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溶蔚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智能化企业人力资源招聘
马溶蔚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未来企业走高科技、智能化路线。对于企业的转型,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也应作出相应调整,重点招聘创新型人才,本文分析了传统招聘的缺点之后,给出了三点意见:在招聘过程中考察员工的创新能力;注重校园招聘;目标明确、做好计划,目的是能让中国制造业能成功转型。
关键词:智能化企业;人力资源;招聘
近几年,尽管中国的GDP仍然以全球第一的速度持续上涨,但中国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过去中国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吸引外资投入,如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显得动力不足;过去中国的生产方式粗放,换得了中国前几年的飞速发展,但如今这种生产的弊端日益显露,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以这种方式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也不高,本土制造业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明确说明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走智能化路线,这样企业就会减少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会运用自动化生产的具有一定学历的员工。对这些员工,企业有更高要求,要求这些员工能在操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汇总问题,并且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1传统的招聘流程的过程
一个比较完整的招聘过程通常分为四步,首先通过对员工的简历进行机械化筛选,这种筛选是通过某些指标的硬性要求进行筛选,例如年龄、学校背景等,通过对这些基础信息的确认来筛选出候选人;然后进行初面,初面主要是对候选人的仪表仪态进行查看挑选,以及进一步了解候选人的基础信息;出面完成后要进行复试,复试通常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考察的是候选人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有对候选人的着装、仪表仪态的检查;复试完成后进行的是终面,终面通常是上级领导或者招聘部门经理进行,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与领导之间是否能沟通顺畅以及候选人能否满足招聘部门的要求。
面试过程组织部门考察内容简历筛选人力资源部门基本信息初面人力资源部门仪表仪态、着装等复试人力资源部门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价值观、仪表仪态等终面招聘部门沟通能力、技能要求
2传统招聘流程的弊端
2.1传统招聘流程旨在招聘”好管理的员工”
一个企业通常想要寻找好管理的员工,一个容易被管理的员工听从指挥可以减少很多的招聘的成本,但是在智能化企业中,这种好管理的员工不一定就是好员工,因为好管理的员工通常按部就班,他们听从领导的安排,但不够灵活,因此不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或者不会主动提及工作中的问题,这对智能化企业是弊端。
2.2传统招聘流程没有考察到员工的创新能力
尽管员工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不容易测量的指标,因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受环境、心情的影响很大,所以创新力并不会随叫随到,在面试过程中很难对其有效测量,但是它对智能化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我们需要设置一些指标来测试员工的创新能力,尤其对那些要进行智能化生产的员工来说尤为重要。
3智能化企业招聘意见
3.1在招聘过程中考察员工的创新能力
尽管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在面试过程中并不容易被测量,因为个人的创造力受环境和心情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检测候选人的创新能力。根据相关文献介绍,员工的创新能力会与员工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相关,通常来说,兴趣爱好广泛的员工创新能力强,爱玩乐的员工创新能力高,因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调查员工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来推测员工的创新能力;其次可以询问员工在以前的工作环境中是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最后可以再复试环节中添加一些趣味游戏,在游戏中设置一些环节来考验候选人的创新能力。
3.2注重校园招聘
校园招聘是企业为招聘应届毕业生而在学校内举行宣讲会或粘贴企业公告来进行招聘的方法。学校招聘的结果是会招聘到很多有激情、有活力、有新思想的应届毕业生。尽管这些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但是他们的各种特性非常符合智能化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例如应届毕业生敢闯敢拼,没有被社会上的条条框框限制住,思维活跃等等。
3.3目标明确,做好计划
在做招聘前,人力资源人员应该要与相关部门做好足够的沟通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对人员的要求,包括专业要求、工作经验等其他要求。并做好人才记录,形成相关部门各个职位的招聘指标库存。此外还要记录应聘人的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上一任公司名称、职位,被聘用以及未被聘用的原因,形成本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4结语
处于三七叠加时期的中国,面临很多挑战。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国家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类人才,企业要练好企业内功,才能更好应对外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伟凤.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取向[J].企业导报,2015(10).
[2]干志文.基于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才招聘探析[J].管理实务.
[3]延建林,孔德婧.解析“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及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程科学,2015(7).
[4]姜巍.“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升级[J].中国发展观察,2015(3).
作者简介:马溶蔚(1992-),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现就读于青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曾在国家级刊物《消费导刊》发表一篇论文。
中图分类号:F2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