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加快了与不同形态新媒体融合的步伐。近年来,《安徽日报》推出网事在线版,促进“报网互动”。不管是从栏目设置、版面设计,还是话题选择、新闻内容等,都积极做到生动活泼、贴近网友生活,为党报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关键词】党报;报网互动;接地气
在广大读者心中,党报有着稳重、权威的特点,这是党报的优势。但有时候过于严肃的面孔,也会让读者觉得少了一点生动活泼的气息。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来袭,也让传统媒体意识到,与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进行融合,与之形成“报网互动”格局,是媒体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这样,传统媒体才能更好地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强化舆论引导作用。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和读者期待,加速与新兴媒体全方位融合,自2013年11月1日《安徽日报》改版扩容之后,每周推出一期“网事在线”版,构建与读者即时互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栏目设置和版式设计突出“清新活泼”
在栏目设置上,《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体现了与传统版面不一样的新面貌。开办两年多来,先后推出了观点大PK、看图说话、大众吐槽、网络e站、小安海侃、一周微博热点等多个轻松活泼的栏目,且仍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中。
《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将更多网上流行的新闻元素引入报纸。例如“一周微博热点”栏目,是对上一周网络发生的新鲜事情进行简明概述;网络e站则是记者点评网络上近期出现的一些新科技、新应用,如分享公交车辆行驶情况的APP、在线短租服务平台等。此外,该版推出的稿件也通过选录网友评论的形式,对网络热点新闻进行再加工。在互联网时代,网友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在网上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就是参与新闻再生产的表现。过去,在党报的新闻报道中,很少详细记录下网友的观点,但在网事在线版上,则大量运用了“网友评论”这一形式。以“观点大PK”栏目为例,通常先亮出一个“新闻背景”,即网友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再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辩论话题一般具有争议性,双方的很多观点都来自于网友在微博、微信上的评论。
在版式设计上,《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也突破了传统版面“中规中矩”的风格,时常采用大幅漫画,甚至为了配合头条稿件的语境,大胆创新版式。例如,2015年5月26日《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的重头稿件《互联网+电影,拍电影还是“玩电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版面。美编将这条稿子放在了整个版面的左边,一竖到底,十分醒目。这一部分的版面设计成帘幕拉开的电影院,上方有摄像机、片场“打板”,下方是一排影院的座椅。如此生动的版面语言,一下子就将读者引入了稿件话题中。2015年6月9日该版的主打稿件《大数据“慧”说话,惠生活》,则占据了网事在线版正中间的大半个版面。版面上端是一朵很大的“云”,版面下端则出现了手机、平板电脑等元素,版面风格清新活泼,十分切题。2016年4月12日《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主打稿件《线上马拉松线上约,线下跑,不负春光好》,美编为其设计了一个版面场景:春光明媚,在远离高楼大厦的郊外,两位市民正欢快地跑着。而场景的一边,则出现了一只拿着手机的手,为稿件的“线上约,线下跑”点题。而版面上的其他栏目,也有相应的版面语言来映衬。例如同为2016年4月12日见报的《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网络e站”栏目,主题为《分享经济:越“分享”越精彩》,在栏目上方就出现了“云端”“信息下载”“点赞”等图示,为栏目增添了一抹亮色。
话题选择和新闻内容突出“接地气”
在新闻话题选择上,《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始终保持着贴近网友生活的“接地气”风格。无论是头条稿件,还是“小安海侃”、“网络e站”等栏目的稿件,都做到了既结合当前互联网热点话题,也尽量贴近本地实际,从而实现热点新闻本地化。例如,2016年5月10日,《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推出了《代驾APP使用很方便,服务待规范》一稿。针对代驾APP这一网络新鲜事物,记者进行了体验式采访,新闻内容既“潮味”十足,也有现实意义。2016年5月3日,该版刊登的《公益遇上众筹爱心也“闪付”》,同样是结合我省网友为砀山县两姐妹患病的父亲众筹捐款的例子,对目前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兴起以及自身规范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增强版面内容的延续性,将新闻做深、做足,《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还策划组织系列报道。以去年该版推出的“互联网+”系列报道为例,记者围绕互联网+公共安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领域,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这根线串起,反映出网络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这组报道不仅紧扣“网事”的版面定位,还有较强的生活贴近性,既向网友普及了不少新鲜的“互联网+”知识,也对网友利用互联网的种种便利更好地工作、生活,给予一定启发。
《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对民生话题十分关注,频频为广大市民、广大网友的利益发声,行使媒体舆论监督职能。如2015年4月、5月,持续推出《带“不宽”,费又贵,网民真的“伤不起”》《4G:“传说”网速快,用时有“落差”》《电话骚扰:你在抓狂,谁在任性?》等稿件,聚焦通信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消费者利益被损害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还配有网友热议,增强互动性。这些稿件传达了广大消费者对改进网络通信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彰显了党报关注民意、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见报后,省通信管理局与电信运营商纷纷就此事作出回应。2015年5月12日,该版刊登《提网速降网费安徽在行动》,让广大网友看到了通信运营商和相关监管单位所作出的努力,也使得整组报道更加客观、公正,积极传递舆论引导的“正能量”。
为了增强互动性,《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还积极发起活动。例如,针对网友改善网络通信服务质量的诉求,该版编辑、记者积极与省通信管理局、安徽移动公司和安徽电信公司等单位沟通,2015年5月19日,电信运营商和相关监管部门联合在版面上发表《致广大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一封信》,表示“共建健康清朗的移动互联新空间”,同时配有记者评论和网友热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对于《安徽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的活动,该版也积极予以报道,全力做好“报网互动”。2015年9月8日,《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刊登的《一段难忘的陪伴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记叙了《安徽日报》法人微博发起“陪留守儿童过暑假”活动后,志愿者们热烈响应的故事,进一步提升了党报影响力。
语言风格和舆论导向突出“鲜活”“积极”
一直以来,党报稿件采用的是简练、严谨的新闻书面语体。而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活泼、幽默的热词、新词。为了做好“报网互动”,《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各栏目稿件的写作也尽量使用原汁原味的“网言网语”,这其中,以“小安海侃”栏目语言风格最为鲜活。该栏目每期选取一个热点话题,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进行评述和解读。
例如,2016年4月19日《安徽日报》网事在线版“小安海侃”栏目刊登的《友谊的小船,不能随便“翻”》,就是从一句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说开去,不仅道出了这句流行语的由来,列举了由此引发的造句狂潮,更对“翻船体”走红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传达了“珍惜友谊”的正能量。
2016年3月15日,该版“小安海侃”栏目刊登的《阿尔法,你嗅得出花香吗?》,“侃”的是热门话题“围棋人机大战”。稿件既分析了阿尔法狗赢棋的原因,也说出了网友对人工智能可能取代自己工作的忧虑,更指出了人脑和人工智能的区别所在。整篇稿件不仅使用了“爆款”、“细思极恐”等网络新词,还直接引用了一些网络段子手对人机大战的趣味解读,如“机智的人类最后以抠电池的方式胜出”,大大提升了稿件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这样的语言风格,在传统党报稿件中是很少看到的。
“网言网语”体现了网友的智慧,也给党报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必须坚持。网友点评、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代表可以在报纸上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观点,使用不规范的文字表达,而是需要经过记者和编辑的梳理和编排。
2015年1月6日《安徽日报》网事在线“传递正能量”栏目刊登的《“首先排除危险物,是我的本能反应”》,就是根据微博上一位网友的“爆料”,讲述了巢湖一名消防员在火灾中抢出两个烧着的煤气罐的动人故事。稿件不仅配上了一组“网友热议”,还搜集了不少网络上流传的爱心小事,组成一组“身边的正能量”。网友热议中,有网友亲切地将这位消防员称为“最美消防员”“抱火哥”,新潮的词汇既生动传达了网友对消防员的敬意,也丰富了党报语言。2014年12月16日,该版“看图说话”栏目刊登的《“文明绳”应当拉在心里》,也是记者根据一幅网上流传的“合肥交通劝导员拉绳防市民闯红灯”图片,结合网友对此事的评论,剖析“拉绳劝导”背后的无奈,呼吁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建议交警部门采取长效机制来约束乱闯红灯行为,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报网互动”语境下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研究[J].现代视听,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