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玲平
【摘 要】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学习内容,通过聆听、汇报学习成果来掌握、理解未参与研究的知识点,然后再通过大脑运作将零星知识进行整体感知。文章尝试从美术课堂中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创造自主学习条件,以便学生自行感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自由获取新知,表现个性自我。
【关键词】美术教学;自主学习;探索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089-02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他们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开发视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在现今的美术教学中,不乏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以讲授代替学生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变得僵化、呆板、滞后,毫无创新可言。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改变消极状态,化被动为主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动手尝试,自由选择方法
《百变团花》一课要求学生用折、剪等方法设计制作团花剪纸。制作团花,折叠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若折叠不好那必定剪不出精美的图案。然而团花的折法多种多样,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多种方法教给学生呢?如果直接一一讲解而省去学生的思考,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既花费了大量时间,学生也未必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讲,学习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了。于是,笔者把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步骤图,上面有3种不同难度的折法:三折法、四折法、五折法。每一种方法都需要经过多次折叠,折叠的次数不同还需要进行适度地调整,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笔者以小游戏的方式限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动手又动脑,个个热情参与,激情澎湃,连平时画画敷衍了事的学生也变得特别积极认真,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有小组完成了任务。笔者让该组推选出代表上台当一回小老师,把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小组代表的成功展示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学识图折纸,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得到了锻炼。小组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了互相帮助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最后的布置作业环节,笔者也让学生自选不同难度的折纸方法来制作团花,从而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激发潜力。
可见,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自由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收获学习的自信与成功。
二、多维互动,自由获取新知
欣赏课相比于手工和绘画课总是枯燥无味的,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效果往往不理想。那么,如何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起来呢?刘老师的优秀展示课视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欣赏《枣园来了秧歌队》这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年画时,刘老师神秘地拿出一幅卷着的画,让学生猜猜画里究竟有什么,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却只透露说这是一幅许多人在庆祝节日的画。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疑问:是什么节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庆祝的方式是什么?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这幅画分成了6部分,每个小组拿取局部画面进行自主观察,之后小组代表对画面逐一进行分析汇报并提出问题。他们个个专心致志,讨论得热火朝天,在生生互动中进行猜测,相互间获得启发和肯定,原本枯燥无味地赏析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学习气氛和谐、热烈。为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教师还安排了拼图小游戏,要求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把刚才的画面碎片拼成完整的画,此时学生的精神已然再次集中了起来,但教师还设置了悬念:拼图的其中一块用纸包起来了,提示学生先不要揭开这个秘密,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纷纷投入到探究中。最后教师展示拼图让学生共同猜测画面中缺失的部分是什么内容。通过四周百姓以及八路军的动作和聚集的目光,学生很容易就猜到正中间的人物是毛主席,他是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样的自主探究式欣赏法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游戏互动进行自主学习,在组间交流中实现生生互动,在猜想问答中实现师生互动,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多维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获取新知,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启发引导,自由表现自我
《下雨了》这一课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有大小、前后、遮挡关系的雨景图,难点是表现雨中人物的动态和前后关系。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很高,尤其是人物的动态和比例,首次接触,不会画也在情理之中。于是,笔者重点解析了人物的四肢动态特征,并故意出示一幅很奇怪的图给学生看:手臂画得很长,腿画得很短,眼睛一个大一个小,伞柄画在头上……学生议论纷纷,说太丑了。笔者微微一笑:“这个小人是用勾线笔画的擦不掉,谁能在此基础上把人物修改得美观一些?”大家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学生自告奋勇,只见这位同学把人物的腿加长了一些,再按照原本鞋子的外形在裤子上添加半圆形的花纹,这样,原本画错位置的鞋子瞬间变成了裤子的一个装饰,既修正了人物的肢体比例又不失装饰美。在全班钦佩的目光中,笔者及时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那接下来该怎么改呢?学生都困惑了,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创作问题的最佳时期。“同学们,其实眼睛一个大一个小并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反而画出了人物在雨中惊喜的神态,使画面变得更加有趣了,当然,你也可以给他添加一副眼镜来纠正眼睛的大小。而头顶的雨伞呢,何不把它变成一顶雨伞帽?人们只要戴着它就能出门了,既方便又特别,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雨伞帽真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家的雨中好伙伴呢。”学生既惊讶又高兴,仿佛明白了许多,在创作雨景图时,比以前更投入了,爱表现的孩子再也不觉得自己画错了;没自信的孩子也敢大胆地去画了。
要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在美术课上进行自主创作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大胆突破常理表现自我,进行创新。达成美术学习目标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使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通过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以选择学习方法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拓宽思路,主动表现个性自我,勇于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美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魏思东.构建开放式的小学美术和谐新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3] 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0,(3).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