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洲,吴梅月,刘 洋,赵雅曼
(河北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新农村生活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威县东正店村为例
王胜洲,吴梅月,刘 洋,赵雅曼
(河北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基于我国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运用抽样调查法对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东正店村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房屋、水、电、交通、通讯、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居民对生活饮水、电力、道路与交通设施的满意度较高,而对于房屋、通讯的满意度则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科学管理、使用效率低下、忽视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对文化、教育等相关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等成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为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突出建设重点,加大财政支持及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不断加强维护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新农村;基础设施;威县;东正店村;对策
农村生活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提供相应公共服务设施.依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并以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具体要求的文件精神,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本项目选择以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东正店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为调查对象,以此为基础,发现其生活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解决其危房集中、水质差、通讯设施落后等生活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所出现的问题,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1 数据样本的选择范围
本研究调查区域为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东正店村,主要以村民、村干部、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威县地处河北省邢台市,华北平原中部,东正店村共有348户,1 168位居民,耕地2 974亩,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该县区的中游,2014年集体经济收入约1.8万元.
1.2 抽样设计
1.2.1 抽样方式的确定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即从总体中一个个无放回抽取,每次都在所有还未进入的样本单元中等概率地进行抽取.东正店村348户总体N不算很大,采用SRS方法,直观、可实施性强.
1.2.2 样本量的确定
此次调研对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做了预调查,预调查问卷数为50份.通过预调查数据,有效问卷数为47份,问卷有效率为94 %,样本量具体确定过程如下:首先,确定估计精度水平,令相对误差限度rd= 10 %,则置信度1-α = 0.90,通过查表得uα2= 1.645;其次,根据保守(即让样本的容量宁大勿小)原则,使用预调查结果的方法来实施对总体方差S2的估计.根据预调查结果(问卷共42题,其中47份有效答卷,1份回答了39个题,2份回答了38个题),方差S2为0.787;接着,依据上述估计精度水平和总体方差预估结果,考虑到总体规模N = 348的实际情况,得出了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以及回答率为100 %的条件下所需要的样本量n0:即初始样本量为132.114;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根据设计效应deff对样本容量进行调整:n1=n0×deff,简单随机抽样的deff = 1,即n1为132.114.
1.2.3 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针对当地村民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村干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采用调查表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东正店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村民的态度,其中,问卷多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设计思路是从基础设施的有无以及获取的便利性,也就是村民满意度展开,调查表和访谈提纲作为辅助资料用以弥补问卷的局限性,多涉及该村官方记载数据以及具体的建设情况.
1.2.4 调查实施
将当地居民以户为单位编号1-348号作为抽样框,然后利用SPSS软件随机抽取132份,向被抽中的居民发放问卷,有效问卷为121份,问卷有效率为92.42 %.本文从设施现状描述、村民对其满意度统计以及改善优先次序几个方面分析该村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现状,为发现其问题、探究其原因提供依据,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与建议.
2.1 生活基础设施的现状描述
依据预调查,将该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分为8大类:房屋、水、电、交通、通讯、卫生、文化、教育.下面将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对这几类基础设施进行具体的分析.
根据调查,在房屋方面,村民虽然大部分都住上了砖瓦房,但仍然还有占26.19 %的小部分村民的居住房为土坯房.这部分村民的危房问题亟待解决.在饮水方面,该村接通自来水用户比例为100 %,采用本村自建的独立统一的供水系统,并实施了通水主管网改水工程.然而在水质方面,缺乏自来水过滤装置,导致水质较差,村民对水的安全性有所不满.在电力方面,村庄安装了独立变压器,每户安装了独立电表,如果电网出现故障,寻找范围会大大减少,停电现象也很少发生.在交通方面,交通类基础设施情况比较好,切实做到村村互通,家家互通.在通讯类方面,有线电视和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但计算机网络的覆盖率亟待提高.在卫生方面,村内有公共卫生室,村民看病较方便,但部分村民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未真正的落实,医疗费用仍然很高,存在着有病治不起的情况,而且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在文化方面,村内没有专门的休闲场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是打麻将,部分妇女们会参加每天晚上在村头组织的广场舞蹈活动.在教育方面,村庄只有学前班,小学需要到附近的村子里就读,但较为不正规,教育水平和城里相比有一定差距. .2 村民对现有基础设施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 东正店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调研把被调查对象的满意程度划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4个等级,对东正店村住房、饮水、电力、道路及交通、通讯、卫生、教育及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将满意度依次赋值4、3、2、1分,计算出每一项设施的满意度构成百分比以及综合得分,用以分析村民对各项生活及社会发展类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结果见表2.
表2 满意度调查统计
由表可以看出,村民对该村生活基础设施满意度评价得分较高的是生活饮水、电力、道路与交通设施.卫生情况一般,满意度得分3.05.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真正落实是得分不高的重要原因,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村民面临一大难题.不满意的是房屋类与通讯类.满意度得分为2.86和2.72.根据村民反映,该村部分房屋年代久远,损坏严重甚至有坍塌现象.受到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且工程浩大无力修补,只好寻求亲戚邻居的帮助,借住他们的空房,致使当地居民对房屋满意度低于50 %.虽然手机、电脑普及率逐步提升,但村民对于办理业务的不方便性存在不满,主要原因是安装宽带、手机缴费等营业厅距离远、数量少.
2.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序分析
在有限的资源状况下,分析并决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顺序,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是极其必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调研中,我们请村民将心中最需建设的3项基础设施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写出来,得出结果.通过运用“加权平均法”来处理调研数据,进而得出了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顺序.在运用“加权平均法”时,项目组将调研得出的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序赋予了不同的数值,根据3∶2∶1的比例,将排序的权重分别确定
为3/6、2/6、1/6.例如,某项基础设施在调研
中有a人将其排在第一位,b人将其排在第二
位,c人将其排在第三位,则运用“加权平均
法”可计算得出该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权选择
频率为:a*3/6+b*2/6+c*l/6,计算结果见表3.
由统计结果可知,几种基础设施中,村民
认为房屋基础设施最需要改善.通讯、卫生、
交通基础设施,分别排在需要改善次序的第
二、三、四位,而用电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排到了第八位,这与满意度调查中,村民对用电满意度得分最高相一致,即村民对电力设施的满意度很高,而对房屋和通讯设施的满意程度最低是一致的.
表3 8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排序
3.1 基础设施整体薄弱,投入有限,生活基础设施落后
该村的基础设施存在普遍落后的问题,土坯房占26.19 %;道路硬化虽为100 %,但坏路,路面坑洼现象时有出现;水质得不到保障;虽配置有卫生所,但是条件却无法使村民满意;虽每人基本上都有手机,但是办理业务要去很远的地方,给村民带来了不便.通过对村民、村干部的访谈,了解到县、乡有关部门针对基础设施落后这个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准备资金不到位,或财政拨款建设的基础设施质量差,无法真正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3.2 生活基础设施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效率低下
数据显示,该村虽然建立了通讯、交通、卫生等相关基础设施,但村民对其改善的需求仍排在靠前的位置,说明这些基础设施并不能令村民满意.村庄虽然一定程度上享受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但真正落实也存在诸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缺少统一协调的机构.据村民反映,基础设施建成以后,村里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看管,并进行定期的检测维修.例如路面,铺设好之后便无人过问,致使路面坑洼,影响村民出行.
3.3 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居民的需求
从村民对8种基础设施的需求排序表中看出,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与农民真实需求存在矛盾,基础设施的供给与村民迫切需要的现实发生错位,投资建设的一些基础设施并没有实际解决村民的问题.没有深层次地了解村民的需求,结果造成重复投资,房屋等真正的问题没有解决,增加了农民不满.
3.4 村民对文化、教育相关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意识不足
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不完善,村中没有休闲娱乐场所,供人们学习的场所,仅有一所幼儿园,小孩都要到邻村,甚至乡里上学.同时,村民对其改善的欲望并不强烈,排第5位和第7位,可见村民意识还处于落后状态,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程度.
4.1 突出重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突出重点,根据农民的需求权衡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本着村民来管、村民受益的原则,依照农民的意愿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给予危房村民适当补贴,力使全部村民住上砖瓦房,改善村民危房问题.
第二,大力提高有线电视、电话的普及率和计算机网络的覆盖率,增设安装宽带、手机缴费等营业厅网点,以方便村民的业务办理.
第三,改善卫生情况,真正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环境也需要进一步改善[1].
第四,重视对农村孩子教育问题,规范农村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第五,水质方面,安装自来水过滤装置,改善水质.
第六,随着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需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建立学习、文化等公共场所,为进一步提升村民自身素质提供条件.注重建设休闲、健身设施或场所,增大覆盖面积,组织文艺专业人员进行文艺演出,丰富村民群众的生活,满足村民的需求.
4.2 加强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要争取村民的支持,这就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更新观念与认识,让村民了解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状况非常重要,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发挥重要作用,更能进一步从实质上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难点与困境,进而找到相应地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为此,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一定要从加强认识上入手,取得村民的合作与支持,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依据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村民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状况,有重点地加大投入力度,专款专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保障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其次,应积极吸收私人资金,全面贯彻“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国家政策.[3]最后,要进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4.4 维护管理,保障基础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起点,对其维护管理才是关键与重心,相对而言,在一个时间段内,建设可以说是一次性的工作,而维护与管理则是持续性和长期性的活动.为了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与使用,对于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对于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可以采用适当的经营模式,使得运营资金得到良性循环,对于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设施,村委会要开拓资金的多种筹措渠道,做好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保持其良好运行,防止损毁与破坏,真正发挥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
5 结束语
本项目通过对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东正店村房屋、水、电、交通、通讯、卫生、文化、教育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统计村民对其的满意度,并以此为例为提高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议,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提供支持.
1] 马熙悦.晋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1-52.
2] 匡远配,曾福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模式选择[J].兰州学刊,2009(2):131-136.
3] 齐欣,郭威威,窦伟.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60-63.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Investigation on New Rural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Based on the Dongzhengdian Village,Wei County, Xingtai City, Hebei Province
WANG Shengzhou, WU Meiyue, LIU Yang, ZHAO Yama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Base on the requirement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mple survey is used on rural living infrastructure in Dongzhengdian village of Hebei Province. In the research on ousing, water, electricity,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health, culture, education etc., Resi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water, electricity, transportation and unsatisfied with hous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weakness f the lo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efficient usage, ignoring the villagers’ demand nd thinking little of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other related fac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 ropose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is focusing on the key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financial upport and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infrastructure.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Wei County; Dongzhengdian Village; countermeasure
F303
A
1673-2065(2016)04-0064-05
2016-02-03
201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1411832001)
王胜洲(1971-),男,河北青县人,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吴梅月(1993-),女,河北威县人,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