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耀 军
(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越南岱、侬族纺织图案研究
张 耀 军
(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岱、侬族纺织图案是越南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针对中越边境地区岱、侬族的纺织图案及其工艺,采用田野考察、文献研究与图像学方法,从工艺学、社会学及艺术图像学角度,对岱、侬族的纺织图案与文化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岱、侬族创造的纺织品图案蕴含了独特的历史、审美及宗教价值,这些图案较好地保存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实地调查和博物馆藏品样式的研究,为中越边境地区壮、岱、侬族之间和其他地区同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研究提供了证据。
关键词:岱、侬族;纺织文化;纺织图案;织锦;宗教
岱族与侬族是越南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与壮族同为中国古代百越族后裔。他们不仅语言相同、风俗习惯相近,在服饰方面与壮族也有很多共同点。笔者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项目“广西与东盟邻国同俗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2014年7月赴越南考察了高平、广宁、江河、北江、太原等岱侬地区的民俗文化。调研发现:与壮族一样,岱、侬族也有着丰富的纺织文化,特别是她们的织绣图案,外观美丽大方,赏心悦目,内中含义却不易理解。这些图案是由造型、色彩、工艺等要素构成,但传达出的社会、宗教、民族心理等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越图案本身。因此深入研究岱、侬族纺织图案,对促进中越边境壮、岱、侬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发展中越两国的文化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分布在中越边境的岱族和侬族属于共居关系,以村庄共同体的形式定居。岱族约自公元前4世纪从中国迁入越南东北地区,于公元11世纪在与京族混合的基础上形成岱族[1]。侬族原为广西壮族中的侬人支系,约15世纪时,也迁移至越南境内。据越南官方人口资料统计,2000年岱族人口有119万余人,侬族人口大约70.5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的高平、河江、宣光、广宁、北江、太原等省[2]。岱族和侬族在毗连的领土上和睦共处,无论是物质、精神生活或是语言特点,均有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越南人习惯合称他们为“岱侬族”。据此,本文统一将这两族简称为“岱侬族”。由于地处越北山区,岱侬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相比之下传统艺术则十分丰富,有绘画、雕塑、编织、刺绣、银器、木器等,其中土锦为他们民族艺术中的最大亮点,是岱侬族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传统工艺,在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1日常起居类
岱侬族的日用织品(图1,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收藏)有织毯、门帘、背带、单肩包、床单、蚊帐等。织毯规格一般为1.4 m×1.5 m,中心部位由四块织锦拼成。为了使接缝平直,织毯一般用两台织机织造,一台编织边廓织件,另一台编织中间织件。当织好的边廓图案与中心图案形成完美对接时,整幅织毯才算完成。门帘是住宅空间隔断,也是房门的标识,可避免“小叔入错嫂子房门”的尴尬。岱人的卧室或新娘房,一般用3~6片织件组成,宽幅大小由封闭空间的需求决定。与壮族一样,岱侬族的背带也极富特色,背带芯图案约25 cm×30 cm,一幅图案只装饰一条背带,因此很少见到有图案相同的两条背带,每幅图案设计都是独特的。单肩包是一种带拉绳的封闭小袋,袋体由30 cm×60 cm的织片对折而成。图案可单独编织,也可从一块老旧的织毯中剪去完好的部分使用。
图1 日常起居用的纺织品Fig.1 Textiles for daily uses
除了上述织品外,岱侬妇女还开发了床单、壁挂,坐垫和床罩等新式产品。如今这些纺织品不仅供族人享用,也得到城区市民和外国游客的喜爱。尽管市场上新式图案已经出现,但传统样式仍被人们保留了下来。
2.2日常服饰类
与壮族一样,岱侬族男女老幼皆穿蓝黑色棉麻服装。在他们看来,靛蓝色是美的颜色,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劳作时也不易弄脏或沾有树木的汁液。除了一些细节和特殊服装外,他们的服装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图案,如图2(笔者拍摄)所示。在高平省重庆县潭水社北棱村,侬人龙云元介绍:“岱族和侬族所穿的服装样式基本相同,只是岱族较长,侬族较短。”以服装长短区分子群成为岱侬族的一种独特标识。如万承侬女人的衣服长过膝盖,侬江女人的衣服长到腰带,朝侬女人的衣服长到膝盖,安侬女人的衣服带遮羞尻与肩膀带、护肩布,胸前带一件围裙,上面有绣花,归顺侬女人的衣服长到尻子。各岱侬族服装的区别还表现在衣领、袖子与绲边的花纹、颜色上[3]。侬族服饰细节明显多于岱族,这大概是侬族手工艺比岱族更发达的原因。侬人很少有穿破的或掉色的衣服,侬族妇女染的布很讲究,布染了又染,染很多遍,一直染到紫红色,然后用木棍反复糙打,使布匹紧密而闪闪发光,然后才使用[4]。这种染布及亮布的方式和广西那坡的布壮(黑衣壮)基本相同。从笔者拍摄的两幅图片(图3)对比来看,广西布壮妇女服饰与越南罂侬[5]妇女服饰在款式、色彩、质料、绲边以及配饰上也有诸多共同特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壮族与岱侬族有着共同渊源。为了方便劳动与活动,岱侬族男女的上衣和裤子都很宽松,女装有斜襟和对襟,男子常穿圆领或立领衬衫,领子处钮扣用布条盘结而成。
图2 岱侬族日常服装Fig.2 Daily clothing of the Tay and Nung
图3 壮族服饰与侬族服饰之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the clothing between Zhuang and Nung
总体而言,岱侬人的服饰并不艳丽,织锦和刺绣却很出色,尤其是腰带、头帕、围巾、绣鞋、童帽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由于中国汉文化的传播,儒道思想和壮族传统文化对岱侬族民间织绣文化影响较深,除了编织、刺绣、贴花、珠绣、金属片绣、手绘等工艺与壮族织绣大同小异外,连图案与装饰习惯也与壮族相差无几,如刺绣和贴花有花鸟虫鱼、龙凤吉祥等,常装饰于服装的袖口、胸部、肩部上,使深色的服装更具吸引力,同时也加强了织物的耐磨性。当然,岱侬族不仅深受壮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相邻或与之杂居的苗、瑶、泰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如罂侬的窄袖短衣且收腰,下装为百褶长裙,显然是融合了傣、苗族的服饰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这种由于与其他文化交融自然引起的服饰同化过程中,岱侬族以一种开放、兼容并序的姿态对他族的文化加以选择和吸收,显示出其包容的民族情怀。
2.3宗教祭祀类
在岱侬宗教文化中,巫师地位很高,他们被认为通神语知人意,是帮助人与神鬼沟通的中介。巫师的法器也被赋予灵性,起到驱邪禳灾的作用。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专门的宗教法衣和仪器,其装束有帽子、长袍和头巾等,色彩以红、黑、黄为主,体现了尊贵、庄严和神圣。岱侬族除了对本土神邸的信仰,外来文化中的佛、道、儒教等宗教文化对其影响也较大,其中中国道教的形式内容和岱侬族的哲学观更为接近,从其巫师道服的象征图案看,也与壮族道公服高度相似。如图4所示的广西布壮道袍(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与越南岱侬族道袍(越南太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均是以黑色为底,对襟,红布条系结,袍前片绣有龙、鱼、人、马等图案,黄色为主。两侧开衩,襟沿、袖口、衩边均镶红布。袍后背绣有道教二十八星宿的图案符号,代表不同的宗教等级。帽子也是黑底,四周围起,中间露顶,帽正面绣有龙凤纹,帽檐上部呈波浪形并绣有花边,最外层绣红边。这充分说明,分化后的岱侬族尽管受地域因素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但在民间信仰方面沿中越边境地区的岱侬族仍然较好地保留了母族的传统。
图4 道服图案Fig.4 Patterns on robes
3.1植物纹饰
这类图案由花,叶及果实构成。常见有八角花、甘蔗叶、胡椒花、蔓藤花、槟榔果、菊花、梨花等。八角花有两种:一种类似茴芹花,在一菱形中有八个花瓣呈对称型绽放。如图5(a)所示的八角花花心围绕着一个正方形或三角菱形,四朵花分组对称布置(笔者拍摄)。另一种是盛开的十六瓣花,每个绽放的茴芹花填补一个菱形,图案色调对比强烈。梨花图案类似于八瓣花,但在花心中间安置有一个未装饰的色块,每一对梨花纹样之间有一个菱形花瓣。甘蔗叶图案是用等量的白纱和黑纱一起织造,这种小面积织锦通常用于蚊帐或门帘的装饰,在北江省很常见。黑胡椒图案由细小黑白方块和粗大条纹交替织成,多见于北江省和高平省的窗帘、织毯和肩袋上,而在其他类型的土锦中较少见。蔓藤花图案多用于童帽和绣鞋,呈波浪形分布,主要由蓝、红、暗黄三色纱绣成,如图5(b)[6]40所示。
图5 植物图案Fig.5 Plant patterns
3.2动物纹饰
岱侬族的日常服饰很少用动物纹饰,只在绣鞋、头巾、门帘和宗教服饰上看到动物图案,如高平省道颜村侬人家中的门帘土锦有鸟纹、蜈蚣纹、马纹和螃蟹纹。侬女的头巾、锦帕带末两端也有鸟纹。受织机构造限制,织锦图案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线条缺乏刺绣的灵活与优美。绣鞋也有用蜈蚣图案的,纹饰以鞋头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以短斜线彼此相对。
相对而言,道服的动物图案最多,主要有以下两类。①神灵动物,也就是中国古代称为“四灵”的麟、凤、龙、龟。《礼记·礼运》载:“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麒麟,又称独角兽,有龙头鱼尾和龙头鸡尾两种,采用白纱与金丝线的订针手法,绣于道服的后片。龙凤原是远古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是力量和美德的象征,寓意吉祥。岱族道袍前片的龙纹,尾部短而尖,身体起伏并覆盖有鳞片。头小而细长,有红色的龙舌、睫毛和鬃毛。龙身展开,龙头高仰朝着长袍下面。它的五爪前腿如扇形展开,后腿一条伸直,另一条腿隐藏,在其背部和尾部还包围着尖而薄的光线。这种类型的龙纹总是成双出现在岱族道袍上。此外,作为经典主题,龙图腾也常出现在侬族道袍及法帽、法鞋等其他设计上。与中国凤凰有所不同,侬道服的凤凰状如公鸡,造型短肥,头部和尾部很大,红色的喙和眼睛,黄脸,粗短的脖子上包裹着白色羽毛,红色翅膀上下伸展着,翼尖羽毛呈穗状花序,多装饰在法帽、法衣背面及衣袖上。四灵神话中,龙、凤、麟都是虚拟动物,只有龟是自然界实有动物,但龟被神化的时间却早于麟凤龙神化的时间。殷商时就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和充当神与人之间媒介的信仰,《龟史记?策列传》载:“元王曰:龟其神灵,降于上大。”认为灵龟来自天上,因而龟能成为中国原始宗教中先民崇拜的神灵动物。岱侬道服上的龟多与海龙、佛经、神仙等组合,有驮经渡海龟、驮圣人海龟、引路龟等经典图像。②自然动物,如老虎、马、鱼、蝴蝶、蝙蝠等。这些动物图案造型独特,风格古拙,充满着浓厚的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的原始色彩。如图6[6]58-68所示为岱侬道服上较为经典的几种动物图案。
岱侬族纺织品的动物图案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作为艺术因素被有选择地吸收和融入到宗教服饰中。基于自然和民俗因素的考虑,这些象征图案往往遵循严格布局、用线和配色原则,或刺绣、绘画或贴花,手法多样,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意义。由于受宗教信仰限制,道服图案虽已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但也只能重复于传统的固定样式,这大概是这类宗教图案得以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保存至今的原因。
图6 动物图案Fig.6 Animal patterns
3.3人物纹饰
人物图案多见于侬族道服,人(神)的形态各异,有坐在菩提叶内的,有骑龟、骑狮、乘马的,还有驾鹤的,大多来自中国佛、道文化中的神话与传说,如玉皇大帝、北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等。此类图案通常安排在道服的前、后片,以红、黄、黑等主色描绘。另外,道颜村一类叫“man bjooc”的门帘中也有人纹:一群手牵手并排站立在古树边的女性形象,带状构图布满了整幅门帘的宽度。这类人纹常作为大幅门帘的吉祥主题,与越南西北泰族的床罩图案相似。另一类叫“bjooc Kho”的门帘人纹,则是一排戴帽子的男性形象,呈水平线延伸,他们的手垂在身体两侧,一个护盾牌隔在他们之间。如图7[6]37所示表现的是一群保家护族的侬族勇士形象。
图7 人物图案Fig.7 Character patterns
3.4几何纹饰
常见几何纹有T形、X形、米形、三角形、方形、涡旋纹、星形等。米纹有两类:一类是交叉排列的十字线条布满整个表面,在大方格中又有较小的线条,对比色的纱线十分显眼,当地人称之“锯齿纹”;第二类与前者类似,但织布表面没有覆盖曲线图案。方格由单线或双线条纹组成,较常见的黑白或黑红对比设计,如图8(a)所示(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收藏),在河江省十分流行。有些方格纹中还会再划分四个小格子。除了北江省和巴湖地区,很多地方的织锦都有复杂的带饰。如T字连续图案,有连续和反转两种:一种是在黑底上浮凸起两条白纱,形成“T”字;另一种由白色散点连续排列成虚线“T”字,相比前者更具跳跃感。涡旋纹主要是细节装饰背袋或衬托图案主题。三角纹、星形常作为童帽或围兜的图案,有红蓝或白黄的双边线设计,如图8(b)所示(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收藏)。此外,在单肩袋带末两端还有水波纹、平行线、齿轮纹、钻石纹和花鸟纹等。
图8 几何图案Fig.8 Geometric patterns
3.5文字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侬族道服上还绣有诸多中文字符(图9,越南太原民族博物馆收藏),如“长生保命”“光明”“救苦”“慈尊”“福寿”“卯、辰、己、万、牛、木、申、德”……,说明侬族过去曾经使用过中文。由于侬族和壮族分化的时间较晚,因而受中国南方文化的影响较多。例如,一部分万承侬把侬智高当作祖先来供奉,这可说明这部分侬族是宋代以后才分化出去的。当然也不能忽视地域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越南内地和西部的岱侬族的民族特点与越南泰族相近,而越南东部和沿中越边境地区岱侬族的民族特点与壮族比较接近[7]。实际上,在高平侬族天师“灵氏甲”家中,笔者看到其神台也写着中文楹联,她的天琴还是广西宁明表伯所送,壮侬原本一家的事实不言而喻。尽管现在很多岱侬人,甚至是受人尊敬的巫师,已基本上不认识中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些神秘符号的虔诚与膜拜。
图9 文字图案Fig.9 Letters patterns
4.1工艺
岱侬族妇女使用的编织机相同,构造复杂,机型呈“L”字(图10,越南太原民族博物馆收藏)。织造时,面料在织工胸前形成“L”形卷在织机的一根棍子上,变大变重后就会储存到织机后方。综丝长度决定织物长度,每个综丝连接在机器底部踏板,踏脚落下,随着综的上升,螺纹滑梭通过线筒和经纱的开口往返传送;另一只脚控制其他综的上升,穿梭通过开口向相反方向传递。经线穿过一个梳状装置,簧片针对其按下垂直线程。织机的梳线布置好后,将纱线放在综框上。每种颜色的经纱都有一个综。黄麻做的综丝呈直角式平行排列在织料表面,根据图案宽度,综片数量与单个线程的数目对应,每根纬纱贯穿一个综框开口,并通过压力固定在梳齿上来弥补该织物的纬纱。垂直的线程与综开重合,综和梳系统产生出织物的正面与背面。正面朝下,背面朝上。织工脚踩踏板,运行升降机与经纱重合,并贯穿于垂直的线程,彩色丝线一旦布置在固定工序上,织物底面图案就会显现。为了生产出某些用途的织锦,织工会预先布置好织线,甚至有织工专门编织某种固定的图案,这就是一些织锦为什么会有相同的图案。
图10 编织机Fig.10 The weaving loom
传统织锦都有相同的工艺及固定图案,代代相传,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现在老一辈妇女似乎仍遵循传统方法,但年轻女孩对现代的设计却相当灵活,表现出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态度。
4.2构图
二方连续是岱侬纺织图案中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多由菱形或方形与斜条纹组成,一般装饰在织件的边廓与下摆。每个菱形或方形都有特定的名称和构图,如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称为“闭合图案”,意味着不能再添加其他提花,也不能被覆盖,这是其织造工艺中的严格规定。无论里外图案,都是重复而有变化的,每个单元有固定规格,每个装饰部位也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布局,如果某个部分缺失了,整个图案就失去了意义。这些图案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她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材料、纹样和配色,目的是为了突显图案的主体,使其含义便于理解,信息的传递更为明确。此外,笔者还注意到,岱侬族很多织品的单独纹样呈对称式,甚至连适合纹样构图也是如此。
4.3风格
在岱侬人的纺织文化中,人们常常利用图案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诠释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譬如自然图案中的太阳、花叶、波浪、山、树、人物等;又如青蛙、狗、鸭、蜈蚣、蜗牛、螃蟹等有花纹的动物,还有耙、水牛等和农业经济有关的事物,都是自然现象中真实的存在。这些图案在织锦中往往被几何化、程式化处理,这是由编织的特性所决定的,特殊的工艺性决定了织锦特有的类型和形式。当然,不同的工艺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图案也可以采用非编织技术来制造,如缝纫、绣花、拼贴、绘画和蜡、扎染等一系列技术,使得图案创作有了多样化的表现。相对织锦,刺绣更能表现出柔和的线条和色调,而这种艺术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绣女的创造力和技艺。她们往往依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借鉴自然界的色彩、形态,绣出美丽而独特的图案。由于刺绣能给予个体艺术更多的自由,因此许多传统图案在制作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延续、重构和转化。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纺织图案的原本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人们已不能确定这些古老图案的名称,记住名称的也难以解释,甚至已完全不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
4.4色彩
蓝靛染是岱侬族传统的染色工艺,由板蓝根的树皮、叶片和根系组成,色彩黑暗略显单调。当棉线纺成一定长度后用蓝靛染成蓝或黑色,同时在染料中添加牛皮胶保持色牢度,加入紫胶原胶的昆虫还可染出深紫或红色。岱侬族传统服饰色彩主要为黑、蓝、白,因为缺乏色彩对比,图案不够鲜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大多数漂染厂已使用工业染料,斑斓的色彩使织物图案变得鲜亮、艳丽,满足了“创造者”们的艺术冲动。但也因色彩过于强烈,导致图案变得艳俗。所幸的是,除了严格的宗教法规,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形式,今天岱侬民族传统纺织图案的内蕴并没有失去,从而使岱侬族织绣图案艺术的传统风格得以保留。当然也不可否认,现代染色使图案变得更绚丽,并能帮助妇女在创作中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同时保持纹样的原生价值。
综观岱侬族的纺织图案,造型精美,纹饰绚烂。它描绘了越北山区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传递出岱侬人的审美价值、宗教信仰、民俗观念,以及复杂的民族心理。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壮族相近,但由于岱侬族自身的形成基因与流播发展的差异,也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而这种特质在纺织图案上的反映尤为明显,它表现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渗透,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逐渐认同,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这些古老的图案深刻地记录了岱侬族传统社会生活,体现出越南古代民族民俗生活的遗风。无疑地,这些传统纺织品图案,体现了岱侬族妇女非凡的创造力,为越南全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永新,刘光创.广西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的族源文化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6-7.
XIE Yongxin, LIU Guangchuang.A brief probe into the culture of ethnic origin of the Yue people in Guangxi and the Dai and Nong people in Vietnam[J].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35(2):6-7.
[2]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0-81.
ZHOU Jianxin.Sino-Vietnam and Sino-Laos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Relationship[M].Beijing: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02:80-81.
[3]卢越胜.中越边境地区岱、壮、侬族历史社会文化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86-89.
LU Yueshe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y of Tay, Nung and Zhuang Ethnic in China-Vietnamese Border[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4:86-89.
[4]莫俊卿.越南的侬族[J].印支研究,1982(3):39-40.
MO Junqing.The Nung in Vietnam[J].Study on Indochina,1982(3):39-40.
[5]范德成.越南54个民族[M].河内:越南文化出版社,2008:169-170.
FAN Decheng.54 Ethnic Groups in Vintnam[M].Hanoi:Vna Publishing House,2008:169-170.
[6]叶中平.越南东北部少数民族的布上花纹[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5:37-68.
YE Zhongping.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Northeast of Ortheast of Vintnam[M].Hanoi: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1995:37-68.
[7]滕成达.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比较[J].东南亚纵横,2002(2):45-47.
TENG Chengda.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olk and beliefs of Tay and Nung in Vietnam and Zhuang ethnic in China[J].Around Southeast Asla,2002(2):45-47.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4.012
收稿日期:2015-12-13; 修回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3XGJ010)
作者简介:张耀军(1971—),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民间艺术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12;K89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4-0065-07引用页码:041302
Study on 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in Vietnam
ZHANG Yaojun
(College of Art & Desig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n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e heritages of Vietnam.For the craftsmanship of 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nation.As for the textile patterns and its craftsmanship of Tay and Nung in China-Vietnam border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culture and patterns on textiles of Tay and N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sociology and artistic iconology with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document research and iconology.The research shows that patterns on textiles created by Tay and Nung embodies their unique history, sense of style and religious believes.These textile patterns thus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se ethnic groups.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study on collections from museums give us the evidence for studies on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ay, Nung, Zhuang and those who lives in China-Vietnam border.
Key words:Tay and Nung nation; the culture of textiles; patterns on textiles; tapestry; 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