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
【摘要】 目的 分析阜新城区单纯近视高中学生心理情绪。方法 选择经2015年阜新城区中学体检中确诊的单纯近视高中学生(单纯近视组, 126例), 并与同期体检中同龄、同性别、视力正常的同校学生(对照组, 126例)进行1:1配对, 共配成126对。入选对象接受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问卷(SCL-90)评估, 比较两组评分。结果 单纯近视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评分及总分(216.39±38.7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各症状因子评分及总分(181.60±33.16)分(P<0.05或0.01)。结论 阜新城区单纯近视高中学生存在着明确的负性心理情绪表现, 应及时准确地评估孩子们精神心理表现, 调节、控制其负性情绪。
【关键词】 近视;高中学生;阜新城区;心理情绪;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问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94
我国高中阶段学生们学习压力越来越重, 用眼时间过长、过多, 近视已成为这个年龄段青少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其不仅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还可引发多种眼部并发症, 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1]。作者选择了一组阜新城区高中体检中确定的单纯近视学生(单纯近视组), 并按同龄、同性别、同班级条件与视力正常同学(对照组)1∶1配对, 入选对象接受了SCL-90评分评估, 试图探讨纯近视对青少年心理情绪影响的一般规律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经2015年阜新城区中学体检中确诊的单纯近视高中学生(单纯近视组, 126例), 并与同期体检中同龄、同性别、视力正常的同校学生(对照组, 126例)进行1:1配对, 共配成126对, 男生52对, 女生74对, 年龄15~18岁, 平均年龄(16.21±2.36)岁。
1. 2 方法 比较两组高中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评分及总分。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心理情绪评估工具选择及内容:本研究心理情绪评估工具选择SCL-90评分, 它包括了90多项内容, 并归结为9大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上述症状因子分相加后为SCL-90总分, 各个症状因子分值及总分值越高代表受测学生心理情绪问题越严重。SCL-90评分属于自评问卷, 由学生自行填写。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单纯近视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项症状因子评分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见表1。
3 讨论
我国青少年近视现况令人堪忧, 教育部进行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专项调研”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其中小学生40.89%、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67.33%、79.20%, 高中生检出率最高, 且比2005年教育部同类调查增加了3.18%[1]。另一方面, 高中阶段是孩子们身体成长及心理发育最重要阶段, 一些医学专家认为, 青少年近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多数近视学生可能存在着精神心理问题, 后者直接影响其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 后两者又是发生视力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2, 3]。因此, 调查及了解不同区域高中近视学生心理情绪表现, 进行有针对性干预防治是纠正视力不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选择一组阜新城区高中体检中确定的单纯近视学生为调查分析对象, 并按同龄、同性别、同班级条件与视力正常同学(对照组)1:1配对, 心理情绪评估工具使用SCL-90评分。统计数据显示, 单纯近视组的各项症状因子评分及SCL-90总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提示阜新城区单纯近视高中学生存在着明确的负性心理情绪问题, 另一些国内中小学生健康保健工作者涉及不同地区高中近视学生心理健康调查[4]结论与作者观点符合。
高中学生近视问题不仅为医务工作者研究课题, 同时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普遍关切问题, 孩子们的视力发育还是属于生理过程, 然而后者转归和结局又与心理情绪现况密切相关的。因此, 中小学生卫生保健工作者在制定近视预防、干预及治疗计划中, 应包括及时准确地评估孩子们精神心理表现和调节、控制负性情绪等项内容。
参考文献
[1] 韩琪媛. 近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10):947-948.
[2] 宋兰香.中学生近视与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16):130-131.
[3] 郭秀伟, 周丽英.聊城市城区部分近视和正常视力高中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1):136-138.
[4] 刘晓玲, 李丽娜, 苑杰.高度近视和中低度近视高中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比较研究.眼科新进展, 2012, 32(10):963-965.
[收稿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