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研究

2016-08-09 06:24董建美黄贤营
中国矿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馆藏资料机构

董建美,黄贤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研究

董建美,黄贤营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摘要:馆藏机构建设是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保障。本文从馆藏体系、资料管理、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四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发展现状,揭示了未来馆藏机构发展的四大趋势,即资料管理更加注重标准化、资料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多维度的网络共享转变、馆藏基础设施建设趋向现代化、智能化、多功能方向发展、馆藏人才建设迫切需要具备档案信息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各级馆藏机构的考核和管理、逐步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隶属关系、进一步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现状;建议

馆藏机构建设是地质资料产业化集群化的基础保障,直接决定了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已取得了积极进展,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国际同类机构相比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亟需开展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研究,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做好服务支撑。

1当前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业务基础建设,提高了地质资料保管和利用水平,促进了馆藏机构科学发展,提升了我国地质资料的服务能力。

1.1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馆藏体系,但是存在级别差异较大的问题

我国对地质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主要分布于四大类馆藏机构: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2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31个,分别负责国家、省级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及提供利用工作;地调系统资料馆主要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六大地调中心资料管理部门;46个委托保管机构负责油气、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委托保管;行业地勘单位资料馆(室)[1]。虽已形成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核心结点,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和行业委托保管机构的管理体系(图1),但31个省级馆藏机构中规格高低不一,有的相当于处级,有的相当于副县级。合署办公或挂靠机构的单位有9个,委托保管机构更是千差万别。

图1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体系(资料来源: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综合处)

1.2初步形成地质资料汇交的两级管理体系,但是地质资料行政监督力度不足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规定,我国地质资料汇交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省(区、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及利用工作。然而,随着矿产勘查开发的兴起,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矿政管理权限的下放,全国各地级市、县(市)发证的矿山企业也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地质资料国家和省区市“两级”管理已不能适应现有矿业权管理(国家、省区市、地级市、县)的“四级”管理体制,需要增加资料管理层级,满足市县管理与服务的需要。虽然国土资发〔2010〕32号文和国土资发〔2010〕113号文,均明确提出“将地质资料管理职能向市县延伸的目标”。但对市、县等基层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职责未作规定,与之配套的经费、人员、设备,以及市县管伸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不利于市县馆藏机构的行政监督和保障地质资料汇交服务。

1.3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地质资料馆藏基础设施,但是部分馆藏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库房不足以及不能满足资料馆分级意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认真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文第八条,及部研究提出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分级意见》中,虽然各省地质资料馆舍建设得到逐步加强,但仍不能满足当前馆藏机构办公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需求。表现在:一是大多数馆藏机构中配备较多的是计算机,而AO扫描仪、A3复印机、工程复印机、服务器等数字化和对外服务的必备设备不足。二是随着成果、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数量的增加,库房面积严重不足,全国21个省级馆藏机构资料档案库房平均面积为590m2,其中面积最大的天津和内蒙古也只有1500m2,其他都没有超过1000m2,最小的山西省仅为150m2。全国仅有上海、黑龙江等少数几个省建立了实物库房[3],远远不能满足《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分级意见》达标建设要求。三是绝大多数单位原始、实物资料库的保管设备欠缺,保存手段原始,存放装具不足,使得应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即使接收了也仍然堆放库中,无法进行整理组卷,上架排位,直接影响了地质资料的保管与服务。

1.4初步形成一支专业性强的地质资料服务人才队伍,但是信息化和资料开发人员相对缺乏

截至2014年底,根据全国地质资料馆提供的国家和省级馆藏机构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及专业情况的数据(表1,图2,图3,表2[2])表明,仅从数据看人员结构很合理,但从学历结构看,拥有人数最多的是本科共284人,占全部学历人数的45%。其次大专及以下共182人,占总人数的29%。研究生学历共164人,占总人数的26%。通过分析,高学历人才需进一步引进,因为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能对地质资料做出技术分析和判断,确定资料二次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且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在研发数据产品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按专业结构分,馆藏机构专业结构中地质专业人员最多,有195人,占总数的43%,其次是其它类172人,占总数的37%,最少的分别是档案与信息专业,分别为35人与56人,各占总数的12%和10%。可以看出,从事档案与信息的人员相对偏少。随着地质资料需求的逐年增加,需要懂得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人员缺口较大,资料部门人员总体上明显不足,编制数远远不能满足办公需要,形成人员奇缺与业务量增大的现实矛盾。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人员共265人,占总人数的42%;40岁以上的人员共341人,占总人数54%。

表1  33个馆藏机构人员学历结构/人

图2 33个馆藏机构人员专业结构    图3 33个馆藏机构人员职称结构

30岁以下30~40岁41~50岁50岁以上合计全国馆15373020102实物中心36317652195北京01203天津23016河北00123山西1545731内蒙古10315辽宁600110吉林03115黑龙江116210上海426517江苏02125浙江01034安徽144312福建10135江西800218山东1510824河南51713237湖北20002湖南31419广东25018广西7001030海南00011重庆2310116四川157316贵州156214云南00303西藏50028陕西11136甘肃11114青海13307宁夏1102新疆165113

2全球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地质资料的保管与服务利用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馆藏机构对资料保管与服务能力的核心战略。纵观国内外馆藏机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趋势。

2.1馆藏资料管理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

地质资料馆藏建设包括环境与影响环境因素建设等方面。地质资料馆藏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地质资料的相对独立空间的总体,包括资料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环境因素是引发馆藏内的资料劣化或损害主要原因,包括温度、光照、安全设备、污染气体、光辐射等。因为收藏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地质资料馆藏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08 年 2 月共同批准发布了《档案馆建设标准》,为当代档案馆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导向和依据。国外很多国家对馆藏环境保护的理念引领了近年来国际间馆藏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他们针对馆藏环境建设建立了一整套的标准。如美国对公共图书馆标准以实用性为前提,处处体现出标准的科学、合理。其馆藏标准大多是分类等级标准,以基本、适度、增强、优秀4个服务等级为标准[4]。而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是以提供“查阅方便、调阅方便、保管方便、利用方便”为基本任务。为满足地质资料馆藏建设的实际需求,还需研究推广应用馆藏保存技术,推进地质资料馆藏标准化建设,为资料保管奠定良好基础。

2.2馆藏资料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多维度的网络共享转变

未来馆藏机构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合作网络关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地质资料产品,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家所熟知的图书和资料,也要开发影视、光盘、音像等多种载体形式的产品。利用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共享技术,实现丰富的信息含量与多样化品种服务,推动地质资料服务向深度拓展。

2.3馆藏基础设施建设趋向现代化、智能化、多功能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是保障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提高馆藏基础保障水平,国外馆藏机构大力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高精度和小型化为特征的新一代地质资料馆藏基础设施建设,使馆藏机构成为开放、便捷、高效、安全的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中心,最终使得用户获取渠道畅通、方式便捷,信息服务趋向于网络化共享程度高等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

2.4馆藏人才建设迫切需要具备档案信息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提供便于社会公众借阅利用地质资料,不断提升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是馆藏机构人员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其它服务行业相比,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员更需要 “高素质、宽基础、创新型”的复合型地学人才[5]。国际上,提供优质的地学信息服务已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的主旋律。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专业团队或组织,提供数据的开发管理审核等方面的服务来看,这些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提供高度熟练、全面、常规或临时服务的数据管理服务、提供公正的产品咨询,包括从产品选型到实施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成本有效的服务,以确保满足客户的要求和预算、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能力。而随着这些趋势的越发普及,我国未来馆藏机构人才,也将从传统考察人才的技能、能力、个性转而更多强调人才能够提供高度熟练的、全面的、常规或临时服务的数据管理及提供公正的产品咨询服务。

3把握发展趋势,全面加强馆藏机构建设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文第八条中提出了关于“加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的建议。现阶段,还存在库房建设、资金渠道、人员配备、延伸市县职能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及相关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推进地质资料服务提供有利的馆藏建设环境。

3.1继续做好各级馆藏机构的考核和管理

依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分级意见》对馆藏机构评级标准进行年度评级考核评定,并不断完善和建立适应当前需求的馆藏机构分级标准体系和评定方法。具体做法:①高度重视,制定计划。县级馆藏机构要把评级达标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拟订评级达标工作计划;②加大投入,确保达标。参照达标要求,做到软、硬件双重保障,从资金、人员、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③专业指导,强化培训。组织专(兼)职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参加地质与档案知识培训,学习掌握地质资料的规范化管理知识与技巧,理顺管理的工作流程,确保高标准地完成资料整理和归档;④赋予全国馆相关职能,对全国各级馆藏机构进行业务监督和管理。

3.2逐步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隶属关系

当前,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复杂的隶属关系,将导致权责范围的不明确。馆藏组织建设与功能也会受到体制不明的影响,会把自己限制在只是被动在接收地质资料,管理行为及服务能力弱化的局面。随着国家提出的“加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伴随着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行为的强化以及为大量地质资料产生的技术设备的增加等等,于是我们应有这样的想法,无论这个地质资料馆的规模和体制如何,它必须是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肯干的机构。事实上,一个权责范围明确,管理体制顺畅的机构更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建议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可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的要求,逐步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管理体制。

3.3进一步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

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是矿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地质资料行政管理是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具体工作或项目的实施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向市、县延伸,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县各级地质资料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使具体工作透明化、规范化;又有利于行使各级市县馆藏机构催缴资料的监管职责,解决地质资料库房不足、人员不足等问题。第一,明确要求建立延伸到市县的四级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为市县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法制保障。第二,明确市县在地质资料监督管理和保管与服务方面的权利义务,并与省级划分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发证矿山地质资料、管辖区域内工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作用。第三,将市县地质资料管理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专项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做到机构、人员、职责三落实。第四,完善行政监督、问责制度,明确考评及奖惩制度。设立专门机构落实市县地质资料管理职责,定期对各地县级馆藏建设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4结论

本文对2个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馆藏体系,但存在级别差异较大等相关问题。

通过对世界各国地质资料管理进行分析,发现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地质资料的保管与服务,将硬件、软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驱动器。馆藏资料管理未来四大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馆藏资料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多维度的网络共享转变;馆藏基础设施建设趋向现代化、智能化、多功能方向发展;馆藏人才建设迫切需要具备档案信息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地质资料管理改革与发展要密切结合国家地质工作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指标监测和数理分析等研究,才能更好地发现其中的管理规律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连健.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建设研究[R].地质资料动态与参考,2013.

[2]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机构人员信息、库房面积、单位信息[R].2013.12.

[3]全国地质资料馆.全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R].北京,2013.

[4]刘璇.美国公共图书馆标准概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9(7):72.

[5]侯双印,和青芳,侯志青,等.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5(3):5-6.

2016年上半年我国非油气矿业权出让同比下降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非油气矿业权累计出让探矿权439个,出让价款4.9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3%、29.9%;出让采矿权762个,出让价款2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2.3%、14.2%。截至6月底,全国有效勘查许可证26730个,有效采矿许可证69244个。

出让的探矿权中,34种重要矿产占71.5%,占比保持平稳。其中金矿、地热、铜矿、铁矿和铅矿出让数量较多,占总出让矿业权数的54.7%。出让的采矿权中,34种重要矿产有124个,占总出让矿业权数的15.9%。

从地区看,东、中和西部地区出让探矿权所占比例分别为32.4%、32.4%和35.2%,出让采矿权分别占18.9%、26.3%和54.8%。西部地区矿产勘查开发仍然比较活跃。

从出让方式看,以申请在先、协议出让和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的比例分别为53.9%、11.2%和34.9%;以探转采、协议和招拍挂方式出让采矿权的比例分别为9.9%、8.1%和82%。

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综合研究项目”资助(编号:1212011220335)

作者简介:董建美(1973-),女,山西太原人,副研究员,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6)07-0032-05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dogical data archive organization

DONG Jian-mei,HUANG Xian-ying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Beijing 10114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 organizations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geologic data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directly determining the service level of the geologic data in our country.Based on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llection system,data management,infrastructures,and talent poo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our geological data collection agencies,revealed four major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uture,including the further standardization of data management,the diversified multi-dimensional network share transfer of data service mode.the modernization,intellectuality,and multiple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ollection infrastructures,and the urgent need for library staffs who have arch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 awareness.Finally,we proposed the three policy recommendations,i.e.,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 levels of library collection agencies,gradually harmonizing the affiliations among various geological data collection agencies,and further promoting the extend of ge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to towns and counties.

Key words:geological data;the archive organization; presentsituation;proposal

猜你喜欢
馆藏资料机构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