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绘画的画理探微

2016-08-10 05:23马振声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款识钤印骨气

□ 马振声



传统中国绘画的画理探微

□ 马振声

传统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画的研究,必须从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入手,真正把握和理解中国画的画理、画法,在“守常”和“求变”的过程中传承、发展传统中国画。

记得从附中升入本科,我初次接触中国画时,老师说:“你画的形虽然很准,但是用的线不是中国画的线。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自此,我开始意识到“形似”不是传统中国画的最终目的,在“形似”之外还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构成“形似”的基本形式元素,什么样的线才是有生命的线?我困惑不解,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教学大纲中关于“中国画特点是‘以线造型’”的疑惑。毕竟西方绘画史上,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法国安格尔、德国丢勒、奥地利克利姆特等,都是以线造型的高手,那么“以线造型”怎么能说是中国画的特点呢?

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概括了传统中国画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形式特点和审美观念,用最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传统中国绘画画理的基本内容。

以状物为宗旨的绘画艺术,不论中西,“必在于形似”,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形似”,中西绘画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西方绘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通过比例、透视、解剖、结构,使所表现物象达致精准和酷似;通过光线和色彩使形似达到质感、量感、空间感高度统一的视觉逼真的效果,这是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思维逻辑使然。传统中国绘画却在“必在于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形似须全其骨气”,没有从“器”和“用”的层面做横向拓展,而是从“形似”直接指向了形而上的“骨气”,把问题提高到“道器相通”“体用一致”的至高境界。

“骨气”显然是源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何为“骨”?“骨”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一以贯之。这个支撑万物,又无限生发的内涵之力,就是“骨”。何为“气”?“气”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充满变数的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个生成并充实了无穷尽的多样性的空间形态,就是“气”。“骨”主时间的一致性,“气”主空间的变化和多样性。“骨”与“气”合为一体,就是生命存在的形态,所以“骨气”是生命的象征和表现。所谓“全其骨气”就是要把生命的精气神,注入“形似”之中,把无形的“大象”融入“形似”具象之内,故要“以大观小”“致广大而尽精微”等。

马振声 欢腾的塔什库尔干 145×732cm 纸本设色 2002年款识:欢腾的塔什库尔干。勤劳勇敢的塔吉克人民每逢节日盛会经常举行叼羊活动,奔腾呼啸,气象壮观,令人欢欣鼓舞。壬午年秋月,马振声作于北京。

马振声,1939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曾任重庆国画院(今重庆画院)副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出版有《马振声画集》《马振声、朱理存中国画选集》等。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根本在“立意”,落实在“用笔”。一个是心与物的交融,一个是意与笔的结合。《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石涛说:“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此间既有“随物宛转”,又有“与心徘徊”。唐人符载有云:“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汉,与神为徒。”这正是物要“烂熟于心”,笔要“得心应手”,在物我两忘、弃知去己的状况下,心物之间融会交流,然后“心随笔运”,因势而成形。

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告诉我们仅仅停留在以“似”或“不似”论画太浅薄,而是应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荆浩所说的“气质俱盛”的“真”,体现生命之真如。这时的“形似”已经不是自然状态的“形似”,不是写实概念的准确与否的“形似”,而是“应物象形”,“度物象而取其真”,经过生命的洗礼、改造过的“应物”之“形似”。这个“不似”是比写实的“形似”更高级的“似”,用黄宾虹的话说就是“绝似又绝不似”。齐白石云:“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于传统中国绘画而言,不可“不似”,亦“不可空陈形似”,所追求的是这种“气质俱盛”“贵似得真”的“不似之似”。

传统中国画从来都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执两用中”,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态度,在对宇宙自然、生命灵性的感悟和体验中“寻真探妙”,沿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路径,踏进“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这无限深远的玄妙之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自然的生命力。“似与不似之间”的“妙”,不是仅凭人的机巧和能力得来的,不是在写实的“形似”基础上的夸张、变形,更不是为了张扬个性而标新立异所能同日而语的。李苦禅先生说过“画写意画要进入一种超然的状态”,凭借的是学识修养的深厚积累、艺术功力的扎实和那种“致虚极,守静笃”、“专神守一”的自我把控的能力。

总之,传统中国绘画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核心造型理念,以笔墨为体验生命和表现生命的基本方式,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写心为最终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为文化形态,中国画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国画家绝不可妄自菲薄,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自己的路。■

责任编辑:陈春晓

马振声 蒲松龄先生像 100×100cm 纸本设色 1991年款识:蒲松龄先生造像。辛未秋,振声作于蓉城。钤印:马振声(白)

马振声 天色苍茫 100×100cm 纸本设色 1991年款识:天色苍茫。辛未秋,振声于成都。钤印:马振声(白)

马振声 南疆十月 138×69cm 纸本设色 2006年款识:南疆十月。石榴又名丹若,维吾尔语称阿娜尔。许多姑娘取名阿娜尔汗、阿娜尔古丽,即石榴花也。丙戌年秋,马振声作。钤印:马振声(白) 千秋(朱) 强其骨(朱)

马振声 月印平沙夏有霜 138×69cm 纸本设色 2007年款识:月印平沙夏有霜。丁亥冬,马振声作。钤印:马振声(白) 千秋(朱)

猜你喜欢
款识钤印骨气
本期拉页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朽木颂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拓展延伸
惟有骨气映青松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