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lu
当你被小伙伴吐槽:“你这人笑点真奇怪。”这种时候就应当理直气壮地反驳:“你倒是说说,啥是正常的笑点!”不知不觉中,“笑点”一词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然而若要刨根问底,似乎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自己的笑点到底为何物。不过没关系,在科学人士眼里,这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是什么戳中了你的笑点?
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戳中人们的笑点?这个看似只有段子手才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已经让心理学家们苦恼了许多年。2015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当中的一篇论文对过往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个总结性观点:击中笑点的奥义在于创造“良性的冲突”。更详细地说,便是保证你的笑料既有“侵犯性”,也有“安全性”。
当然,“侵犯性”并不是说你非得动用拳头嘴炮,任何不符合逻辑、打破社会规范,或是出乎人意料的信息,都可以认为具有广义的侵犯性。另一方面,“安全性”就比较好理解了,轻松、非严肃、不会真正对对方造成伤害,便可视作是安全的。当一件事情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特征,并且二者足够平衡,就会意外地变得好笑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看搞笑视频里的主人公作死总是那么有趣,因为他们干的事情完全不合常理(具备“侵犯性”),但不管怎么折腾,屏幕这一端的我们依旧可以一边放心吃零食一边大笑(具备“安全性”),这对我们来说,便是一个“良性的冲突”。
至于视频主人公自己为何哭丧着脸笑不出来,也可以用“良性冲突”理论来解释: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段经历未免“侵犯”有余而“安全”不足,毕竟自己作的死,哭着也要承担这后果。相反,如果你在看视频的时候,旁边一直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笑点到底在哪里(作者默默中枪),这种做法又显得“安全”有余而“侵犯”不足,你多半也不会觉得好笑了。
大脑偏爱找笑料
有趣的是,达尔文曾经把幽默比作给大脑挠痒痒。某种意义上,挠痒痒或者其他类型的嬉笑打闹可以算是搞笑的原始形式——毕竟连大猩猩都喜欢没事儿扭打成一团。当大脑感受到了外界的威胁,但又确定此时自己是安全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向玩伴表示友好。就这样,笑点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润滑剂和压力释放法,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至今依旧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我们的大脑也锻炼出了一套处理笑点的独有方式。
在如今这个多媒体时代,我们没法靠一本《笑林广记》走遍天下,要想调动笑点还得眼耳共用。微博上的文字段子、朋友圈流传的动图和视频、综艺节目里的滑稽音效,所有这些信息都得由我们的大脑一一加工。
不过,大脑又是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笑点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脑区:颞顶枕叶交界区(Temporo-occipito-parietal junction,简称TOPJ)。TOPJ位居大脑信息交通要道,接受来自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输入,主要的职责便是检测和解决信息当中的矛盾。
等等,矛盾和笑点有什么关系?回顾刚刚提到的“良性冲突”理论,当中的“冲突”(或者说“侵略性”)正是矛盾的一种体现。不过,我们的大脑是理性派,对矛盾的信息并不感冒。因此,当TOPJ脑区检测并解决矛盾之后,大脑的奖赏系统便会通过分泌多巴胺来奖励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被戳中笑点后我们会开怀大笑的原因。
笑点不同,怎么做朋友!
话说回来,虽然绝大多数正常人类都有TOPJ脑区,但大家伙儿的笑点却是五花八门。当你笑出腹肌时,你的朋友完全可能摆出一副“这货我不认识”的嫌弃表情。套用“良性冲突”理论,这种差异倒也不难理解:由于文化背景和性格经历的差异,每个人对“侵略性”和“安全性”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你的“良性冲突”或许是别人的“恶性冲撞”。
比如,在充满争议的美国动画片《南方公园》里,耶稣被塑造成一个随时可能手拿机关枪拯救世界的无厘头角色,甚至还和其他宗教领袖组成了一个名叫“超级好朋友”的超能力团体。在一些“心大”的观众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创意不错的恶搞,而另外一些观众则会觉得这是对信仰的亵渎。很显然,对后一类人来说,《南方公园》的玩笑就显得有些侵略性过强了。
由于影响人类笑点的因素太多,试图对此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们也是头疼不已。就拿笑点到底是不是遗传的问题来说,一个经典的实验方法便是找来DNA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看看他们在笑点方面是否比异卵双胞胎来得更加“心有灵犀”。可是,目前在三个不同国家完成的研究,竟然给出了两套不同的结果,这么一来,结论也显得有些模棱两可,即“遗传和环境对笑点的影响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对此,其中一组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无奈表示:问题太过复杂,咱们以后还是研究笑点的国家差异吧。
的确,有不少实验证明,笑点这东西,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特征。盛产高冷绅士的英国人比美国人笑点高,美国人热衷的笑话又比新加坡人的更加黄暴,我们中国人则喜欢用讽刺语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没错,就是这么含蓄。
抛开文化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特质也会影响笑点的高低。比如,外向的人看到笑话时更爱笑,害羞的人的大脑对幽默信息的反应则更弱。最近一项研究还表明,智商与探测和解决矛盾的能力相关,换句话说,IQ越高的人,可能越擅长寻找和理解笑点!另一方面,如果长年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感受笑点的能力便会下降,极端的例子便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病人,要想逗他们开怀大笑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别再端起架子说自己笑点高啦,毕竟,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生就认为幽默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被戳中笑点时脑内奔腾的多巴胺便是其中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