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绪
7月20日上午八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安徽省原省长王郁昭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王郁昭,一位省部级官员的逝世,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送别,这“二般”的特殊待遇正是对改革先行者的一种褒扬。
当年的“大包干”,“下”而言之,对于当事的小岗村民们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上”而言之,离不开以万里为省委书记的安徽省委的支持,“中”而言之,当时作为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可谓是“中流砥柱”;后来在担任安徽省省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岗位上,王郁昭一直在为农村深化改革鼓与呼,呼吁“取消农业税”,这位老乡,不愧为“改革猛将”。
两位山东老乡在安徽闹起 “土地改革”
王郁昭,192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镇方池泊村。1941年冬,他在威海的一教会学校读初一。学校被日军占领后,他回乡担任小学教师并参加革命。1948年初,王郁昭被编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参加过解放开封、豫东、淮海等战役。渡江战役前,他参加接管安徽大学。
“文革”期间,王郁昭全家被下放到淮北,对农村了解更深入。“文革”后,王郁昭相继担任滁县地区革委会主任、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在小岗生产队首创了“大包干”,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被称为“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
在进一步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王郁昭较早地提出了户办、联户办、村办、乡(镇)办的四轮驱动方针,强调抓“三专”(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经济小区)、“两厂”(家庭工厂、联户工厂),把发展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民群众的家庭经营之中,把千家万户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动力源泉。
因此,他被称为“农村改革的先行官”。 20年后,为了推进以税费改革为契机的农村第三次革命,王郁昭曾率领8位老部长对税费改革试点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1996年写了《关于切实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改革到新世纪的农村税费改革,王郁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人物。
1978年,滁县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王郁昭此时被任命为滁县地委书记。
当时滁县有的地方旱得连麻雀都不见踪影,活着的人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旱。有一名老农无水喂猪,想把自家小猪卖掉却无人问津,老农将小猪放掉,自言自语地说:“你逃命去吧!”
9月,滁县地委召开全区四级干部会,王郁昭代表地委作了《关于当前形式,搞好秋种,开展生产自救等问题的报告》。会上,许多公社书记强烈要求地委解放思想,放手让下面干。干上去了不求表扬,干不上去自动下台。分组讨论中,来安县和天长县三个公社介绍了他们试行的包产到组、以产计工、小宗作物田间管理责任到人、超产奖励的责任制以及对基层干部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引起了与会干部的极大兴趣。王郁昭非常振奋,大旱之年,这三个公社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增产。这次会后,万里约王郁昭谈一谈。
万里是1977年6月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有“救火队长”之称。此时的安徽,287238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1978年2月,也就是万里到安徽之后大约半年,王郁昭被任命滁县地委书记。同年,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18名村民冒着“杀头”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
两位山东老乡,在这个夜晚首次见面,然后在安徽一起搞了一场蔓延全国的“土地改革”。这天晚上,万里听他详细介绍农民们私下包产到户的情况。万里对王郁昭说:“既然群众都愿意,就应当允许他们去实践。”
“这是我第一次与万里面对面地谈话,从晚上7点谈到了10点多钟,重点将‘秘密武器,即三个典型案例向万里作了详细汇报。万里非常感兴趣。”王郁昭说,按照万里要求,他立刻组织人员到这些社队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采取包产到组、以产计工、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办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78年全公社许多生产队因大旱粮食减产,这个生产队却增产30%。天长县新街公社在抗旱中实行棉花管理责任到人、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单产提高89.6%。调查完成后,王郁昭正式上报安徽省委。
万里看到滁县的报告后,通知滁县可以在全地区各县试点。同年10月,万里再次对滁县改革表示支持:“省委没有决定的,只要符合客观情况就去办……滁县地区关于联产责任制的三个材料,可以大胆试行。”
10月20日,滁县地委发了“滁地发(1978)96号文件”,要求各县先选好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文件下达后,各县纷纷要求扩大试点范围,许多社队干部群众上门争当试点。随后,一些不是试点的生产队也自发地干起来了。到1979年3月底,全地区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组、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68.3%。
“要求给大包干到户报个户口”
1979年3月15日,一名叫张浩的读者,给媒体写信,攻击滁州正在进行的改革。滁州许多干部群众思想发生波动。3月16日,万里直接来到滁县地区。万里告诉王郁昭:“读者来信,讲的是他个人的看法,我们不要受他的影响,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此次视察中,万里路过天长县汊涧公社上庄生产队时,突然要求停车,进入该生产队唯一开门的一个家庭。这户人家在自家院子内种了密密麻麻的大蒜。这片蒜地可以收获三次,先卖青蒜,再卖蒜薹,最后卖蒜头,能带来一大笔收入。王郁昭介绍,万里当众表态:“农民多聪明呀,他们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愁农业搞不上去吗?”
3月19日,万里发表公开讲话:“能叫农民、集体、国家都能增加收入就是好办法……农民为什么要求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因为能增产,能增收……”万里的讲话,很快传遍全省。
凤阳县城南公社岳林大队岳北生产队将土地承包到组,生产的粮食除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归各组。王郁昭得知后非常支持,将这种方式命名为“大包干”。滁县地委办写了《岳北生产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具体做法》,这是“大包干”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