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薛志欣 胡 薇
陕西省人民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68)
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
张勇薛志欣胡薇
陕西省人民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68)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观察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别通过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体征、症候比较P=0.03<0.05,有显著差异;胃镜检查结果比较P=0.047<0.05,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清楚幽门螺杆菌P=0.78>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安全有效。
主题词胃炎, 萎缩性/针灸疗法穴,足三里穴,中脘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壁异常等;病变轻者不需治疗,当有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时应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就是以增殖异常和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胃镜下以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病理检查,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异常细胞所取代,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临床以中上腹不适、胃脘胀满或胀痛、钝痛、恶心、嗳气、吞酸、嘈杂、食欲不振、消瘦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痛等病症范畴[1]。近4年来,笔者应用健胃除痞经穴组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06例为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经我院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2.32±1.75岁;病程7~31年,平均21.3年。对照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4.26±1.65岁;病程10~29年,平均2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胃镜病理诊断、中医证候积分、病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并符合下列条件者。
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均按照“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八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中医证候诊断制定本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八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纳入实验前4周内我院奥林巴斯V260型电子胃镜诊断确诊,疗程完成后2周内我院奥林巴斯V260型电子胃镜复查;按照医学临床试验伦理要求告知受试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或胃黏膜有多灶性、较大范围、严重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确诊恶变者;合并脑、心、肺、肝、胰、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畏针或不能坚持完成针刺疗程的患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国药准字号H10950086)20mg晨服,阿莫西林(国药准字号H10980075)500mg, 3次/d,甲硝唑(国药准字号H14020964)400mg,3次/d,连服2周;口服塞来昔布(国药准字号J20140072)100mg,2次/d,6周为1疗程,两疗程后评价疗效。
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针刺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太白、内关;随证配穴:上腹饱胀气滞为主加合谷、支沟、上、下巨虚,胃阴虚者加太溪、肾俞、三阴交,脾肾阳虚加关元、气海,气滞血瘀为主加膈俞、三阴交、太冲;每次治疗取主穴3个,在根据兼证加配穴,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d,治疗30次(6周)为1疗程,两疗程(12周)后评价疗效。
观察方法全部患者纳入治疗前均由患者本人签订知情同意书,由参加治疗和观察的医师当面告知患者相关情况;治疗前4周内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和HP检测,治疗两周后做HP检测,整个疗程完成后2周内在我院进行胃镜复查。治疗开始后要求患者严格戒除烟、酒、咖啡、浓茶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饥饱失宜、过度劳累等干扰因素,治疗期间如出现病情异常变化,及时做相关检查或请专科会诊。
疗效标准根据我们多年临床总结,参考同行及现代医学公认结论,制定如下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1%,电子胃镜复查显示:黏膜慢性炎症显著改善,无新发病灶,原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复检提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及异型增生消失,诊断符合慢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的表现;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1%<91%,电子胃镜复查显示: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复检提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及异型增生明显减轻,病变范围缩小2/3以上;有效: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40%<71%,电子胃镜复差显示:黏膜慢性炎症减轻,病理组织学复检提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和异型增生减轻,病变范围缩小1/3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及以上标准,证候积分减少不足40%,或恶化者。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3<0.05
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47<0.05
两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78>0.05,无显著差异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难治性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以胃脘痞满、胀痛、嘈杂、嗳气、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为主证,胃镜下及组织学以黏膜变薄,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等和腺体破坏、数量减少、肠上皮化生等为主要表现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进展至胃癌。本病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症范畴。HP感染是首要的也是最常见的病因,故治疗清除HP成为治愈本病的重要环节,宋京英等[2]通过针刺足三里、内关等治疗40例HP感染相关性胃炎发现,针刺治疗可减少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破坏HP生存环境,是清除HP的理想手段;吴大斌等[3]用温胃健脾法加穴位贴敷治疗HP相关性胃炎59例,结果治疗组HP清除率89.8%,对照组采用抗HP药物三联疗法治愈率为53.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我们采用自拟健胃除痞经穴组方治疗53例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CAG),对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后消失或显著改善,特别是胃脘胀满、吞酸、嘈杂、食欲不振几大主证1到2周基本消失,代之以餐前产生饥饿感,食欲显著改善,餐中、餐后无明显不适,2到4周后体重逐渐缓慢上升;治疗前后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本针刺治疗对CAG胃黏膜损害的修复作用优于药物治疗组,体现了针刺治疗CAG的独特优势;HP治愈率达84.9%,亦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与药物对照组治疗无显著性差异。有文献报道,针刺足三里可明显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炎性反应和临床症状[4-5],石学敏[6]单纯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CAG47例,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血海、太冲、期门,有效率达87%。秦蔚等[7]观察到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后,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ET水平明显下降,而具有明显舒张血管作用的CGRP和NO水平明显上升,提示针刺可通过调节人体ET、CGRP和NO水平,进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并改善黏膜损伤及促进黏膜修复。已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示,针刺治疗CAG有效。穴位选择以足三里、中脘、内关频率最高,有传统理论和治验的提示,还有近些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有益探索的基础,但相关机理研究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还有很多,如创新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探索研究还很少,单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对CAG的治疗尚缺少全面深入的动物实验和基于临床的机理研究,以及组方中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和途径有何特点、差异较优穴位组方为何等等,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2]宋京英,王文生.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4):213-214.
[3]吴大斌,韦娟姿.温胃健脾法加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59例[J].河南中医,2012,32(1):66-67.
[4]贾剑南,唐艳萍.针刺足三里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18-20.
[5]蒋文杰,吴璐一,陆嫄,等.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⑶:229-232.
[6]石学敏. 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4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33-34.
[7]秦蔚,顾炳全.针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后血浆ET、NO、CGRP和EGF水平的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7):2512-2513.
(收稿2016-05-08;修回2016-05-24)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