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关于平面解析几何复习中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李仲名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平面解析几何(以下简称“解几”)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高考中解几的得分常常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认为解几难,难在繁琐的运算。因此,提高解几的得分,运算能力是关键。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些师生认为运算能力就是“死算”的能力,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笔者认为:运算能力是“想”指导下的“算”;既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考验他们的心理和意志。算,包含了算法、算理、策略,需要思考和甄别。不合理的算法导致繁琐,不能直击量与量之间的联系,最终很容易放弃。因此,学生的运算能力,最终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高认识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要对解几的计算有正确的认识:解几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运算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复杂运算也很经常,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解几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算是我们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我们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不能怕算,要重视算。
2.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着眼点还是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融会贯通了,才能为我们寻求合理简单的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18)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P,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①当直线PA平分线段MN,求k的值;
②当k=2时,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
③对任意k>0,求证:PA⊥PB。
本题的第③问意味深长,给了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发挥空间。如果学生设出点P的坐标,由椭圆的对称性得出点A的坐标,由于点C是点P在x轴上的投影,因此,点C的坐标已知,从而直线AB的方程可得,用直线AB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可将点B的坐标计算出,从而可以证得kPA·kPB=-1,得到PA⊥PB。这一思路看似简单自然,但由于运算量很大,能够证得结果的学生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椭圆的对称性,挖掘图形的几何特征,再利用“点差法”这种解决直线与椭圆的基本方法,就能很轻松地化解繁琐运算,获得问题的简捷解法。
设A(x1,y1),B(x2,y2),A,B中点N(x0,y0)则P(-x1,-y),C(-x1,0)
解几是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体,既要重视代数的运算与推理,又要关注几何性质的应用。既要重视“死算”,又要重视“巧算”。但不管怎么算,都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为依托。因此,重视基础,打好基础,是提高解几运算能力的关键。
3.巧代换,妙转化
运算能力强不强,主要看学生对字母的运算,特别是涉及多元变量运算问题的处理和应变能力,能否化繁为简成为关键。我们看2012年的江苏高考第(19)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已知(1,e)和都在椭圆上,其中e为椭圆的离心率。
①求椭圆的离心率;
②设A,B是椭圆上位于x轴上方的两点,且直线AF1与直线BF2平行,AF2与BF1交于点P。
(ii)求证:PF1+PF2是定值。
以上解法中,我们在计算出左焦半径AF1后,没有重复解方程组求右焦半径BF2,而是用-m代换①式中的m,即为右焦半径的BF2长,代换思想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椭圆几何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延长AF1交椭圆于点B1,由椭圆的对称性知:线段BF2=B1F1将两条焦半径变成一条过右焦点的弦。利用焦半径公式问题转化为再利用韦达定理,问题很快获解。巧妙地将问题转化,化陌生为熟悉,避免了求交点坐标,从而减少了大量的繁琐运算。对理科学生,还可以通过建立极坐标系,将问题转化为,其中e,p为常数,解出cosθ,得到tanθ即为斜率。因此,巧妙代换,合理转化,也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思想与途径。
4.复习建议
在解几的复习课上,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笔,多思考,亲身经历求解过程。不要出现老师代替学生运算的现象。我们发现,解几复习课中,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分析一下解题的思路就把答案报给学生,这就是典型的老师代替学生运算的现象;加强算法、算理以及运算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重视代数运算的同时,要注意对几何性质的挖掘,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加强考试心理指导,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总之,只要我们提高认识,打好基础,重视策略,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指日可待。
·编辑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