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霞/湖北省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校长
以“中国人格”教育,促学生发展
万玉霞/湖北省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校长
万玉霞校长与获奖学生
哲学的核心是生命如何向善发展的问题,而生命向善发展的核心则是理想人格的建构。人格(Personality)在词源上来自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这个词经过演变,不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进入了教育领域,转化成了教育的一个哲学概念。”
“人格”作为人类的本性是共通的,主要体现在主体自觉、追求精神超越和实现人生价值上。但在路径走向或超越方式上,不同的个体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相比西方人追求“绝对理性”“上帝的天堂”这种外在的精神超越方式,“中国人格”则立足现实世界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和精神境界,走向人自身内在的自我完善之路,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意志毅力积淀下来而形成的一种情怀的凝聚与释放,其现实价值是传承现代公民综合素养的标杆。
上溯中国人格基本形态,可至上古的帝尧时代。《尚书·尧典》塑造了“道德圣王”帝尧,他敬事明达、温文尔雅、诚实恭谨、选贤任能、敦睦九族、引领天下……这些上古“圣王”后来常被冠以“大人”“圣人”。
儒者仰“圣”,道者崇“仙”,墨者尚“侠”,悟禅者敬“佛”。从孔子开始,先秦诸子对上古帝王予以理想化,至孟子时,形成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系列。
本质上,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其文化的集中表达。“中国古先哲所构想与设计的理想人格,其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顺天应人’‘乐天知命’‘天人合一’。”这种领略自然、参悟人生的“顺天应人”之道,为中国古代先哲们思考人生哲学的要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智慧之源。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诸多的君子品格,时至今日,仍然是当代中国人价值体系建构的人格修养指标。
图1:“中国人格”教育主题课程与班级活动
我校将“中国人格”的培养明确为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时,指出最首要的挑战是人格、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省,已经认识到需要重新重视人格教育。
“中国人格”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学生,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人。本质上,是中国精神、中国气节融入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
由此,我们依据“生命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现代教育思想”及“法律法规意识”为思想来源,设立了以修养“中国人格”为核心的“五气三观”德育目标。
“五气”是指:浩然正气——正直、刚毅、坚强;昂扬锐气——开拓、锐意、创造;聪慧灵气——智慧、灵动、活泼;担责勇气——奉献、承担、果敢;仁义忠气——仁爱、诚信、忠义。
“三观”是指: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厚德载物的伦理观和民主法治的社会观。
“中国人格”是对每位学生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建构;着力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着力于培养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我们将“中国人格”细化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四个维度,其中“人与自己”的达成需要养成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人与社会”的达成需要公民教育、本土教育、责任教育、法规教育;“人与自然”的达成需要自然教育;“人与世界”的达成需要文化教育。基于上述分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及班级活动,旨在达成素养提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中国人格”(见图1)。
学校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以自主为核心,注重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和体验、反思和矫正,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使学生构建起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自主的学习者。
做法一: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落实育人目标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是学校对班主任提出的家校沟通教育思想。以我校“家书传情”为例,各年级各班每周由任课教师轮流给学生、家长写“家书”,在“感动篇”中,与家长分享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分享篇”中,与家长分享教育的策略和智慧;在“共勉篇”中,与学生和家长相互提醒,携手共勉(见图2)。旨在通过撰写“家书”的方式让老师们真正去知晓学生、关爱学生。
图2: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整合
再举一个例子,我校在班主任中深入开展了“十六知晓”活动(见图3)。“十六知晓”被班主任老师称为“尽最大可能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求出发,全方位覆盖班主任工作”。真正落实了“知学生心,晓家长情”,从细小处着手去关爱学生,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响应和广大家长的一致认可。老师们也由此更加尊重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价值,提升了师德境界。
图3:面向班主任的“十六知晓”活动
做法二:搭建社区服务体验活动平台
学校地处于常青花园社区内,拥有丰富的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学校与社区青少办、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共同搭建社区服务体验活动体系。班主任利用周五班会课时间,有计划地带领班级学生深入社区青少年活动空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和体验活动,拓宽学校教育资源。
活动可以是学校组织、家长组织、学生个体参与等多种形式,依据学生年段特点,规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并实行记时管理,从一年级至九年级,每位学生都有一本志愿者服务日志本,在校九年的时间内至少完成18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内容包含:社区活动场所、绿地的协助管理,担任居委会小助理、保安或者清洁工人岗位体验、人口普查小帮手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交往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等。
做法三:构建“人生远足”社会实践教育系统
“人生远足”承载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承载实践性校本课程。根据远足的地域不同分为市内课程、省外课程和国外课程三部分(见图4)。具体做法是,学校根据季节特点、学生的需求和课程设计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出国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祖国的大好风光、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最直观、最直接地教育、感染、熏陶学生。
通过“人生远足”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与名人对话”“与历史握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带领学生走出国门,走进世界知名大学,做具有国际视野的地球公民;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在游历中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在交往中体验情感,发展友谊;在总结中感悟人生,提升人格。
图4:“人生远足”社会实践教育系统
做法四:“三个衔接”贯通学生发展的健康通道
幼小衔接教育:每年暑期,学校会精心准备为期三天的幼小衔接教育和新生家长培训活动,帮助新生进校前熟悉校园环境,认识老师和小伙伴,了解学生学习要求和生活习惯,向家长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和实践举措,以及配合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选举各班家委会成员,成立家委会组织等。
小初衔接教育:重点关注小学六年毕业后升入初中前的心理辅导教育及面临初中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准备,包括细化家长的培训安排。我校每年的9月1日都会举行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我眼中的校园生活。这一活动内容丰富详实,其中有一项传统活动,即高一年级的学生到新生班去认领一位小师弟或小师妹,结为“友谊之枝”,在未来的校园生活中帮助其克服困难,顺利成长。这种友善和谐的文化氛围已深深影响到家长群体,家长常挂在嘴边的是:“常青树挂满爱心友谊之果,我们的孩子就像幸福的鸟儿栖息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初高衔接教育:初中三年级下学期,有一个为期两天的初高衔接教育活动。一是隆重表彰,包括九年来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子,如学业优胜学子、科技发明创造学子、艺术造诣学子、体育健儿学子、助人为乐好学子等多项表彰;还有对家长的表彰,如亲子共读好家长、关心孩子成长好家长、配合教育好家长等,给这些家长颁发证书,授戴荣誉帽。二是服务指导,请相关专家指导家长和孩子做好进入高中的心理、生活和学业上的准备;对于计划到国外上高中的学生,学校还另发专门的毕业证书及国际高中就读邀请函,请来对口学校外藉教师解答家长的咨询……
这“三个衔接”教育一直以来是学校高度重视的育人环节,被视为温暖生命教育的重要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三个节点的衔接使得九年一贯教育承上启下,一以贯之,更利于“中国人格”教育在我校顺利实施。
“蓬勃生命给我们成长与进步,中国人格给我们前行的力量。”学校本着立足常规常态,追求“生态”评价,多元自主的宗旨,从德育对象评价和德育实效评价入手,以培育“五树”之人的育人目标为基础,探索具有常青树实验特色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个体差异为“根”,实现“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关注学生成长起点的差异和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从而每个生命个体都能抽枝开花、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学校德育工作遵循“生命发展教育”中“自能发展”的核心思想:育自我教育之魂、植自我发展之根,建立“自我管理、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教育系统。具体操作路径是以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能管理体系为骨架,以“常青核心素养树”建设为载体,通过全员德育落实反馈激励,实现学校的有序、和谐、稳定;推动“规范、和谐和学习型”班集体的形成,从而实现学生从他评到自评,从他律到自律的“中国人格”塑造和生命健康成长。
在评价形式上,我们依据“五树”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特色将评价分为及时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及时性评价——“常青树”和“特色树”
常青树。学生根据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获得“常青树种子”,集齐10颗种子,即可在班主任老师处换取1颗“常青树”荣誉章。每月由政教处汇总各班得数最高的1名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对其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将其照片及事迹简介张贴于学校的“五树”主题墙上。
特色树。根据校园“节文化”及每月的主题(3月、9月:仁爱之树;4月、10月:强健之树;7月、1月:聪慧之树;6月、12月:美雅之树;5月、11月:创造之树),每学期按月分别进行评比活动,表扬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形成性评价——“成长树”
学校德育部门结合课程体系的实施,为每一位学生设计评价手册,手册命名为《我的成长树》,寓意学生精彩人生从这里奠基。
德育实效评价——素养魅力班级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是有效德育实施的重要阵地。
学校根据实际校情、生情制定了《“常青核心素养树”魅力班级评价细则》《“常青核心素养树”周省册》,德育管理团队规范并落实做到——日日评、周周评、月月一表彰、期末大评比,从学习、生活、活动的各方面、多角度对班级进行量化评价和管理,从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规范和个性发展,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以班级文化“微”环境营造学生健康成长小天地、优化校园文化大环境。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势不可挡,我们的改革将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锻造学生的“中国人格”。这不仅是立足于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更是为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中国人格”作为学校从办学理念中提出的核心培养目标,我们将用心躬身践行,用情促学生生命蓬勃发展,为国家、为民族壮根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