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生 衣 蕾 张粉利 李西林 蒋宏伟
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710068)
平衡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39例*
杨俊生衣蕾张粉利李西林 蒋宏伟
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710068)
摘要目的:探讨平衡针刺疗法对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面肌痉挛病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1例患者给予传统针灸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39例患者采用平衡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具体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5.3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平衡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效果显著。
主题词面部单侧痉挛/中医药疗法针刺疗法穴,翳风穴,下关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面肌痉挛发病原因不明,因此亦称为原发性面肌抽搐。该病虽然进展缓慢,但面部肌肉不自主反复抽动极易引起患者心理和社交活动障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平衡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缓解症状,与传统针灸治疗方法对照,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2009~2014年的确诊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男12例,女27例;年龄22~82岁,平均52.54±15.75岁;病程5d~8年,平均2.6年。对照组患者41例,男13例,女28例;年龄24~81岁,平均53.29±15.89岁;病程8d~8年,平均为2.8年。两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之间均无统计性差异(P>0.05)。
诊断标准采用《三叉神经痛与面神经疾病学》及卫生部8年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早期时多为眼轮匝肌轻微抽动,之后逐渐扩展至同侧的其他面肌;抽搐程度不等,严重的可致睁眼困难,甚至出现面相变形;抽搐时不能用意识控制,并可连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以至于整天不断发作,入眠后则可歇止;症状可常因疲劳、情绪激动、进食燥热食品等因素诱发或加剧;抽搐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域;神经系统检查除了面肌阵发性抽动外,无其他的阳性体征。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了解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依从性良好者。
排除标准 由脑桥小脑角肿瘤或炎症、脑干脑炎、运动神经元疾病及外伤等导致的继发性面肌抽搐;由舞蹈病或脑瘫所致的手足徐动症伴面肌抽搐;不合并严重的心、脑、肾、血液等疾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平衡针刺疗法,即在健侧取阳白、攒竹、鱼腰、下关、颊车、地仓穴,患侧取翳风、下关、地仓、阳白穴,用G6805型电针仪给健侧两两穴通电,采用连续波,频率4至6档,以患者能感受为度,通电20~30min,1d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观察1~3个疗程。对照组按照现行高等院校教材的传统针灸治疗方法治疗,1d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观察1~3个疗程。
疗效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面肌痉挛症状消失,并且1月后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在情绪激动、劳倦时偶见轻度发作,无需治疗即可停止;有效:症状减轻或者发作次数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 29 例,有效 10 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 100%;对照组显效 24例,有效 11 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3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下表。
表1 治疗后疗效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女,68岁,以“左侧面颊部不自主跳动5月余”主诉就诊。5月前由于情绪紧张、焦虑、休息不好,遂出现左侧面颊部不自主跳动,曾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按左侧面肌痉挛给予诊治,服用维生素B1、甲钴胺、卡马西平及抗焦虑氟西汀等药物,以及针刺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就诊于我院,患者目前精神差,情绪焦虑,左侧面颊部阵发性不自主抽搐,食纳差,二便无异常,睡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按左侧面肌痉挛给予平衡针刺治疗,取穴:患侧攒竹、丝竹空、承泣、下关、翳风,健侧丝竹空、承泣、下关、颊车。用G6805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HZ,强度以患者健侧面颊出现明显跳动并能耐受为标准,每次治疗30min,10次为1疗程。治疗1次后患者自述患侧面肌痉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1疗程后症状消失。3月、半年随访症状未见复发。
讨论面肌痉挛发病原因不明,有学者认为面神经于出脑干区受到血管轻微且持续的压迫致髓鞘变薄,从而发生神经轴突间动作电流短路[1]。也有学者认为面肌抽搐异常神经冲动可能为面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的结果,但目前尚难查明其确切的病因,其中的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椎-基底动脉的动脉硬化性扩张所致,或动脉瘤压迫,甚至是正常血管变异交叉压迫所导致,还有可能是面神经炎后脱髓鞘变性以及脑桥小脑角肿瘤、炎症所致。面肌痉挛的治疗,对于病因明确者应治疗其原发疾病,对于多数确切病因不明的患者,只能对症治疗, 主要有:药物治疗(可选用各种镇静、抗癫痫、肉毒素[2]等药物)、穴位埋线疗法[3]、神经阻滞术、手术疗法、以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4-5]及针灸治疗等方法,其中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方法很多,既包含了传统的耳针、梅花针、体针[6]、火针[7]、火罐疗法,又包含了现代的穴位注射、电针以及各种疗法的综合治疗[8-10]。
面肌痉挛归属于中医学的“痉证”、“筋惕肉瞤”、“胞轮振跳”、 “筋急”等范畴,《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人据此认为面属诸阳,肝木旺盛,风盛则上扰而致木自摇动;也有人认为该病多由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或者血虚生风,上扰清空从而扰乱面部经脉气血,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还有医家提出该病系气血运行不利而致面部筋肉拘急挛缩,病变处兴奋性较高所致。我们在课题“平衡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前期的动物模型实验,通过兴奋健侧面肌后,观察双侧面肌电生理指标、测定半侧面肌痉挛模型中神经递质Ach与TH及CGRP在面神经核团中的阳性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神经调控的调节干预协调情况,提示该法可以有效地治疗面肌痉挛,从而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我们所提出的平衡针刺治疗方法抓住本病单侧发病的特点,按照中医《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理论,采取交叉取穴的方法。其次根据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研究,面肌痉挛发病的特点,仅局限于一侧的面肌抽搐,极少出现双侧同时对称性抽搐,因此我们通过针刺刺激对侧的面肌以使健侧面肌兴奋性增高,以达到缓解、拮抗患侧痉挛的目的,提出健侧电刺激,通过提高健侧面肌兴奋性而达到缓解拮抗患侧痉挛的目的。其结果有三:①如果健侧刺激后也出现痉挛,将违反面肌痉挛单侧发病的特点;②如果健侧刺激后没有出现痉挛,那将不符合生理现象;③如果健侧刺激后,对侧痉挛得到缓解,那将是我们期待的结果,这将为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次,平衡针刺的提出,也能较圆满诠释面肌痉挛极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以及睡眠中痉挛减弱或消失的原因。
经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可以短时间较大程度缓解、减轻面肌痉挛的发作次数和程度,临床操作简单,无副作用,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世亭 , 王旭辉. 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10(6):481-484.
[2] 李丽琼,李宣,屈泽,等. 非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素注射配合火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32):18-20.
[3] 丁敏,冯骅,靳长旭,等. 不同针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5,35(10):997-1000.
[4] 刘国平, 曾群, 杨治权,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技术差别 [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6):522-525.
[5] 白利民,闫威,申强,等. 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治疗120例分析[J]. 吉林医学, 2014,35(10):2182-2183.
[6] 眭兰,岳宝安,屈箫箫.针刺疏肝安神穴位治疗面肌痉挛30例[J].陕西中医,2011,32(11):1539.
[7] 王花蕾,易荣,李群,等. 火针配合耳压治疗面肌痉挛例临床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34(12):59-60.
[8] 高静.穴位注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50例[J].陕西中医,2013,34(1):70-71.
[9] 徐红军,孔万青,何淼泉,等. 针刺加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面肌痉挛31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1):828.
[10] 李兰琼. 综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27 例[J]. 医学美学美容,2013,9:265-266.
(收稿2016-04-02;修回2016-04-24)
【中图分类号】R74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60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C06)
·针灸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