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河 陈继龙
西安高新医院消化科(西安 710075)
疏肝解郁方配合西药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观察
刘河陈继龙
西安高新医院消化科(西安 71007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辨治上消化道溃疡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肝解郁方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酸、烧心、腹胀嗳气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66%,治疗组10.41%;对照组6个月复发率16.67%、1年复发率29.17%、2年复发率52.08%,治疗组6个月复发率8.33%、1年复发率18.75%、2年复发率35.4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郁解方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能提高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主题词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疏肝解郁方
上消化道溃疡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上的溃疡,多见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其病因较多,在临床上往往是通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处理,虽然这些方法有较好疗效,但复发率较高,报道[1]称上消化道溃疡复发率在50%~70%。而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虽然能根治幽门螺杆菌,但其不良反应较常见,限制其广泛运用。近些年,随着中医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其在临床上疗效逐渐得到认可。我院就通过采用中医药结合西医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1月96例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7~68岁,平均43.1±3.8岁;发病部位: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复合性溃疡1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23例,幽门螺杆菌阴性25例。治疗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9~70岁,平均43.3±3.9岁;发病部位: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复合性溃疡1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25例,幽门螺杆菌阴性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经病史、临床表现与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溃疡。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即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症见为胃脘部胀痛或刺痛,攻窜两胁,进食后短暂缓解或不缓解,夜间疼痛发作,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神疲乏力等,舌淡红兼瘀血斑点,苔薄白或薄黄腻,脉弦虚而涩。
排除标准排除并发出血性休克或穿孔、幽门梗阻,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第1~2周予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20mg加入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500mg,1d2次口服;第3~6周予埃索美拉唑40mg,1d1次口服。幽门螺杆菌阴性者则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1d1次,共4~6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白芍、黄芪各30g,当归、柴胡各20g,橘叶、浙贝母各15g,白术、乌药、三七、半夏、瓦楞子、黄连、蒲公英各10g,白及、甘草各5g。以上均煎水取汁200ml,分2次服完。另外胃镜下黏膜有瘀斑者加用延胡索、茜草各10g;黏膜充血水肿者加用半枝莲10g;胃蠕动减慢者加用枳实、厚朴各10g;胃下垂者加用升麻10g;胆汁反流者加用砂仁、香附各10g;纳差加用鸡内金、山楂各10g;胃阴虚加用麦冬、玉竹各10g;吐酸水加用海蛤壳10g。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等,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劳等。另外辨证治疗,如症见胃脘冷痛,恶寒喜暖色,用良附丸加减;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不欲食,乏力消瘦则方用益胃汤加减。
疗效标准治疗6周后参照相关文献[3]评定疗效:治愈为溃疡灶消失,临床症状均消失;好转为溃疡灶缩小50%以上,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无效为溃疡灶缩小在50%以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不良反应: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纳差、腹胀、便秘等。观察两组在反酸、烧心、腹胀嗳气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溃疡复发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假设检验标准为α=0.05。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和89.58%,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反酸、烧心、腹胀嗳气等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6%,治疗组为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复发率比较对照组6个月、1年、2年复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复发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讨论从现代医学上看,上消化道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刺激,药物毒副作用,手术应激等因素致使胃黏膜缺血后出现的屏障损害[4]。目前在西医上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制酸、护胃等对症处理为主,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影响疗效。
中医将此病归属于“胃脘痛”范畴,认为其是由于气郁伤肝,而肝为风木之脏,性刚烈,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木失疏泄则横逆犯脾胃,脾胃受纳失常,健运失司,生痰生瘀,壅滞不通,故出现胃痛不适。故在治疗上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化瘀等为治疗原则[5]。
柴胡是疏肝解郁之良药;当归、黄芪、白芍具有补气血柔肝之效果;白术补益脾气;乌药、瓦楞子等理气制酸止痛;贝母祛痰散结;半夏降逆止呕;白及、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生肌;黄连、蒲公英清热散结。从现代药理学上看,白芍具有镇痛效果,且降低平滑肌张力;黄连等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促进胃肠道蠕动,阻止十二指肠内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具有抑菌和抗毒作用[6];甘草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收缩血管,增强凝血酶功能;白及具有消炎、生肌效果,能促进溃疡组织生长;贝母能增加胃黏膜分泌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蒲公英水煎剂能作用于溃疡上皮细胞,延长其寿命,促进组织再生和溃疡修复;黄芪具有抗菌、提高免疫力、抗溃疡和抑制胃酸分泌等效果[7-8]。
参考文献
[1] 张长安,姚保民.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8例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2):255-256.
[2] 王碧峰.中医药疗法在急性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27-828.
[3] 祝涛,包继峰.单纯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1(30):78-78,80.
[4] 朱青学,张成.三合汤治疗上消化道溃疡256例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61-62.
[5] 张金绪,路云霞.自拟黄连乌贝散加减治疗上消化道溃疡62例[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4(5):30-31.
[6] 黄颖思,刘一星.中药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2,22(6):13-14.
[7] 曾纪斌,宋晓容.自拟中药治疗急性轻中度上消化道溃疡出血5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2(2):72-72.
[8] 程刚.黄芪建中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32例[J].陕西中医,2013,34(1):20-21.
(收稿2016-03-08;修回2016-04-12)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