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泉佚,马先锋,曹志东,王维中,赵冠军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全膜覆土穴播粒数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周泉佚,马先锋,曹志东,王维中,赵冠军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设置3种不同穴播粒数,对陇中苜蓿和岩石进行生长高度、产草量、茎叶比、粗蛋白含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穴播粒数为14时,陇中苜蓿和岩石的生长高度表现较为突出,鲜草产量分别为43 404.5 kg/hm2和47 436.9 kg/hm2,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在品质方面也表现较好,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5.33%和14.74%。综合评价全膜覆土穴播苜蓿14为最佳穴播粒数。
穴播粒数;紫花苜蓿;生产性能
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的牧草,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耐频繁刈割及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它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分枝多、产量高,既可防风固沙,又是优质的高蛋白饲料。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苜蓿在奶业安全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苜蓿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苜蓿生产力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苜蓿的草产量决定于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重量,确定株数,在适当范围内增加穴播粒数,是苜蓿达到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另外,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蓄土壤水分,提前苜蓿刈割高产期, 增加刈割次数, 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膜上覆土还可以明显延长地膜使用年限,有效抑制杂草,促进苜蓿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对确保食品安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通过研究旱地覆膜覆土条件下穴播粒数对陇中苜蓿和岩石生产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最佳穴播粒数,为研制苜蓿穴播机提供理论参数。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侯家川乡(35.5326°N、104.5334°E),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处于干旱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海拔1 972 m,土壤类型为黄绵土,pH为7.85,有机质45.47 g/kg,全磷1.1 g/kg,速磷11.74 mg/kg,全氮1.02 g/kg,速氮30.1 mg/kg,速钾133.09 mg/kg,硝态氮52.69 mg/kg,铵态氮106.53 mg/kg。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 kCal/cm2,年平均日照2 590.1 h。年均气温6.7 ℃,极端最高温31.3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1 ℃。正常年降水量350~400 mm左右,多集中在秋季,无霜期142 d,蒸发量高达1 500 mm。
2.1试验品种
试验品种为岩石和陇中苜蓿,岩石由北京佰青源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发芽率98 %;陇中苜蓿由定西市种草饲料站提供,发芽率84 %。
2.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宽1.2 m、厚0.8×10-5m的黑色地膜,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不同穴播粒数,分别为6、10、14。小区面积10m2(1 m×10 m),3次重复。
2.3播种与刈割
试验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方式,于2014年6月16日播种,6月21日测定出苗率,平均出苗率40.4%。播种当年分别于8月15日初花期、10月13日孕蕾~初花期割草2茬,第一茬草平均生长高度64.8 cm、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0 081.5 kg,第二茬草平均生长高度34.8 cm、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5 513 kg。生长第2年,由于降水影响第一茬鲜草于2015年6月30日盛花期刈割,刈割时二茬草平均生长高度为9.5 cm;第二茬苜蓿于2015年8月6日现蕾期~初花期刈割。
2.4田间管理
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栽培管理均按全覆膜作物种植习惯和水平进行。前茬作物为高粱,播前施过磷酸钙750 kg/ hm2,尿素150 kg/ hm2,二胺150 kg/ hm2,农家有机肥15 000 kg/ hm2,期间人工除草2次,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2.5测定项目和方法
生长高度 刈割前,每个小区随机选定10株,测定每株自地面到顶端生长点的垂直高度,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生长高度。
鲜草产量 每个小区随机选取生长均匀的样方1 m2(1m×1m),留茬5 cm,刈割后称重,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鲜草产量。
鲜干比 测产时,每个小区随机取样称重,田间自然晾晒至重量不变时称取干草质量,计算公式:鲜干比=鲜草重(g)/干草重(g),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品种的鲜干比。
茎叶比 苜蓿刈割后,每个小区随机取样,人工分离茎叶,用1 kg等子秤分别称重,计算公式:茎叶比=茎鲜重(g)/叶鲜重(g),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该品种的茎叶比。
粗蛋白(CP)含量由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测定。
2.6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并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1不同穴播粒数对生长及生产的影响
3.1.1对生长高度的影响植株生长高度是描述牧草生长状况,反映其产量高低较为理想的一个特征量,植株生长高度既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草地生产能力的生产指标。不同穴播粒数对各处理生长高度的影响见表1。播种第2年,岩石的生长高度整体高于陇中苜蓿。陇中苜蓿在不同穴播粒数下,两茬草的生长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穴播粒数为14时,两茬草的生长高度都为最高,分别为107.2 cm和55.8 cm。穴播粒数为6和14时,岩石第一茬草的生长高度与穴播粒数为10时的生长高度呈显著性差异,各处理间第二茬草的生长高度无显著性差异,穴播粒数为14时,两茬草的生长高度都为最高,分别为117.0 cm和75.7 cm。
表1 不同穴播粒数对生长高度的影响 cm
注:同列数据后缀小写字母相同表示5%水平无显著差异。(下同)
3.1.2对鲜草产量的影响产量是衡量草地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苜蓿的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苜蓿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地上部分各种器官的总生物量。研究不同穴播粒数时苜蓿的产量特性可以确定其生产性能,对确定最佳穴播粒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表2鲜草产草量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茬苜蓿鲜草产量明显高于第二茬产量,岩石鲜草产量明显高于陇中苜蓿鲜草产量。穴播粒数为14时,陇中苜蓿和岩石的鲜草产量都达到最高,分别为43 404.5 kg/hm2和47 436.9 kg/hm2。
表2 不同穴播粒数对鲜草产量的影响 kg/hm2
3.1.3对鲜干比的影响鲜干比能反映苜蓿的干物质积累程度和利用价值,鲜干比与苜蓿的品质呈正相关,鲜干比越高适口性就越好。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茬草中,穴播粒数为6时,陇中苜蓿和岩石鲜干比均为最高,分别为4.39和4.05,且与穴播粒数10和14呈显著性差异。第二茬草中,穴播粒数为10时,陇中苜蓿鲜干比最高为4.34;穴播粒数为6时,岩石鲜干比最高为3.79。
表3 不同穴播粒数对鲜干比的影响
3.1.4对茎叶比的影响苜蓿是以收获茎叶为主的牧草,而叶片中蛋白质含量远高于茎,叶片含量越高,营养物质含量就越多,适口性就越强,牧草的品质也就越好。因此,茎叶比是衡量苜蓿品质及经济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不同穴播粒数的茎叶比统计分析表明(见表4),不同茬次之间,苜蓿的茎叶比不同,柔嫩程度不一,第一茬茎叶比在1.03~1.56之间,第二茬茎叶比在0.97~1.28之间。整体来看,岩石叶量多于陇中。第一茬茎叶比整体高于第二茬,可能是由于第一茬苜蓿收割之后,随着气温和短日照的环境条件,苜蓿的茎节缩短,叶量增加,茎叶比也随着减小。
表4 不同穴播粒数对茎叶比的影响
3.2不同穴播粒数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苜蓿孕蕾期前后,粗蛋白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价值降低。从表5可以看出,穴播粒数为14时,陇中苜蓿和岩石的粗蛋白含量都为最高,分别为15.33和14.74。随着穴播粒数的减小,陇中苜蓿和岩石第一茬干草的粗蛋白含量也在逐渐减小。
表5 不同穴播粒数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旱地覆膜覆土穴播条件下不同穴播粒数对陇中苜蓿和岩石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穴播粒数为14时,陇中苜蓿和岩石的生长高度表现较为突出,鲜草产量分别为43 404.5 kg/hm2和47 436.9 kg/hm2,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穴播粒数为14时,陇中苜蓿和岩石在鲜干比和茎叶比等品质方面也表现较好,且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5.33 %和14.74 %,与其它两个处理呈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当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确定时,在适当范围内增加穴播粒数,可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即全膜覆土穴播苜蓿14为最佳穴播粒数。生长第2年,陇中苜蓿和岩石在膜上表现较好,但苜蓿为多年生牧草,进入高产期后的表现性状还需进一步观察。
[1]王亚玲,李晓芳,师尚礼.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构成因子分析与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5):8-15.
[2]于辉,姚江华,刘荣,等.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3):108-111.
[3]曹宏,章会玲,盖琼辉,等.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 2011,20(6):219-229.
[4]刘东霞,刘贵和,杨志敏.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24(3):48-57.
[5]郑玉英.红小豆全膜覆土穴播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6):9,11.
[6]李福,李城德,刘广才,等.甘肃发展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重要意义[J].节水农业,2010,23:(3-4):27.
[7]王赞,李源,孙桂枝,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4-10.
[8]张杰,贾志宽,韩清芳.不同养分对苜蓿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 121-125.
[9]郭艳丽,郝正里,曹致中,等.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品种苜蓿的果胶含量及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关系[J].草业学 报,2006,15(2):74-78.
[10]徐永虎.优质牧草紫花苜蓿栽培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15,35(1):91.
[11]柴凤久,刘崇生,罗新义,等.苜蓿引种筛选试验初报[J].草业科学,2005,22(4):36-39.
[12]侯百枝,杨浩哲,蔡海峡.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效能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5-27.
[13]匡崇义,薛世明,奎嘉祥,等.云南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04,21(6):21-24.
Effects of Grain Number of Dibbling by Film covering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Alfalfa
ZHOU Quan-yi, MA Xian-feng, CAO Zhi-dong,WANG Wei-zhong, ZHAO Guan-jun
(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Bureau,DingxiGansu743000China)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growth height, grass yield, stem-leaf ratio and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alfalfa and rocks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ized block arrangement and setting up three different grain number of dibbl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grain number of dibbling was 14, the rocks and alfalfa obtained better growth height, and grass yield respectively was 43 404.5 kg/hm2and 47 436.9 kg/hm2, whic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two treatments; In addition, the quality is also good, an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was 15.33 % and 14.74 %,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film covering dibbling alfalfa suggested that the best dibbing grain number was 14.
The grain number of dibbing; alfalfa; production performance
1004-6704(2016)04-0027-03
2016-04-16
周泉佚( 1986 - ) ,女,甘肃定西人,畜牧师,本科,从事牧草高产栽培与草原技术推广工作。
S 55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