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2016-08-10 09:36徐昌维
河北医学 2016年7期

徐昌维



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徐昌维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目的:研究比较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周围粘连型或者后位急性阑尾炎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术式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浆膜下阑尾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手术前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以及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肠道反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8.18%,并发症总发生率是43.64%,少于对照组的70.91%及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浆膜下阑尾切除术对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给予推广。

【关键词】浆膜下阑尾切除术; 传统术式; 周围粘连; 后位急性阑尾炎

本文通过研究比较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旨在寻找最佳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周围粘连型或者后位进行阑尾炎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手术切除阑尾方式治疗。其中含男57例,女53例;年龄为19~63岁,平均年龄为35.43±11.29岁;病程少于24h者91例,病程为1~7d者19例;单纯型急性阑尾炎72例,化脓型阑尾炎21例,坏疽型阑尾炎17例;前位阑尾者27例,后位阑尾者83例;周围粘连者65例,且前位阑尾者均伴有周围粘连现象。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含男28例,女27例;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5. 86±11.56岁;病程少于24h者46例,病程为1~7d者9例;单纯型急性阑尾炎37例,化脓型阑尾炎10例,坏疽型阑尾炎8例;前位阑尾者13例,后位阑尾者42例;周围粘连者23例,且前位阑尾者均伴有周围粘连现象。对照组含男29例,女26例;年龄为19~61岁,平均年龄为35.10±11.29岁;病程少于24h者45例,病程为1~7d者10例;单纯型急性阑尾炎35例,化脓型阑尾炎11例,坏疽型阑尾炎9例;前位阑尾者14例,后位阑尾者41例;周围粘连者22例,且前位阑尾者均伴有周围粘连现象。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异位阑尾,严重心脑血管类疾病等,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发病类型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此项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允许实施。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术式治疗,具体步骤包括:首先以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患者实施麻醉操作,并在患者右下腹位置行麦氏切口。找出阑尾所在位置,并对其根部进行结扎。然后应用阑尾钳轻夹阑尾系膜,注意避免夹到阑尾,并选择3-0号丝线进行系膜结扎。接着仔细对阑尾四周粘连部分进行分离,使阑尾游离并将其切除。最后使用碘酊对断端进行处理,在离结扎线约1cm处实施荷包缝合,并将系膜绑于盲肠端用以覆盖加固。特别需注意的是,对于腹膜后位者,需实施腹膜切开术;对于阑尾根部发生穿孔者,需对其阑尾残端实施内翻包埋;对于严重阑尾水肿不适于荷包缝合者,需在其阑尾根部进行结扎并进行系膜覆盖;对于系膜过短不足以覆盖者,需在其阑尾根部进行结扎操作,并将其残端在腹腔内裸露。观察组患者实施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主要操作为:选择3-0号丝线在距离盲肠壁约0.5cm位置,进行阑尾结扎操作。在距离结扎线0.5cm位置顺沿阑尾轴将浆膜切开,分离浆膜后将阑尾钳断。通过碘酊处理之后将阑尾完全剔出,消毒处理之后对根部浆膜进行8字缝合,对断端实施包埋以及覆盖等处理,全程在腹腔内进行。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持续4~5d。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手术前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以及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d为所有患者抽取其外周静脉血4mL,CRP利用产自美国Beckman公司的高效蛋白分析仪根据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TNF-α利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相关试剂盒产自天津的九鼎公司。WBC利用日本Sysmes公司的XT18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及肠道反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肠道反应时间(min)观察组 55 21.45±5.34 7.16±2.50 110.35±15.33 157.47±41.22对照组 55 35.58±13.36 7.61±2.24 112.63±11.21 459.17±30.45 t -7.283 0.994 0.890 43.660 P -<0.001 0.322 0.375  <0.001

2.2 两组手术前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对比:组间比较,手术前、手术后两组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对比

2.3 两组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后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8.18%,并发症总发生率是43.64%,少于对照组的70.91%及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例n(%)

3 讨 论

传统术式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阑尾炎,并且无年龄限制,因此其长久以来均受到广泛应用,并被作为标准手术方式[1]。但是经研究发现,因传统术式手术操作流程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切断系膜、切断阑尾以及荷包缝合[2]。如患者阑尾存在周围粘连或者是后位者,手术中则需另外进行松解粘连或者切开腹膜以暴露阑尾等操作,加大手术难度。进而延长手术用时,加重患者肠道反应,甚至加大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近年来,多种新型术式不断被提出并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治疗当中,其中浆膜下阑尾切除术在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方面疗效显著,得到一致认可。

本文通过研究比较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的疗效,发现浆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用时更少,且能够减少患者肠道反应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符合国外Lancashire JF等[3]相关报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可能是因为浆膜下阑尾切除术无需将阑尾完全游离,且不用对阑尾系膜进行切断以及结扎操作,仅在露出阑尾根部条件下即可进行切除操作。将此种术式用于周围粘连以及后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可极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利于减轻患者胃肠反应程度。同时浆膜下阑尾切除术中对于阑尾根部结扎方式为贯穿式结扎1针,操作十分简单。而传统术式中的荷包缝合术相比较,荷包缝合会造成死腔,并且在结扎操作中会引起系膜组织缺血[4]。浆膜下阑尾切除术结扎方式既能够保留盲肠和系膜等生理功能,还有助于防止遗留物过多对腹腔产生刺激作用,并且可避免因患者阑尾周围粘连松解所导致的胃肠损伤情况。Nemoto Y等[5]报道称,浆膜下阑尾切除术的安全性较高,且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此种术式的针对性较强,操作简便。

在手术对于患者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方面,本文组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两组术后的CRP、TNF-α及WBC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由于CRP及TNF-α均为急性期的炎性反应介质,二者与WBC水平能够共同呈现出机体的炎症情况,因此,上述结果提示两种手术方案均可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但两组并无明显的差异。原因可能与手术本身即会对患者造成应激性损害,而与类似术式的选择并无紧密联系有关,这从侧面也再次证实了观察组所用浆膜下阑尾切除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华君敏.浆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周围粘连或后位急性阑尾炎疗效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333 ~335.

[2] 牛洪欣,徐忠法,李坤,等.浆膜下阑尾切除术20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4):888~889.

[3] Lancashire JF,Steele M,Parker D,et al.Introduction of an acute surgical unit: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outcomes for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cute appendicitis [J].World Surg,2014,38(8):1947~1953.

[4] Pickhardt PJ,Suhonen J,Lawrence EM,et al.Appendiceal length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cute appendicitis [J].Eur Radiol,2013,23(12):3311~3317.

[5] Nemoto Y,Tokuhisa J,Shimada N,et al.Acute appendicitis following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f cecal adenoma[J]. World Gastroenterol,2015,21(27):8462~8466.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164-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