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涛
(贵州省黎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贵州 黔东南 557300)
基层医院群体性伤害患者的院内急救与护理
孟庆涛
(贵州省黎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贵州 黔东南 557300)
【摘要】目的 探讨群体性伤害事件伤员的组织管理和急救护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降低病死率。方法 本文就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救治的20起事件186例伤员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6例伤员中183人治愈出院,3例死亡,分别死于车祸。结论 院科两级有效快速的人员组织、充足的物品准备、尽快的分诊急救、医护人员熟练的应急抢救技能是提高群体伤害事件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群体性;院内急救;首诊负责
交通事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意外伤害日益增多,事故多为突发性,受伤人员从几人至几十人不等,伤者病情轻重不一,医院是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当大批伤员送到医院救治时,经过医院有效快速组织抢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圆满完成20起计186例次的突发事件救治任务,救治过程井然有序、抢救成功率高,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突发群体伤员20起,共186例,其中食物中毒92例;车祸90例;山体滑坡4例。
1.2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期间急诊科收治的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原因、人员、病情程度、组织抢救经过、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1.3结果:经积极救治,20起事件186例伤员中183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分别死于车祸。
2.1人员的组织管理:急诊科护士接到120电话首先询问受伤原因、人员数、伤者伤情,大约到达医院时间,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院总值班。遇到4例以上成批伤害时,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汇报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并通知本科室休息的医护人员立即赶到医院参加抢救。院长为总指挥,立即启动院紧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调配相关部门如药剂、血库、检验、总务、保卫、防保等人员及时到位,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通知院应急梯队人员,并协调手术室、部分护士长,相关人员收到指令后立即到急诊科或在科内待命,做好人力、物力准备。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负责现场指挥,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患者管理组(负责各区域患者管理)、
表1 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调查分析
2.2不同护理方式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比:由表2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HAMD)和焦虑(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的心理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良好。
表2 不同护理方式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比(x-±s)
在临床上,尿毒症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正常产生尿液,不能将体内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一般是指由于肾功能丧失引起的机体内部生化紊乱所造成的一系列综合征。由于该病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尿毒症患者很容易出现心理消极等不良情绪,也会导致患者治疗积极性的降低和抗拒遵医行为等[2]。
本研究发现患者主要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主要包括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抑郁主要是由于尿毒症患者对该病的错误认识所导致,患者误认为尿毒症是一种绝症,不由得内心出现恐慌的情绪,导致其精神压力增大,造成严重的心理抑郁。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症的缓慢治疗不能接受,过于希望可以早日康复出院,没有认识到尿毒症治疗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当看不到明显效果的时候,造成自身心里焦虑现象。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经济等原因,也会造成心理上出现消极的情绪[3]。
人文关怀护理主要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消除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和生活,提高生存质量和康复速率。在本文研究过程中,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说明患者接受、认可该护理方式,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仅为76%,因此,可以看出传统护理模式需要调整,以适应当前人们需要的医护质量和要求。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患者的HAMD与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为(15.1±2.2)分,HAMA为(16.1± 1.9)分,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护理后具有显著降低,说明人文关怀护理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对尿毒症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适合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素芳.医学人文精神与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22(3): 71-73.
[2] 方蓉.尿毒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江临床医学,2010,4 (3):9-10.
[3] 李冬梅.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0(3): 209-209.信息登记组(负责患者信息记录及标识、所在区域、最终去向)、联系协调组(联系各辅助检查、取血、标本的送检等);安全维护组(负责环境的安全、秩序维持,及时分流门诊患者)、后勤组(负责治疗用物的供应,联系床位,及时分流患者),在伤者到达医院前做好各项接诊准备。
2.2抢救场地、物品的准备:接到群体突发事件的电话后,各科在伤者到达医院前备足抢救器械、药品、物品,如监护仪、敷料、绷带、清创包、氧气、急救药品、液体等,调配病区的平车、轮椅送到急诊科,各科备好床铺,腾空抢救室;若估计伤员有几十人,随时准备开放门诊楼一楼空房,同时调整相关专科床位,以便伤员经急诊处理后安排住院,及时分流患者。保安人员疏散急诊大厅闲散人员,将医院、急诊门前人流进行疏散,开通救护车通道,并在急诊大厅前维持秩序。
2.3尽快分诊急救
2.3.1明确伤检分类标准: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ISS),ISS <16为轻度创伤,ISS16~24为中度创伤,ISS≥25为重度创伤;ISS分值计算方法:选各解剖分区中3个最高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分值, 再取它们的平方之和。AIS分值:无损伤0分,轻伤1分,中等伤2分,无生命危险的重伤3分,有生命危险的重伤4分,存活未知的危重伤5分。根据评分后病情严重程度使用分类标示卡:ISS<16的轻度创伤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绿色印章“一般”;ISS16~24的中度创伤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黄色印章“紧急”;ISS≥25的重度创伤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红色印章“急危重”;死亡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黑色印章“死亡”。
2.3.2及时有效进行伤检分类:分诊的及时和准确与伤员抢救成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密切的关系[1]。成批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扩大分诊场地,增加分诊人员,由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急诊科高年资护士承担分诊工作。伤员送到医院,开放绿色通道,进入“绿色通道”。一名分诊护士迅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快速从头到脚的体格检查,初步分诊,按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用不同颜色分类卡分别佩在患者左侧胸前和挂在床上。标示卡红色表示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进行抢救,安排在抢救室、急诊手术室;绿色表示病情较轻,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一般处理即可,放在门诊楼一楼输液观察室;黄色表示病情介于二者之间,暂无什么危险,放在急诊科留观室。在每检查一位患者的同时由一名一分诊护士负责采集患者信息并登记,另一名分诊护士负责在患者右手前背张贴填写患者基本信息的号码纸,挂上分类标示卡,根据病情轻重分别将伤者安排到相应区域。神志不清的危重患者,无法识别其身份,用数字代替姓名进行编号,从检伤分类、门诊病历、化验、检查、抢救、治疗均用此序号。随时关注患者信息的动态变化,实施信心跟进管理,及时更改患者信息。护士长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负责人员分配,调配物品,对外联系。分诊护士统计来院伤员,核对伤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伤情、伤员数、去向,向科主任、护士长、院领导汇报。
2.4护士首诊负责制:伤者检伤分类后由首诊护士负责,2~3位护士负责一名危重症患者,一位护士负责2~3位轻患者。首诊护士负责分管患者的医嘱处理、用药、病情观察、特殊检查的护送,转运至手术室或病区。
2.5配合医师积极救治:进入抢救室的患者,抢救组立即给予相应抢救措施。每个抢救组由1名医师和3名护士(其中1~2名是急诊科护士)组成。①护士为急诊科护士,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如吸痰、吸氧,导尿,物品、药品取用,动态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病情变化;②护士开放静脉通道,按医嘱扩容、止血及其他抢救药物治疗;③护士连接各种仪器监测,安排辅助检查,协助医师清创包扎、穿刺、气管插管等操作。对于需要立即手术的重伤员,通知手术室,现场救治后直接送到手术室。对伤员病情较重,需要尽快接受治疗,但目前未危及生命,一般完成重要的检查、化验后送到专科病区治疗,缓解急诊科的压力,又使重患者能得到专科及时的救治。
2.6监测护理: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抢救操作技能,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伤者神志、面色、瞳孔、生命体征、肢端循环,特别对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内出血休克、吸入性损伤患者重点观察。对腹部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损伤或血管破裂,有出血性休克征象时立即建立二条静脉通道,选择大静脉,快速补液,采取有效止血措施,控制出血;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外周循环、尿量、出血量、伤情变化,估计出血量,指导治疗并注意抗休克的治疗效果。胸部严重外伤合并有血气胸者,护士立即配合医师做胸腔闭式引流,若有活动性胸腔内出血,积极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及早手术治疗。对吸入性损伤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备好气管切开包,适时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如果心跳呼吸骤停,配合医师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2.7心理护理:救护中重视患者身心需要。伤者突然发生意外伤害,对病情及预后不了解,严重伤员不但面临致残或脏器功能受损的可能性,且随时有生命危险,身边无亲人,伤者身心遭受严重创伤。护士应予更多的关心、安慰,态度真诚、热情,在抢救时沉着冷静,技术娴熟。在为伤者治疗、陪检的过程中与多交谈,了解其需求,及时告知病情,尽快与家属联系。
作为担负急诊急救任务的医院急诊科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分队,应该树立永远都是战备值班分队的思想,随时都要准备应付突发事件[2]。急诊科医护人员须有娴熟的应急抢救技能,并掌握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急诊科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进行抢救仪器、抢救技能的培训、考核,如呼吸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仪、洗胃机等。护理部制定紧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急救绿色通道,急诊突发事件呈报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护理部经常进行各类应急场景模拟抢救演练,使护士熟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流程,提高医护配合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时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医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应急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而且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社会对突发事件高度关注,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处理关键是院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医院成立了院长担任组长的院抢救小组及各应急分队,接到群体突发事件报告后,院领导迅速启动院紧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调动各部门的力量,职能部门、相关临床、医技科室密切配合,护理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
[1] 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3):104-105.
[2] 夏鹄.综合医院急诊科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9,12(10):321-322.
[3] 辛衍涛.医院应急管理的弹性问题[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6),552-554.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4-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