500mg或更昔洛韦300mg静脉滴注。共7~10d改为伐昔洛韦片0.3,2 次/d,口服10天。②糖皮质激素:甲强龙80mg或地塞米松10mg 1次/d,静脉滴注,3~5天减量一半,后再改为甲泼尼松龙片8mg 1次/d,口服5天。③神经营养剂:ATP40mg、肌酐针0.4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针500μg 1次/d,肌注。④血管扩张剂:丹参川芎嗪10ml静脉滴注,或杏丁针20mg1次/d,静脉滴注,共7~10d。⑤非甾体类镇痛药:美洛昔康片15mg,1 次/d,口服。⑥前庭耳蜗症状明显者予以654-2针10mg,天麻素500mg静脉滴注,1次/d。口服敏使朗片12mg,3次/d,或者西比灵5mg晚1次口服。⑦局部用药:阿昔洛韦软膏涂抹耳廓、耳周、头皮或患侧眼睑,额部疱疹区,2次/d。金霉素眼膏,或素高捷疗眼膏患侧睑裂闭合差者睡前涂眼。日间使用爱丽眼药水滴患眼3次/d。

2.2观察组

采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中药辨证加针刺治疗。

2.2.1热毒壅盛型

取风池、翳风、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下关、颧髎、迎香、牵正、合谷、太冲,采用常规刺法,得气后留针30min。病程1周后予G-6805电针仪连续波刺激,量以病人耐受为度。

中药治疗采用龙胆泻肝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物组成为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6g、大青叶12g、连翘10g、泽泻10g、延胡索10g、车前子10g、白附子5g、白僵蚕10g、全蝎4g、甘草6g。有前庭症状者加半夏10g、天麻6g;头痛耳痛甚加马齿苋30g、川芎15g、藁本6g、夏枯草12g;局部红肿甚者加赤小豆10g、紫草10g;睡眠欠佳加酸枣仁15g、珍珠母30g;大便秘结者加用生大黄5~10g;合并高血压者加钩藤15g;以上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与针刺同步。

2.2.2湿热郁阻型

取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风池、翳风、迎香、牵正、四白、下关、颧髎、谷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丰隆,采用常规刺法,得气后留针30min。1周后予疏密波刺激,量以病人耐受为度。

中药治疗采用除湿胃苓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物组成为炒白术10g、厚朴6g、陈皮6g、茯苓15g、板蓝根20g、延胡索10g、车前子10g、泽泻10g、白附子5g、白僵蚕10g、全蝎4g、甘草6g,随证加减同热毒壅盛型。

两组患者均应用1个疗程(静脉滴注及口服中、西药物10d为1个疗程,针灸1个月为1个疗程,其中每10天休息3天)。针法均辨证采用平补平泻法,进针夏天宜浅刺。

3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结合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确定的H-B面神经分级标准[3]进行评定,治愈:疱疹脱痂痊愈,耳鸣全部或大部消失,疼痛消失,听力提高20dB以上,面部症状和体征消失,眩晕控制,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正常。相当于H-B面神经评价分级的1级。显效:疱疹脱痂60%以上,表面干燥,疼痛缓解,耳鸣响度明显减轻,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或由持续转为间歇性发作,持续时间、音调明显减轻,听力提高达15dB,眩晕程度明显减轻,频率减半;面部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基本正常。相当于H-B面神经评价分级的2级。有效:疱疹脱痂30%~60%,眩晕、耳鸣轻度改善,听力提高达10dB,面部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有所改进。相当于H-B面神经评价分级的3级。无效:疱疹脱痂<30%,眩晕、耳鸣,听力无改善或加重,面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相当于H-B面神经评价分级的4~6级。

治愈:疱疹消退,面瘫及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状消失。有效:疱疹消退,面瘫不完全恢复(DEFS评分>3分),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等症状缓解。无效:面瘫、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等症状未缓解,或DEFS评分<30分[4]。

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为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由表2所见,两组治疗前分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讨论

耳带状疱疹(Ramsay-Hunt)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属于耳鼻咽喉、神经内科、皮肤科、针灸科常见病症之一。病毒侵犯颞骨段面神经,侵入膝状神经节,典型临床表现为耳痛、外耳道疱疹、周围性面瘫三联征。临床上三大症状经常因出现先后顺序不同早期容易误诊、漏诊。Ramsay-Hunt是周围性面瘫中比较严重的一型,早期就出现面神经髓鞘脱失或神经纤维变性,病情重,部分预后差,属于重症面瘫。该病部分患者起病初期有全身不适、低热、咽痛、单侧头痛和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耳廓、耳周、外耳道内甚至患侧眼睑、额部疼痛,阵发性、针刺样,可十分剧烈。起先出现不全面瘫,数天或2~3周内出现完全性面瘫,并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平衡障碍或同时有Ⅴ,Ⅵ,Ⅹ,Ⅺ,Ⅻ对颅神经症状。耳带状疱疹临床诊断应与贝尔面瘫鉴别,听力改善与面瘫恢复呈正相关,特别是言语频率听力提高与面瘫恢复成正相关,其明显改善者预示面神经恢复好[5]。因而3~4级Hunt面瘫,改善内耳缺血、改善微循环药物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病西医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抗病毒药和大剂量激素。更昔洛韦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直接进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其抗病毒较阿昔洛韦强大。大剂量激素抗炎、抗病毒、减轻水肿,缩短病程,能降低病毒的毒性和机体的过敏反应,迅速减退面神经鞘膜的水肿和充血。丹参川芎嗪是由丹参总酚酸与盐酸川芎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作用为活血化瘀,通脉养心,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的流度,改善微循环作用,从而提高面神经的血供、氧供。杏丁注射液是从杏丁提取的,主要成分有银杏黄酮苷、苦内酯、白果内酯及双嘧达莫,尤其是白果内酯还直接参与保护神经细胞,加强神经传导,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可显著改善内耳缺血,提高缺血组织对氧的利用率,改善组织细胞代谢,提高听力。维生素B1和B12,可营养神经,促进末梢神经再生。西医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疼痛时程,个别患者仍遗留永久性面瘫以及听力障碍。刘石等[6]研究使用针灸并西药联合治疗耳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比单用西药相比优势明显,临床效果确切。本组病例在针灸、西药治疗并辨证中药口服,达到了最大临床治疗效果。

耳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蛇串疮、面瘫”范畴。多由正气不足,外感风热邪毒或热毒壅盛引动肝胆湿热,郁而化火,循经上乘,蒸灼耳道所致。根据其病机,予清肝泄胆,解毒化湿,疏风散热,活血通络之剂。龙胆草苦寒清热,为泻肝胆经实火的专药,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与栀子、黄芩相配,则泻火之力更强;大青叶、连翘清利上焦;再配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排泄;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甘草解毒,解胸膈之结而上行并调和诸药。另外由湿热郁阻,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治疗当以健脾利湿,佐以解毒。本方中炒白术健脾补气而运化水湿;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茯苓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车前子利水祛湿、消胀除满,使脾肺湿热自小便排出,佐以陈皮内助膀胱气化;泽泻甘淡性寒,直正膀胱,利水渗湿;延胡索止痛效果极佳;白附子、白僵蚕祛风解痉、解毒散结;全蝎搜风通络,破淤止痛之品;甘草调合诸药,免苦寒伤胃;诸药合用,则水行气化,湿浊得除,气机调畅,肺宣脾健,诸湿自除。本病多为热毒侵袭头部阳明、少阳之脉,针灸辨证取穴,可祛风散热,扶正祛邪,通调气血,疏通经脉。本文26例患者辨证施行中药、针灸以及西药综合治疗,在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以及综合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西药治疗耳带状疱疹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根据不同症型中药以及针灸并用施治,发挥中西医整体治疗的优势,能够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症的发生以及程度。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468-470.

2Reekers,JA,Lammer J.Diabetic foot and PAD:the endovascular approach[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1):36-39.

3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J].Otolaryngd Head Neck Surg,1985,93:146-147.

4汪旭芳,王亚康,陈伟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36例临床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J]. 2000,8(4):195-196.

5张爱萍,杨仕明.耳带状疱疹综合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耳科学杂志[J].2012,4:442-444.

6刘石,刘鹏,董义晗,等.针药联合治疗耳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4,1:27-28.

(收稿:2015-07-26)

张蓥,副主任医师.Email:zyent@sohu.com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6.02.017

猜你喜欢
疱疹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