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老年脑梗死氧化应激反应血浆ET和NO水平的影响
刘 刚
(河北省隆化县医院, 河北 隆化 068150)
【摘 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老年脑梗死治疗疗效及其对患者氧化应激反应、血浆ET和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栓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ET和NO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4.2),明显低于治疗前(15.8±5.9)及对照组(17.6±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6,7.84,P<0.05);两组患者血清ox-LDL、MDA及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10.31,6. 0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及N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两种指标的改善程度在研究组患者中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5.59,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老年脑梗死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浆ET/NO平衡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 低分子肝素; 尿激酶; 氧化应激反应; ET; NO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高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造成脑供血动脉堵塞,如血流被阻断持续10min,神经元则发生不可逆损害,其致残及病死率极高,且患者预后较差[1,2]。目前,临床对脑梗死的治疗多以抗凝、溶栓及降纤等为主,其中溶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低分子量肝素为特效抗凝药,而尿缴酶是则为纤维蛋白的溶解药[3,4]。本研究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3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65~79岁,平均(69.8±4.6)岁;病程6~48h,平均(12.5±6.8)h;脑梗死病灶大小1.0~9. 8cm,平均(4.3±2.6)cm。所有患者均经头颅 CT或MRI扫描确诊,并排除脑出血,同时排除有出血病史及倾向者及曾接受手术治疗者、血小板<80×109L-1者、出现昏迷者、既往有脑出血及脑梗死病史、严重高血压及全身性疾病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脑梗死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入院后均常规给予静脉滴注维生素C、甘露醇等降压、降糖、脱水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血栓通300mg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尿激酶25万U加0.9%生理盐水200mL静脉滴注,每天治疗1次,均连续治疗10d,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1次/12h,持续治疗7d。
1.3 评价指标:疗效评价: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5]: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下降91%~100%;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下降46%~90%;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下降19%~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下降≤18%或出现增加≤18%;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增大≥19%。氧化应激反应评价:于入院第2天及治疗后2周,清晨空腹取静脉血2.5mL,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另与氧化应激反应检测同一时间分别使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ET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4. 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的(17.6±6.1)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6,7.84,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清ox-LDL、MDA及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10.31,6.03, 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t=7.46,#P<0.05,对照组比较,t=7.84,*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周研究组 30 15.8±5.9 9.1±4.2#*对照组 30 15.9±5.4 17.6±6.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t=6.28,12.36,8.52,#P<0.05;与对照组比较,t=4.99,10.31,6.0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ox-LDL(μg/L) MDA(mmoL/L) SOD(kU/L)研究组 30 治疗前 812.3±192.4 7.8±0.8 86.9±14.9治疗后 495.5±178.6#* 5.4±0.7#* 118.9±14.2#*对照组 30 治疗前 810.9±198.4 7.8±0.9 87.2±15.1治疗后 745.3±189.4 7.4±0.8 96.2±14.8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及N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1,5.59,P<0.05),见表4。照组比较,t=4.31,5.59,*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t=7.94,8.88,3.42,3.39,#P<0.05;与对
组别 例数 ET(ng/L) NO(μmol/L)研究组 30 治疗前 82.3±14.2 39.8±7.1治疗后 53.7±13.7#*56.2±7.2#*对照组 30 治疗前 81.9±13.8 40.1±6.9治疗后 69.4±14.5# 46.1±6.8#
脑梗死主要由于局部脑组织供血出现持续性中断,造成患者组织器官产生了一些病变[6]。因此,在发病早期恢复血供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即溶栓治疗。溶栓可使已经闭合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半暗区血液供应[7]。
脑梗死的发生于发展与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该类患者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下降,造成机体自由基清除率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增强[8],MDA为脂质过氧化物的终产物,可使蛋白质、核酸及脂类发生交联从而造成生物膜的变性以及细胞衰老或死亡等,可有效反应机体组织细胞受损伤程度[9,10]。另外,大量LDL被氧化成ox-LDL,其活性随之增强,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很强毒性,其被巨噬细胞的吞噬速度是正常LDL的数倍,可加速泡沫细胞的形成,继而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小板粘附、聚集及释放,纤维蛋白原沉淀形成血栓,最终可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梗死进程[11,12]。SOD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主要酶,自由基与脑梗死的发生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MDA、SOD含量变化可以反映体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13,14]。因此,对患者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是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的关键因素。
尿激酶是一类由人肾细胞合成,并从尿液中提取的类似胰蛋白酶的蛋白质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将纤溶酶原催化成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等纤维蛋白的降解,进而直接溶解血栓,再通血管[15]。实验表明[16],小剂量应用不但可以溶解血栓,还能开放侧支循环,减少大剂量带来的不良反应。但该类药物对形成较久的血栓清除作用较差,且溶栓后易发生再梗死。低分子肝素为普通肝素分解或降解得到的小分子片段,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率高及致出血少的优点,与尿激酶联合应用,不仅可协同溶栓,同时可降低溶栓后再梗死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0.0%,且较对照组的70.0%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其血清中氧化应激反应各指标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内自由基清除率,降低过氧化反应堆组织细胞的破坏,并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状态,保护脑组织,起到预防治疗脑梗死作用。另外,ET为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血管收缩内皮收缩因子,而NO则为内皮舒张因子,两种物质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可共同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从而对缺血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但当缺血进一步加重时,患者内皮功能障碍,NO的合成和释放减少,ET与NO平衡失常,可加重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血浆中ET含量升高的同时NO含量明显下降。因此维护ET/NO平衡状态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浆ET及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进一步表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不仅可有效改善其体内过氧化状态,同时提高脑血管舒缩功能,从根本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霞.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174例的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62~64.
[2] 骆珉,沈岩,王万丽,等.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4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961.
[3] 方翔,曹奕.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250~251.
[4] 李战辉,何志聪,陈赟,等.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7):713~716.
[5] 李琳,朱鸣,雷蕾,等.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对纤溶相关指标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3,23(1):55~56.
[6] 陈锡阳,吴有林,陈镜宇,等.CT指导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J].四川医学,2012,33(5):838~840.
[7] 孟繁凯,李再雨,徐宁,等.缺血后处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蛋白质氧化损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 (15):3221~3223.
[8] 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84~787.
[9] 蔡韵,陈怀红,段炜,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3,(36):4377~4379.
[10] 杨丽萍,张国华,王珊,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YKL-40、ox-LDL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4):449~452.
[11] 钟志强,吴尉,郑著家,等.老年人不同类型脑梗死与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糖、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4):517~519.
[12] 赵晓晖,周媛,陈娟,等.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MP-2、MMP-9水平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4):202~206.
[13] 程冉冉,李焰,周燕,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MDA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2974~2975.
[14] 王清勇,涂鄂文,黄远桃,等.普罗布考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SOD、MDA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418~420.
[15] 陈娟,马玲.依达拉奉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3):249~251.
[16] 何建明,李玉蓉,韦英秀,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由基SOD、MDA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2):2295~2298.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139-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