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琳琳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何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是语文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课堂的有限性和语文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化解这个矛盾,就要开辟第二课堂,打造一定数量的学生社团、协会,以他们为载体,有效组织、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社团活动是学生从自己选择的对象中探索人生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社团能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斗志。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雄辩会、画法研究会等数百个学生社团。李大钊、陈独秀、高君宇等468名师生成为进德会的第一批会员,培养了邓中夏等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朱自清、成舍我、王瑶等大批作家学者。
学生社团在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作用可以而且应该放大,社团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改的新理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能。“阅读素养”培养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课外阅读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有效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并感受生活、阅读生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努力,造就的是一个人;一群人的努力,往往可以成就一个时代。竹林七贤、元白诗派、桐城学派等,都是享誉后世的团体。高中生就应该效法先贤,结社交流,共同进步。
学生社团,尤其是文学社的成员,可以由辅导老师开出一些书单、刊物、文章,社员们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刊认真阅读。阅读中了解作者的体验,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生活的经验,更要注意自己的个性体验,再写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评论,每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社团活动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之后每个小组再推荐两篇感受深刻或点评中肯的作品在小组间交流,大家再推选出一名“阅读之星”,评出“最给力的文章”,最后大家把各自阅读的书刊再交叉阅读,做进一步交流。阅读、思考、发表见解结合起来,化“被动阅读”为“补充、演绎、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专题讲座,重在熏陶
专题讲座重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可以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写作上能得到一定的方法。文学社可以定期进行一次校外学者或校内教师的专题讲座,内容可以是流行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史、文学审美、杂文或新闻写作、诗歌赏析、广告语言赏析、文学批评等。
专题讲座,可以是大轮廓地讲某一方的知识,也可以深入细致地品评一篇作品。专题讲座的目的就是熏陶和启发。
三、作品欣赏,重构语文世界
欣赏的作品可以是文学作品、戏剧、电影、建筑、器物等。语言是思考的工具,文学是思想的艺术。学好语文,就要懂得欣赏作品、欣赏作者的含蕴无穷的语言、欣赏作品中气象万千的艺术形象。欣赏课,为我们的学生打开一条语文学习的通道。
四、搞社团活动,树理想人格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帮助解决素质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问题,这是学校班级教育无法取代的。社团活动并是去参加夏令营,而是自己跑到前台组织构建一个夏令营,从“我参加”转变为“我组织”。社团活动,可以是歌舞表演、戏剧演出、辩论赛等。活动中,社团的管理、运行,活动的内容、形式、成效,每个层面、每个细节都需要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体意识来策划与组织。社团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社团应怎样活动,如何体现活动意义,社团如何建设,如何发展。搞好社团建设,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理想得以实现,活动中树立自己的理想人格。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我们感到仅开设这些课程(指必修、选修课)仍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还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几年来,北京四中选送了上百名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或中科院的实验室,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学习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社团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搞好学生社团,对我国的语文教育、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