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复古为新”的艺术思想及成就

2016-08-10 05:23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复古笔墨中国画

□ 宋 珮



陆俨少“复古为新”的艺术思想及成就

□ 宋珮

陆俨少(1909-1993),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师从冯超然学画,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后任浙江画院院长。出版有《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是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又一个创作高峰,这一时期所涌现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和具有创造性的绘画作品不胜其数。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大历史背景密不可分。20世纪50年代全国性的“国画”大讨论,对一如既往地学习传统绘画提出了质疑,“传统派”与“革新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国画”的发展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公派去西方留学的学者陆续回国,带来了全新的绘画理念,中外绘画思想开始发生碰撞,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国家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掀起了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呈现出新的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种种糅合和激荡也预示着我国的绘画艺术将要步入一个新的境界。就在这样一股强大的创新浪潮中,陆俨少用一生殉道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他“复古为新”的艺术主张。

陆俨少(1909-1993),学名陆同祖,又名砥,字俨少,后改字宛若,江苏省嘉定县南翔镇(现为上海嘉定区)人。自幼好画,拜王同愈先生为师学习古文,后拜海派名家冯超然门下,正式开始学画。他平生甘于淡泊,不慕名利,多次遭遇不公之待遇,一生坎坷。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携眷流亡的时候,还是在政治上受到委屈、“四害”横行的动荡时代里,他都未曾放弃过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他从“四王”入手,力追宋、元诸家,同时以自然为师,游遍名山大川,于抗战时期入蜀8年,后又赴新安、井冈山、雁荡山……心物同化,为其笔墨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时代精神,终于创造出为世人所称道的“陆家山水”。他深厚的传统文人的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艺术成就斐然,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

当时的画坛对传统绘画艺术走向有着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可以用三个大师的名言予以阐释:第一种是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第二种是李可染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第三种则是陆俨少的“对于传统,打进去了就不要怕打不出来,打不出来,就证明还没有打进去”。这三种截然不同的言论恰好反映了当时画坛中三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完全改变以前对传统笔墨的认识,从借鉴西方的绘画思想入手,通过直接改变创作方式进行重新的创作。在这条路上探索的人早有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师,当下的许多艺术家也在积极探索,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实验水墨、现代水墨等等新的艺术形式。第二条则是最为普遍的,总结为继承创新之路。以李可染先生为例,他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对真山真水进行写生,结合西方绘画中如光和影的效果进行笔墨的创新,从而树立起个人的艺术风貌。选择这条道路的艺术家非常多,也是众多舆论与媒体所最为支持与大力宣扬的。纵观选择这条道路中的成功艺术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画面上看第一眼感觉是“新”的,是具有明显个人特性的新笔墨。仔细再一看,也能发现传统笔墨的影子。第三条是当下画坛选择人数最少的,即陆俨少所选择的“复古为新”的道路。很多人将它与“继承创新”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继承创新”追求的是“创新”,要使画面具有“新”的面貌,在这类艺术家的眼中,“创新”是他们所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而“复古为新”所追求的是“复古”,画面要有“古意”,笔笔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家面貌。“复古为新”的思想从赵孟頫开始就已存在,董其昌、四王等都是“复古为新”思想的提倡者与实践者。相比之下,这三条道路中“复古为新”的要求最高,选择的人也很少。因为它要求画家在对传统绘画有非常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的同时,还能从中“化”出自家之风格面貌。此外,对于“古意”与“新意”的拿捏也十分难,“古意”过多了就容易被淹没在传统的海洋之中,变成了摹古,从而没有了自我;“新意”过多了就不是复古,也就丧失了传统绘画中的韵味。

“复古为新”的思想是陆俨少贯穿始终并为之“殉道”的艺术主张,这从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题材数量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到。他90%以上的山水画作品都是以传统为题材,画面“古意”浓厚,虽然他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也创作过如新中国题材的绘画作品,但从数量上看是微乎其微的。曾在拍卖场上创下历史纪录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就是陆俨少“复古为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不仅表达了陆俨少“复古”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了他为此而“殉道”的精神。

陆俨少 梅花 57×38cm 纸本设色 1978年款识:诗句到梅花,春风十万家。辛稼轩词意。玉麟侄儿属写。一九七八年十月,陆俨少于钟山之麓。钤印:陆俨少(白) 宛若(朱)

“复古为新”的思想并不是陆俨少一个人所秉持的,但他却是这个时代中最成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如何来衡量他的艺术实践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既然是“复古”,就一定可以用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六法”来加以评定。第二,要“新”就应能被当下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只有这两方面都得到认可才能真正称得上“复古为新”的成功实践者,事实证明,陆俨少正是这两者皆备之人。台湾的《雄狮美术》在介绍陆俨少时有一段评论很贴切:“走传统路线的人喜欢他的画是由于他深入钻研前人的创作技巧与心得,又融会贯通地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他是位能入能出的画家,他的笔墨功夫,实际是将宋元之法集中于一身,他学宋人以取其法度,而归宿于元人以尽其变。新派对陆俨少的画也大感兴趣,原因是被他画幅中所具有的抽象意味吸引着。说实在的,有些作品如果不加上房子与点景人物,根本就看不出究竟是何物,抽象得很。从大处去看陆俨少的画,首先看到许多的白面块与白条子,又看到许多黑面块。这些黑白对比互相交织成一幅幅奇特的景象,使整幅画充满了动荡之势。在其艺术创作中,的确创立了前人没有过的新技法,而且又能呈现出新的时代精神。”①陆俨少“复古为新”的创作道路既得到了传统派的认可,亦同样得到了现代派的赞赏,可以说十分难得,也正是他技艺高明之处。

陆俨少“复古为新”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从技法上“复古”的造诣众人皆知,那他又是如何“复古为新”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究竟:

1.陆俨少的笔墨“处处无源,笔笔有根”

陆俨少的笔墨主要来源于传统,这也是他表现“古意”最重要的手法。他的“新”也正由此入手,画中的每种技法都是经过了陆俨少“化”过之后形成的自家之言,饱含了他对传统的深刻认识。最典型的就是他对线条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传统笔墨中的“具象”线条,同时又有从传统中“化”来的自家的“抽象”线条。此时,线条就成为了他“复古为新”的桥梁,巧妙地将两者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正如金嘉伦所总结的:“陆先生在笔墨上的贡献是把笔墨之功能提升到可以抽离物象,纯粹来欣赏线条与墨色本身多彩多姿的变化。这与西方现代绘画,不论抽象或具象,把色彩与造型本身的艺术美感提升到首要位置来欣赏如出一辙。”②线条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对于中国画的意义等同于色彩对于西方绘画的意义。陆俨少正是抓住了这个最本质的表现手法,从而将“复古”与“为新”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充满“古意”的画面中也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线条的运用上,陆俨少对云和水的表现尤为精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语言之一。

陆俨少 峡江险水 纸本设色 20世纪70年代款识:峡江险水。为文治友兄画。俨少。钤印:俨少(朱)

陆俨少的作品中对云的表现极其丰富而有创造性。有水墨烘染而成,有线条勾画而成,其中又有大勾云、小勾云之分,有墨块的组合,还有“留白法”等等。对于“云”的刻画,自古有之,多用勾线的方式,但其形状多作灵芝状,少有变化,少有生气。陆俨少对“云”的表现则是对照自然云的形成,参酌古法,加以变化而来,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总结而来。在作品中,他往往不是仅用一种方法来表现云雾,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将其与画面中的山、石、树相互依托,互相取势。因此,我们所见作品中的“云”总是那般新颖而极富动感,千变万化,令人耳目一新。

与画云技法的由来相同,画水的技法也受启发于他1946年毕生难忘的一次三峡之行。他自言:“尤其江流湍急,洄泭激流,滩各异制,曲折开合,水流其间,变化莫测。我坐木筏之上,可以细审其势,得谙水性,而传统山水,各家各派,无不尽备,诚非轮船急驶所能仿佛一二。在三峡之中,走了一个多月,比读十年书得益更多。”③他对各种不同状态的水的刻画都十分精妙传神:既有溪涧流水、湖面微波、小桥流水等平静之水,又有山中瀑布、轩然大波、惊波四溅、云水相激的汹涌之水。可以说他在对水的描绘上已达到出神入化、古今独步的境界,是陆家山水中最显著的特色。

2.陆俨少对绘画整体气势的把握。

自从“展览”这种形式从西方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画一直有待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中国画展示效果?为什么走进西方绘画的展览场所总会令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震撼力,而中国的展示舞台总觉得缺了点气势?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画种创作的本质区别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中国画强调笔墨,西洋画强调色彩与造型,这就决定了欣赏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方式不同:西洋画适合远观,讲究整体效果;中国画则适合近看,看画中的一笔一划、一人一木,即古人说的“把玩”。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观众到展厅里看中国画展览时总是不自觉靠近画面,而看西方绘画时就显得从容得多。传统中国画在当今讲求视觉冲击力的时代,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也促使许多创作者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期许通过巨大的尺寸和强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等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也慢慢偏离了传统绘画的轨道。

这个问题不知不觉地同样也影响到陆俨少的创作,他一方面仍保留了传统绘画中对笔墨的高度追求,满足了传统绘画“把玩”的欣赏方式,同时又通过构图取势的变幻巧妙同时也能在展览会上光彩夺目。他的画内容丰富,每一笔都经得起细细推敲,细微之处也都“收拾”得很巧妙。因此,在“把玩”的过程中总能让人爱不释手,章汝奭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的画确实具有非凡的魅力,有的使你为之心旷神怡,有的能勾起你无穷遐想,有的甚或使你顿觉骇然,总之细细玩味,真会使你为之物我两忘。”④陆俨少的画除了“细腻”的一面,同时也有“豪迈”的一面。他作画讲究笔笔生发,讲究取势构图,作品往往都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和壮观险峻的气势,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能在众多的书画作品中脱颖而出。从这个角度看,陆俨少的绘画在“复古”的同时也为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作为一名艺术大师,陆俨少不仅仅是在绘画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画学理论上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其中“四三三”理论是最为突出的: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陆俨少提出这个比例,其用意是要提醒大家学画不仅仅是作画,还有画外的功夫。陆俨少的山水画、书法和自写的诗文和题记被称为“三绝”,有人评价他的山水画是“以法书为骨,以诗文铸魂”⑤,更是有人称他为20世纪最后一个文人画家,正所谓“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四三三”理论得自他的实践,他的实践也证明这个理论的行之有效。

陆俨少的作品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笔墨,内涵深厚而又富有气势,既满足了传统派们的“复古”情怀,也迎合了现代派们敢于创新、朝气蓬勃的精神。虽然“复古为新”的思想早就存在,但在陆俨少所处的时代中,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复古”似乎不合时宜的。陆俨少敢于举起“复古为新”的大旗,是带有反思意味的。他用实践为后人在寻求中国画新发展的道路中指明了一条极可开拓的途径,正如郎绍君所说的:“‘以复古为革新’,是中国画演进的一条大道。”⑥陆俨少正是走这条大道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者,这条道路不仅奠定了他在画史中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巨大的。

(作者为太仓市宋文治艺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郑寒白

注释:

①陆俨少著《陆俨少自叙》,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138页。

②《陆俨少书画藏品集》之二,香港朵云轩有限公司,1991年。

③陆俨少著《陆俨少自叙》,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57页。

④章汝奭《序》,《陆俨少书画精品集》,今日中国出版社、香港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8月。

⑤韩天衡《法书为骨,诗文铸魂》,见《朵云》1981年11月,第107页。

⑥郎绍君《序》,《天孙云锦》Kaikodo&K.Y.Fine Art,2004年,第17页。

猜你喜欢
复古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秋日的复古之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复古“轻”暗黑
ManueIDeGotor 多层复古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