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提高复习备考效益

2016-08-11 16:55湖北张友党宋艳婷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史观人教版隐性

湖北 张友党 宋艳婷

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提高复习备考效益

湖北 张友党 宋艳婷

学海无涯,史海无边,历史学习中我们通常很关注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很多隐藏于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或表述不详的知识以及与重点知识联系非常紧密的相关知识。一般而言,前者谓之显性知识,后者即所谓教材隐性知识。学生常常抱怨“高考考的老师基本没教,老师教的高考基本没考”,而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名师又呼吁历史学习要回归教材。二者看似矛盾,因为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基本不会脱离教材;其实不然,之所以觉得矛盾,是把回归教材,等同于重视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因此,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是回归教材和提高复习备考效果的有效途径,在2016年课标卷选择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关注历史人物介绍,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历史学习中绕不过重要的历史人物,而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往往关注不够,进而直接导致对相关隐性知识的忽视。有的人物,教材中图像及小字介绍,也有些没有介绍,但生活中也耳熟能详,都值得关注。

例1(2016全国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对孔子的介绍中就提到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世称为‘六经’”,人教版必修三第二课正文讲到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一般认为,“五经”均为西周旧典,先于孔子而存在,经由孔子“整理”,并非由孔子撰写,《论语》乃孔子去世后由弟子所作,亦非其所撰。很多学生平时不关注关于孔子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理清时间先后关系,误以为“五经”是孔子为阐发儒学思想而作,误选A项。

例2(2016全国课标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很多学生只知道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但忽视课文中的相关隐性知识。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四课正文和小字部分讲到明初丞相,有左右丞相,是中央中书省长官,地方有行中书省,废除了丞相的同时,也就废除了中书省、行中书省,进而逐渐在中央设立了内阁,在地方设立了三司,但习惯上还称为“行省”或“省”。为了协调行省的三司的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明宣宗时开始初步设立巡抚和总督,明英宗时趋于成熟,后为清代沿用。

二、重视知识纵向联系,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通过梳理知识的纵向联系,挖掘隐性知识,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是某一历史问题本身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联系;其二是探寻先后不同的历史问题之间的关联。

例3(2016全国卷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例,第七单元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讲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开局,第24课讲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外交破局,但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状况没有介绍,仅在第24课讲到中美关系正常化时,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当时中苏关系的对立。通过目录和标题可以发现,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是教材没讲到的隐性知识,有必要了解和关注,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受到“文革”冲击,既反美帝国主义,又反对苏联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中苏关系在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中降到了冰点,毛泽东开始寻求联美抗苏。

例4(2016全国卷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就人教版教材而言,必修一、必修二都提到了战后欧洲的联合,必修一讲到了走向联合的欧洲、马歇尔计划,前者始于1951年,后者始于1947年,二者都和冷战有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教材中蕴藏的隐性知识。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的经济举措,欧洲的联合是在冷战中面对美苏两极争霸格局的关键抉择,美国在向欧洲国家提供援助时的附加条件要他们联合团结起来与美国一道反苏反共。所以,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联合与北约的建立。

三、探寻知识横向联系,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包括同一时期相同、相似、不同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比较或关联,这其中有着大量的隐性知识。通过探究其中隐性联系,能够加深历史理解,有助于更接近历史真相。

例5(2016全国卷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人教版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讲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那么,当时的中国呢?其实,与西方很相似,中国也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这种横向联系中的隐性知识,会让人豁然开朗。

四、深化历史过程认识,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中历史课,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是考试的重点,历史过程老师一般略讲,教材写得也很简略,往往不够了解。其实历史过程或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蕴含的隐性知识常常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例6(2016全国卷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历时约200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的隐性知识常为学生所忽略。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权,但国王仍有行政大权,仍可任免大臣。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都是“既统又治”的国王,没有一届内阁是通过议会直接选举产生,都是由国王任命的。直到1714年来自德国的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不理国政,常住德国故乡,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才“统而不治”。英国并不像美国行政官员不能兼任议员,安妮女王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并未解除其议员资格。材料说明了安妮女王仍有较大的权力,间接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B项。

五、转换角度、更新史观,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同样的历史,站在不同的角度或立场,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就会有不同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转换不同角度,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来认识历史,也要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例7(2016全国卷Ⅱ,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A项、B项都提示考生要运用生态史观来认识工业革命,化学工业污染严重是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现象。人教版必修二第八课的课后思考题就要求我们注意从生态史观、环境保护角度来认识工业革命,也就是隐性知识。19世纪在认识到科技的巨大威力后,认为人定胜天,人要征服大自然,直到20世纪,尤其是二战中认识了核武器的杀伤力,才普遍意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可持续发展观才被提出来。

六、适当拓展、有效延伸,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有些隐性知识,教材没有任何表述,但是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这就需要在学习中要适当拓展知识面,有效地加宽加深对主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例8(2016全国卷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以人教版为例,教材中完全没提到宋代的土地政策调整,但土地政策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所以考生有必要了解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自然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土地兼并现象,而且土地的租佃契约关系高度发达。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有较多途径可以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有效地回归教材,回归常识。我们要把“学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先把书真正读厚,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前文仅就2016年的部分选择题加以分析,就发现诸多隐性知识,遑论分析历年高考试题了,此中之意,不言自明。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州二中)

猜你喜欢
史观人教版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