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煌,林丽芳(福建行政学院 . 公务员培训处;.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3)
邓彩艳,张 山,敖小兰(三亚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干部教育培训主动服务大局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不同层级领导干部调查问卷的分析
林永煌a,林丽芳b
(福建行政学院 a. 公务员培训处;b.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3)
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大局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对不同层级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干部培训需求调研还不够;培训规划与设计尚未以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培训规划与设计老一套;培训人员,特别是培训者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升;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只要任何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培训效果.应从培训需求调研着手,加强培训设计,提升培训者素质,强化培训实施过程沟通协调与监控,以期提升培训效果,主动服务大局.
干部培训;服务大局;培训需求;培训效果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服务大局,按需施教”.干部作为推动大局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大局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现代培训理论认为,组织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爱尔文·戈德斯坦(Goldstein, I.L.) 在1980年提出以系统论观点看待整个组织的培训实践之后,所罗门(Soloman)于1999年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培训模型”,即干部教育培训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培训系统包括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规划与设计、培训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四个环节[1](见图1).在这一培训系统中,各环节环环相扣,培训实践活动从培训需求调研、评估分析开始,进而确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再将培训目标转化并生成培训规划或培训设计,根据培训计划或设计实施培训活动,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图1 系统培训模型
培训规划与设计、培训计划实施是该循环系统的核心环节;培训需求评估与培训效果评价是这两个核心环节的前后延伸.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动服务大局问题,围绕着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设计、培训人员素质及培训效果等方面设计问卷,分别对不同层级领导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提出干部教育培训主动服务大局发展,应建立经常性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加强对培训规划与设计的把控、提升培训者素质和强化培训系统环节沟通等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组织人事部门、培训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及参训学员设计3套不同的问卷,其中省直单位组织人事处和设区市委组织部干教处,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81.3 %;培训院校教务管理者,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94.6 %;参训学员即领导干部,共发放5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93.9 %.
针对领导干部发放的520份调查问卷中,向厅局级领导发出调查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87.5 %;向县处级领导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94 %;向乡镇长(科级)领导发出调查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100 %.从回收的488份有效问卷看,有厅局级领导140人,占28.7 % ;县处级领导196人,占40.2 %;乡镇(科级)干部152人,占31.2 %.调查对象来自省直、市直、县(市、区)及其他地区(西藏)的领导干部,分别占41 %、45.9 %、11.4 %和1.7 %.其中,男性干部384人,占78.7 %;女干部104人,占21.3 %.年龄跨度有50后、60后和70后,分别占15.6 %、39.4 %和45 %.学历结构以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分别占73 %和16.4 %.
调查问卷以“系统培训模型”中的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规划与设计、培训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四个环节为纲,围绕着干部教育培训主动服务大局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等设计了若干问题,于2015年9-10月通过邮件、现场等形式发送问卷,并与部分参训学员进行深入交谈,综合问卷数据和面谈内容,分析和反思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主动服务大局问题.
2.1 培训需求调研问题
“服务大局,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如何“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培训规划与设计是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干部岗位职责和健康成长需求.也就是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这就决定了培训规划与设计的基础是培训需求调研评估分析.
本次调查设置了“贵单位在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前是否开展过培训需求调研”问题,分别对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院校进行调查(见表1),其中“每年度都有”的分别仅占12.3 %和23 %,“偶尔有,3 ~ 5年开展一次”的分别占52.3 %和63.5 %,“曾经有过,记不清了”的分别占24.6 %和13.5 %,还有10.8 %的组织人事部门的人选“没有,不记得”选项.进一步调查“贵单位的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是如何生成的”这一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生成培训计划的仅占11.1 %;而大部分“主要根据领导要求,但也参照上级计划”生成的,占53.8 %;还有16.2 %的是“参照上级培训计划及以前做法”,但对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院校调查的结果略有不同(见表2).
表1 贵单位在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前是否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表2 贵单位的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是如何生成的
2.2 培训设计问题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如何将培训需求评估分析结果转化为培训目标,并按培训目标任务设计培训方案、设置课程、选配教师和教法,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科学.从表1、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看,“每年度都有”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的有17.1 %,“偶尔有,3 ~ 5年开展一次”的有57.2 %,即有开展过培训需求调研的达到74.3 %;然而“主要根据培训调研结果”生成培训计划的仅占11.1 %.进一步针对参训的领导干部,设置“当前干部培训主动服务大局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见表3),还有86 %的认为要“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高居所有选项的第一位.也就是说,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结果,并不能与培训规划与设计紧密挂钩,需求调研形同虚设,计划拟定、培训设计老一套.
表3 当前干部培训主动服务大局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
2.3 培训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培训人员是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提供者、培训者和管理者.作为提供者,要求能及时把握培训需求,提供满足培训需求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作为培训者,其基本职能是培训,包括为参训者提供学习内容、条件、信息、绩效反馈和其他帮助,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等培训教学活动.作为管理者,他要对培训和发展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提高,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对于培训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英国培训与发展专家罗杰•贝内特博士说过:“培训者对自身的发展负全责……只有培训者个人素质的提高,才能使企业培训进步,并且最终形成有效发展的深厚的内在动力.”[2]培训人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培训者自身专业素质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提高培训者素质是做好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工作.调查发现,“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主动服务大局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见表3),“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加强需求调研”分别高居86 %和69.6 %,且有52.4 %的人认为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31.1 %的人认为要“提高师资水平”,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培训人员自身的素质有关.
2.4 培训效果问题
组织干部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培训教学效果.为研究干部教育培训效果问题,笔者设置了“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见表4),总体上看,有41 %的人认为是“满意”、36.1 %的人认为“较满意”,还有22.9 %的人认为“基本满意”.进一步选取学制为2周的厅局级专题研讨班和学制为2个月的县处级级任职班等,分别对培训方案总体设计和具体的专题课程进行评估,发现对班次培训教学总体方案设计的评估“满意”和“较满意”率一般都在95 %以上,而对具体专题课程评估的“优良”率出现了分化,虽然大部分课程“优良”率都在90 %,但也有一部分课程评估较差,如“经济新常态下××省商务经济跨越发展路径选择”和“政府管理模式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专题.方案总体设计合理、专题课程设置很有必要,但授课老师和教法的选择可能出现偏差,或教师可能没真正把握参训者培训需求,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
表4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 %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 培训需求调研是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虽有一些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但并不多;2) 培训规划与设计尚未以培训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调研形同虚设,培训规划与设计老一套;3) 培训人员特别是培训者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升;4) 培训效果取决于组织培训全过程的每一环节,只要任何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培训效果.为此,建议从培训需求调研着手,加强培训设计,提升培训者素质,强化培训实施过程沟通协调与监控,以期提升培训效果,主动服务大局.
3.2 建议
1) 建立经常性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从调研情况来看,必须进一步强化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理念,建立经常性培训需求分析制度.如,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每五年组织一次大规模全面性的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应的年度培训需求调研或专题项目(班次)需求调研.通过调研,一是了解掌握干部队伍现状对当前工作的适应性、胜任度;二是了解大局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现实性需求;三是是研究分析未来大局发展规划,运用前瞻性观点,确定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预测培训需求,并结合自身培训供给力拟定培训规划,为大局发展战略做好干部队伍储备.
2) 加强对培训规划与设计环节的把控.为防止培训需求调研成果与培训规划拟定、培训设计相脱离,切实保证需求调研结果真正转化为培训规划与设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培训规划与设计环节的把控.首先,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技术,系统分析所收集到的需求信息,分析判断通过培训能够解决的需求,并确认培训的目标任务等.其次,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拟定培训规划,依据培训目标任务设计培训项目.最后,结合组织及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各类培训项目,确定培训项目计划的细节,包括参训对象、时间地点、课程师资、方式方法、经费等具体事项.
3) 提升培训人员、特别是培训者的素质.培训需求的把握、培训方案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课堂培训教学、培训教学管理等都与培训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特别是培训者——教师,在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师不正,真学若何?己风不正,焉能匡世正人”?为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一是精心打造的培训者队伍要发挥培训教学的主导作用.培训者必须有雄厚、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培训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二要强化培训需求意识,围绕培训课程总体设计,通过应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讲通讲透相关的理论、概念以及隐含在行为背后的假设,让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令人欣慰的“期望效应”[3].三要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或体验式教学,让学员能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4]之根本目的.四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工作式互动研讨,通过教学互动来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强化培训系统各环节的沟通,各司其职,提升培训效果.干部教育培训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只有各要素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效运作,才能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从培训通知下发、组织参训、实施培训教学、跟踪反馈等各个环节,参与的主体要素众多,不仅包括培训院校的三支队伍,即师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队伍,而且还包括干部主管部门、学员单位和参训学员等.建议做好相关工作,以保证培训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得以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培训院校要增强培训办学主体意识.做好培训通知下发,明确参训对象及要求;根据培训需求设计好班次培训方案,跟踪实施培训教学全过程;强化培训者队伍建设,提升培训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干部主管部门应加强调培训力度,确保参训对象的针对性;同时强化对培训实施过程的跟踪反馈,沟通协调,并及时收集信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学员单位要主动按照参训要求,选派参训对象,并加强对参训干部的跟踪反馈.最后,参训学员是干部培训教学的主体,应严格按照施教机构培训教学与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培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培训教学活动.只有各有关人员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协调,才能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目的.
[1] 陈丽芬.论组织培训需求评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6-79.
[2] 李更生,吴卫东.教师培训师培训——理念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8
[3] 林永煌,林丽芳.干部能力培训的影响因素与现实构建——基于培训迁移理论的视角[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27-30
[4]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邓彩艳,张 山,敖小兰
(三亚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以万宁市为主要调查地区,采用MBTI-M版量表对202名黎族居民和225名汉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 海南省万宁市黎族与汉族居民的心理类型在E-I、S-N、T-F、J-P 4个维度上都偏向于E、N、T、J这4种类型;2) 黎族和汉族居民只在E-I维度上呈现了显著差异,即黎族倾向于(I)的程度更高;3) 汉族女性和黎族女性只在E-I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即汉族女性倾向于外向(E)的程度更高,黎族女性更加内向(I);4) 海南省万宁市ISTJ与ENTJ的人相对其他类型的人来说比较多,ISFP与ESTP较少,黎族居民和汉族居民在16种人格类型上未呈现显著差异.结论:海南省万宁市黎族与汉族在心理类型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下,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居民的人格特征以及本地文化,加强不同民族之间,尤其是黎族和汉族的交流.
心理类型;黎族;汉族;万宁市;MBTI
海南省万宁市是相邻三亚市的滨海城市,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城市,主要是黎族.在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中,充分了解本地黎族人和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友好相处、与世界接轨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使用MBTI了解万宁市的黎族与汉族心理类型的差异,更好地了解万宁市居民的心理类型和特点,促进各民族的和谐交往.
2.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万宁市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50份,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95 %,黎族202人,汉族225人.其中黎族男性为100人,女性为102人,汉族男性为108人,女性为117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MBTI-M中文版.MBTI的全称是梅彼类型指标(Mgers-Briggs Type Indicater),由美国人Kattarine Cook Briggs和她的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在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该量表分为3个部分,共93题,均是在A、B两选项中迫选一项.包括4个维度:1) 外向-内向,简称E-I,表示态度或心理能量的倾向;2) 感觉-直觉,简称S-N,表示某种与获取信息相关的心理功能或知觉过程;3) 思维-情感,简称T-F,表示某种与个体作判断相关的心理功能或判断过程;4) 判断-观察,简称J-P,表示与外界相处时的态度或倾向[1].上述4个维度8个端点可组合16种心理类型[2].该量表的中文版本已经在国内进行了修订,已有的研究表明,MBTI量表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M版测试的分半信度达到0.89 ~ 0.94,a系数到达0.88 ~ 0.94,重测信度在0.91 ~ 0.94.
2.3 数据处理
采用MBTI计分键处理每份问卷的数据,后利用SPSS17.0进行x2检验 .
3.1 万宁市黎族和汉族在MBTI 4个维度的分布情况
3.1.1 黎族和汉族在MBTI 4个维度的总体分布
由表1可知在E-I维度上两个民族E类人多于I类人,在S-N维度上两个民族N类人多于S类人,在T-F维度上两个民族T类人多于F类人,在J-P维度上两个民族J类人多于P类人.总体来看,海南省万宁市黎族与汉族心理类型偏向于E、N、T、J这4种类型,两个民族的个体倾向于:注意较多指向于外部的客观环境,多表现得活泼开朗、热情健谈,对周围事物很有兴趣;对事件将来的可能性和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及理论感兴趣,习惯自然地去辨认和寻找一切事物的含义,重视想象力,注重将来;在做决策时着重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喜欢通过客观分析做决定、评价;在个体的生活方式上,喜欢以一种有序的、有计划的方式对生活加以控制,期望看到问题被解决,习惯于并喜欢做决定.在4个维度的分布上,黎族和汉族的分布都有所差异,但只有E-I维度上,黎族和汉族呈现了显著差异(x2= 4.204,p = 0.025),即汉族的外向(E)程度比黎族高,黎族的内向(I)程度比汉族高.
3.1.2 同一性别黎族与汉族在MBTI各维度上的心理类型分布
由表2可知,在E-I、S-N、T-F、J-P 4个维度上:汉族男性和黎族男性虽差异,但差异不显著;汉族女性和黎族女性也只在E-I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x2=3.408,p=0.044),汉族女性倾向于外向(E)的程度更高,黎族女性更加内向.
表1 黎族和汉族在4个维度的分布分析 %
表2 同一性别中黎族与汉族在MBTI各维度上的心理类型分布 %
3.2 万宁市黎族和汉族心理类型分布的比较分析
表3 万宁市黎族和汉族心理类型分布的比较分析 %
续表
由表3可知,汉族和黎族ISTJ与ENTJ都在总样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黎族中ISTJ类型的人最多,汉族ENTJ类型的人最多,ISFP最少,但在16种人格类型的分布上,汉族和黎族没有显著差异.
4.1 黎族与汉族在4个维度上的差异
海南省万宁市黎族与汉族在4个维度上偏向于E、N、T、J 4种类型,万宁市大部分居民性格外向,喜欢把态度、精力和注意都表露出来,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有赖于环境对他的影响和指导,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对新经验采取开放的态度,他们喜好交往,愿意一吐为快;对事件将来的可能性和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及符号感兴趣,习惯自然地去辨认和寻找一切事物的含义,重视想象力,注重将来;在做决策时着重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喜欢通过客观分析做决定、评价;在个体的生活方式上,喜欢以一种有序的、有计划的方式对生活加以控制,期望看到问题被解决,习惯于并喜欢做决定.
在4个维度的分布上,黎族和汉族的分布都有所差异,但只在E-I维度上,黎族和汉族呈现了显著差异(x2= 4.204,p = 0.025),其他3个维度未呈现显著差异.汉族男性和黎族男性差异不显著;汉族女性和黎族女性只在E-I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x2= 3.408,p = 0.044)(即汉族女性倾向于外向(E)的程度更高,黎族女性更加内向),这和汉族、黎族在4个维度的总体差异是一致的.
4.2 汉族和黎族在人格类型上的差异
从类格功能的角度来说,万宁市居民人格类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ENTJ,所占比例最低的是ISFP,这说明当地大部分汉族居民人格类型的支配功能均是T(E)类,他们外向的同时,更多的时候是看重事实,讲原则,注重问题的解决,习惯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与不足,易斥责人,忽视人的情绪变化.
4.3 万宁市黎族与汉族心理类型影响因素的讨论
1) 与所处环境有关.海南省万宁市是相邻三亚市的滨海城市,原著居民为汉、黎、苗、回四大少数民族,以黎族居多,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万宁市旅游,旅游业得到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和更多游客交流、交谈、做交易的机会也增多,经过大量的、不断的实践后,大部分人的性格都倾向于外向型,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使他们很警觉,更理性,从而显得冷漠.
2) 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关.黎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以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他们有很多的风俗与节日,例如三月三,当地居民会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欢度这个节日,气氛非常活跃;此外他们的婚嫁丧取等活动也是需要大量人的合作与协同.这可能是万宁市汉族和黎族居民中大部分倾向于外向型的原因.
3) 虽然万宁市汉族和黎族大部分居民都倾向于外向型,但是通过比较分析,汉族的外向型(E)比黎族的(E)程度高,差异显著,也就是说黎族与汉族相比,内向(I)的人更多.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从明朝开始万宁市才成为汉族人驻足的地方,汉族人把汉族文化带到了万宁市,这深深地影响到了当地少数民族.黎族作为典型代表接纳了汉族文化,他们将汉族文化中的一些融入到了自己文化里.于是就有了今日的黎族文化.传统黎族人很抗拒外来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黎族人才渐渐接纳了外来人[3],这可能是黎族人中I类人比较多的历史原因.汉族文化逐渐影响到黎族的各个方面,汉族的各种思想也对黎族人造成了很多束缚,例如汉族人对家的恋眷,对事物的固定评价,这种近乎死板的想法也就使黎族人也被禁锢到一种规定好的生活程序和认知程序里面了,审美的统一,荣誉的统一,评判的统一.汉族文化发展较快,渐渐地意识到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进行了更好的总结和变更.黎族文化发展相对较慢,虽然正在逐渐改变着,但仍然呈现出了些许保守的趋势.
4) 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黎族女性和汉族女性在E-I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黎族女性比汉族女性中的I型要多,而黎族男性和汉族男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不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黎族男性承担着家人的生活,注意家庭的状况,关注外在的世界.所以就要求男性必须要拥有较为长远的目光,有着更多的办法,更大的目标.而这种要求是男性从小就接受锻炼与熏陶的.而女性则更注重家中的细节,因为母性,女性则更重视后代的各种情况,避免后代受到伤害与自己受到伤害,这就使得女性把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内部、指向家庭,有着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觉,也就逐渐形成了较男性而言更为内向而细腻的情感.另外由于当地风俗的原因,黎族女性相比于汉族女性所承担的生活压力较大.在海南省相当一部分家庭,承担家庭重担的并不是男性而是女性,或者女性不亚于男性.这也就使得黎族女性在高压力下更容易将注意力指向内部.
海南省万宁市黎族与汉族在心理类型上呈现出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1) 海南省万宁市中黎族与汉族居民的心理类型在E-I、S-N、T-F、J-P 4个维度上都偏向于E、N、T、J这4种类型;2) 在4个维度的分布上,黎族和汉族只在E-I维度上呈现了显著差异,即黎族倾向于(I)的程度更高,其他3个维度未呈现显著差异;3) 汉族男性和黎族男性在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汉族女性和黎族女性只在E-I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即汉族女性倾向于外向(E)的程度更高,黎族女性更加内向(I),在其他3个维度上并未呈现显著差异;4) 海南省万宁市ISTJ与ENTJ的人相对其他类型的人来说比较多,ISFP与ESTP较少,黎族居民和汉族居民在16种人格类型上未呈现显著差异.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下,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居民的人格特征以及本地文化,加强不同民族之间,尤其是黎族和汉族的交流.
1] 敖小兰.心理类型理论概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393-397.
2] 顾雪英,胡湜.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进发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10):1700-1708.
3] 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
(52):10636-10639.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Status and Reflection on Serving General Situation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Leading Cadres
LIN Yonghuanga, LIN Lifangb
(a. Civil Service Training Division, b.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Fujian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ust focus on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government, which provid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arantee, talent guarante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verall situati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leading cadres at different levels show that there are not enough surveys on current cadres training need. Training plan and design, which are stereotypes, have not yet been made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need analysis result. Training personnel, especially their uneven qualities, has to be improved. Training effect depends on every aspect of training, and deviation in any part may influence the training effect.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survey of training nee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desig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ers,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monitoring in the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effect and actively serve the overall situation.
cadre training; serving general situation; training need; training effect
Study of Psychological Type of Li and Han Nationalities in Wanning, Hainan Province
DENG Caiyan, ZHANG Shan, AO Xiaolan
(School of Law and Sociology, Sanya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By taking Wanning as the major survey area, this paper adopts MBTI-M scale to survey the personality type f 202 residents of Li Nationality and 205 residents of Han Nationalit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1) In general, the ersonality type of Li and Han Nationalities leans toward E, N, T and J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I, S-N, T-F and J-P;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I dimension between Li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The number of I-typed Li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Han residents; 3)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ly exists in E-I dimension between Li and Han females. Han females are more E-typed, while Li females are more I-typed; 4) In Wanning, people of ISTJ and ENTJ have occupied bigger proportion, while there are less ISFP and ESTP peop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 16 types between Li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Han people and Li people in Wanning have some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type, but, they respectively have som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ternational tour isl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e local people and the loc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on etween Li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psychological type; Li Nationality; Han Nationality; Wanning City; MBTI
D630
A
1673-2065(2016)04-0104-05
2015-12-07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5B04)
林永煌(1968-),男,福建仙游人,福建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处副研究员.
林丽芳(1973-),女,福建仙游人,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4.026
B848
A
1673-2065(2016)04-0113-04
2016-03-09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JD)14-149)
邓彩艳(1981-),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张 山(1991-),男,重庆人,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4.027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