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研究

2016-08-09 09:46于盈彤杨远赵苏丽许三圆刘晓运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于盈彤 杨远 赵苏丽 许三圆 刘晓运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本项目基于互联网创业的视角,全面研究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程度,系统化地分析不同因素组合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增量效度。提出激发大学生创业意向、引导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变的合理化建议,激发和加深大学生创业意向,提高大学生创业比例,缓解部分就业压力;为优化高校创业教育以及国家创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向 互联网创业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即以GDP高增长率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经济适度增长、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在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环境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整合、嬗变成为潮流,大众创业迎来了新机遇,其中大学生是当前创业者中的主力军。2015年“两会”期间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支持大学生投身于新兴产业中进行创业。

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但是中国创业环境仍旧居于中游水平,远低于芬兰、瑞士等国。此外,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偏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仅占总人数的1%,大学生创业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日臻成熟,互联网创业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创业活动中常见的形式,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业的普遍性未能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这种现象说明在大学生产生创业意向或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数据。分别选择南京、苏州、无锡三地2011级至2014级高校在校生为代表,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66份,剔除无效回答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生所占的比重为43.9%,大三学生所占比重为21.9%,地域分布较为平均,样本分布较为合理。数据搜集从2015年5月开始,到2015年9月结束。问卷线上问卷星传播,线下纸质问卷实地发放。

2.研究工具

研究参考前人研究设计问卷,随机抽取20小样本试测修正问卷。收集的数据包括:①人口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学校类型、家庭情况等;②影响创业的相关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方面;③互联网形式创业的相关意向。本文对数据进行的分析包括:①大学生创业条件和创业选择的频次分析;②大学生创业内外部因素与创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3.数据处理

研究者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号,采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个体因素。研究表明:①拥有较强意愿或者已经创业的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对此可以基本证实观点:由于男性比女性拥有更成为企业家的潜质,更容易选择创业,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强烈的创业意向。②专业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也有一定影响,理工类学生有着比偏文科类学生更强的创业意向和情况。③学生对自身性格类型以及创业能力水平的评判会影响创业意向的形成,而且这一因素在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化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外在因素。数据显示:①父母的支持度越高,孩子产生创业意向的可能性就越高。家庭背景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②学校的创业教育程度对学生产生创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相关有效的创业教育会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到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其次是请创业成功人士讲授经验。③学生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法规的知晓程度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越深,创业意向会更明显。④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主要是:缺乏社会关系、资金不足、经验不够等。除去一些客观因素,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还是在大学生本身,即我们所说的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2.基于互联网创业视角的研究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互联网创业这一选择,选取个体因素中的性别、专业、自我认知等因素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向进行交互检验,研究在互联网创业视角下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是否发生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在互联网创业的视角下,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个体因素当中性别、专业、自我评判性格类型等因素均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向的相关性不大。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模式,互联网创业极大的弱化了性别、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而自我创业能力认知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依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创业能力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意向有相关性。认为自己具有很高创业能力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一般,还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同时他们当中的创业意向是最低的。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创业这一创业形式的出现极大的弱化了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此我们推测主观因素在激发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动机因素的影响。创业动机是推动个体或群体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因,是使主体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一种内驱力,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倾向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结论与建议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互联网创业的条件下创业能力这一因素依然对学生的创业意向有影响,认为自己创业能力较高的学生创业意向会更强烈,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发大学生产生创业意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结果,对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意向、引导意向转变为创业实践这一问题我们从高校和社会两方面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1.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1)全面普及创业教育。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贯穿大学过程的就业教育指导中将创业置于重要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积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将创业教育加入通识教育,并纳入学分管理;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普及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2)独立的创业教育平行机制。各高校可以建立独立的创业教育平行机制,如创业学院,将创业教育正式化,创业实践中杜绝形式化,从专业到班级各个层面上都安排相应的指导方式,提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的机会,培养创业团队。创业教育要具有实践性,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提供创业训练机会,促进教师学生的国内外交流,充分汲取经验完善学校教育。对于创业初期的学生可以实行一对一的创业导师计划,辅导学生进行创业初期的准备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度过艰难的创业初期,保证学生的创业行为能够实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创业教育要因人制宜,发掘适合各学生自己的创业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如可以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或是不同性质的创业类讲座,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要积极推行互联网创业教育,将互联网创业活动融入创业教育建设体系,创业教育形式推陈出新,更新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

2.充分利用各类创业资源

(1)完善的创业教育链。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创业资源,让各专业的学生能容易地接触到创业资源。可以建立大学创业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引进先进的学生人格特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评判自我,找准自我定位,从而在引导学生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变的过程中起到正向强化作用。

(2)校企结合。学校的创业教育要联合社会,与当地企业合作,将社会性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校方可以充分发挥校友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到创业成功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鼓励分享,组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交流会,多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

3.政府出台有效可行的创业扶持政策

大众对创业活动的接受度仍处于中等水平,各行各业各地区的态度也不甚积极,政府部门要树立榜样,促进各层次大学生创业者交流合作,利用多种媒体渠道给大学生创业营造宽容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氛围,政策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引导创业方向的选择,推进创业者素质的培养,鼓励创业训练实践的创新,使它真正成为大学生完成教育后的主流选择。与高校创业教育结合,可以定期到学校进行一些讲座,确保本地区各项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宣传和落实到实处。

4.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的氛围

政府应主动完成一些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创业教育基础建设,给创业活动提供坚实基础。在互联网领域,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协调各领域资源的平均分配,建设可靠适用的信用体系,明确惩罚机制,达到最佳的社会效应。政策上给大学生创业实在的倾斜和支持,简化创业活动落实的中间过程,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地方政府推进贷款优惠、创业基金等政策的实施,同时规范鼓励社会融资行为。过程中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畅通沟通渠道,及时有效地传递准确信息并更正谣言,提高政策材料的普及度,同时在与潜在创业者的交互中改善政府服务。不只是将创业想法变现的时期,更是创业的起步时期内,政府都要加以支持,以巩固创业的实际成果。

(责任作者:沈伟晔、徐建伟,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13):442-453

[2]Krueger N F.Brazeal D V. Entrepreneurship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3):91-104

[3]Rebeca R,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Mexican immigrants in Chicago[J]. 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2001(20):393-411

[4]Gnyawali, D. and Fogel, D.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43-62

[5]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37(4):10-13

[6]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6-90

[7]雷国铨,陈菁,潘守彬,刘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1(2):83-87

[8]齐昕,刘家树.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与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151-155

[9]杨方燕.浅析大学生创业关键影响因素[J].教育现代,2015(16):4-6

[10]史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多重诱因——创业机会感知、创业效能感与创业人格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2):98-1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