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问题“出场”的最佳时机

2016-08-12 21:09王雪莲
教师·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出场课堂提问数学

王雪莲

摘 要: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师生双边交流最直接、最主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提问体现的作用力是不同的。教师应把握课堂提问时机,让问题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进程有效设问。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最佳时机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030-02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1]。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让问题出现得“正是时候”。

一、导入环节处提问,为新知学习架设桥梁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提问,让问题导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为新知的学习铺桥搭路。如,张齐华老师执教《圆的认识》的导入环节,提出: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至少需要几个数据?正方形呢?而后抛出:要确定一个圆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在孩子们说出最初的直觉“一个数据”后,张老师又追问:圆要比长方形、正方形复杂多了,怎么只要一个数据就可以确定它的大小呢?如果你认为一个圆,真的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的话,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数据在哪里?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它给画出来?在导入环节,不难看出张老师的问题智慧:问题不但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看似无意的“说直觉”中激起他们探索问题的内需,而且非常巧妙地把新知的学习渗透其中,引导孩子们在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可以说,张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真正做到了于漪老师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二、新知生成处提问,为理清思路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到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地捕捉生成点。在新知生成处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为理清思路、揭示内涵、构建新的数学模型搭建平台。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新知环节,学生小组合作探索12+14。一学生上台汇报:12和14的公分母是4,并在图中把12平均分成两份,并板书12=24。抓住时机,我质疑道:为什么这里要把12重新平均分?问题一抛出,立马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们利用通分、分数的意义等旧知,结合图形分析,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概括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这个相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的结论能在学生的发言中得到不断补充、完善,通过他们自身的理解获得,正是源于“为什么这里要把12重新平均分?”这个问题的引领,问题出现得正是时候,恰好捕捉住了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的建构搭建了平台。

三、思维盲点处提问,为深度思维扫清障碍

由于受年龄、经验的局限或者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的认识往往会比较肤浅、模糊、单一甚至是不正确,这就是思维的盲点。教师在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直面原本模糊的问题,使他们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可以为他们的深度思维指明方向,使他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可以帮助他们在这当中扫清障碍,使他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如,探索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汇报时,大多学生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180°×2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不对,我的结论是540°;另一名学生也马上举手说,我的结论是720°。两位学生板演分法时,马上有学生抢答:四边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360°。他的话音刚落,又不断有“我反对”的声音。时机到了,我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代表着同学们有自己的思考,而这是学数学非常重要的态度。请大家观察,像他们这样分,为什么内角和就不是360°?而变成了540°或720°?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终于发现,按这两种方法分,都多分出了几个角,应减去多出的角,才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此环节问题的有效引领,让我再一次坚信:思考,是教师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四、应用新知处提问,为思维训练搭设跳板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练习应用环节的问题,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如,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潘老师在《平均数》的练习应用环节,提供了一组信息:我班男生平均身高137cm,女生平均身高138cm。而后逐渐出示三个问题:①班级有男生身高超过137cm,这可能吗?②班级女生每个身高都一定是138cm吗?③班级男生都比女生矮吗?每个问题教师都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判断、说理中对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平均数是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在强化新知环节,利用现实素材设置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接近知识的本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处提问,为提升能力推波助澜

教学拓展,是指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2]。因此,把握拓展延伸环节的提问时机至关重要。因为总结延伸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提升点,又是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新知和练习之后最松懈的时间点。在这“最疲乏”的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让已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让数学课堂如一道好茶,越接近尾声越芬芳、越悠远。如我校王老师执教《认识梯形》时,课末出示问题:某公司有一个三角形的广告牌在一次台风中被吹成两截,公司经理为节省材料想就地取材,把吹成的两段重新拼制成一个新的广告牌,假如你是这位经理,你想怎么拼?问题一抛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王老师让孩子们在白板上边操作边讲解,各种不同的想法与拼法将课推向高潮……课末巧妙抛出来自生活中的问题,不但激起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而且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和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问题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服务。教师应把握好问题“出场”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正确的时间”里遇到“该遇到”的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书写精彩的课堂篇章。

参考文献:

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细节.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陈惠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的问题与思考.江西教育,2007,(9).

猜你喜欢
出场课堂提问数学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