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016-08-09 02:44郭秀清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郭秀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郭秀清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 200433)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灵魂主线和核心思想。深入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和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形成了绿色生产力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实践方面,坚持走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发展道路,科学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在价值目标领域,实现绿色惠民和绿色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道路;绿色惠民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和新论断。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灵魂主线和核心思想。当今,深入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对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科学论断。其中,“绿水青山”是包括土地、森林、矿藏等要素在内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金山银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又蕴含着符合时代要求的绿色生产力新思想、新观点。

(一)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不同历史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及构成差别巨大,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自然生产力都是生产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除了把生产力划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等具体形式,还把生产力划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1](P122)并在其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论述了自然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一是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但也受自然制约。生产力中最为根本的是人的因素,人是能动性的主体。人改造自然界,除了自己的双手,还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使生产力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但是人对于自然,也有受动性的一面,换句话说,自然生产力也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P92)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3](P298)而且他还详细论述了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和自然环境的质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他说,“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1](P122)马克思的生产力既肯定人对于自然的能动性,也不否认自然对于人的限制性,人对于自然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历史地统一于人类社会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中。二是马克思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生产力包含有人(劳动者)、工具(劳动资料)与自然(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的要素,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直接或间接上都源于自然,是人身外的自然,因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同时,生产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从自然汲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任何物质财富的获得都是人与自然的结合。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并不反对自然、敌视自然,也不会瓦解人类自身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开辟道路。那种不计后果地从自然界掠取资源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毁灭生产力及其自然基础,因而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被称为生产力。三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渗透。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力支持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也依赖并推动自然生产力,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

(二)传统生产力的片面认识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理解,长期以来以“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主导概念,认为生产力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或认识,或支配,或征服,或改造,或影响,以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这种认识的缺陷在于:一是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无视或忽视二者的统一。传统的生产力概念突出强调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向自然单向索取的能力,把人和自然环境完全对立起来。其实,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身的自然”与“外在的自然”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然。二是只承认和肯定社会生产力,无视和否认自然生产力。认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把自然生产力从生产力范畴中完全排除出去。很大程度上,目前出现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就是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而无视自然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生产力补偿的恶果,是人类未能处理好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的结果。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只讲社会生产力,不讲自然生产力,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不利于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发展,也是造成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三是以破坏和浪费自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传统生产力是一种“财富至上”观,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财富的增长,但这种片面的生产力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P123)这些重要论断,从根源上探索人类与自然两大系统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了绿色生产力的新观点新思想。一是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土地、河流、森林和水能、风能等自然环境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不受污染和破坏,使得它们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古人就有许多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思想,比如《逸周书·大聚解》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孔子也主张“子钓而不网,戈不射宿”。(《论语·述而》)春三月不上山砍树,下三月不下河捕鱼,不打小兽,不坏鸟蛋,实际上都是为了物种不要断绝了延续的种子,为的是让物类永续发展。正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古人强调进行田猎、耕作等生产活动时,应该有层次性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而不能将自然资源一举全部利用完。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自然,就会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恢复和调节能力,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不能为人类创造自然资本和社会经济财富,就是损害了绿色生产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对已受到污染的水、土地要加大修复和治理力度,把它们重新转化成绿色生产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这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实际上就是保护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绿色技术是构筑绿色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绿色发展的技术依托。绿色技术是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这与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科技创新实质就是绿色技术创新。利用绿色技术,才能不断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的问题,才能预防、控制和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三是提升全社会的绿色意识。社会发展依靠每一个人,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中国共产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每一位劳动者应落实绿色生产观,在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公众应注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养成崇尚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实践证明,绿色生产力的提出,既回归到了马克思所论述的包含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生产力理论,也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时代创新。

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传统的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再上升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既是世界潮流,也是高度基于东方智慧、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之路,它以生态经济为基础,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走向新常态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道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由于受发展阶段和发展观念的制约,许多地方在发展之初走了一条急功近利、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道路。一是在这一发展阶段人们根本意识不到或者根本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有限性,意识不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当下GDP账面好看,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许多地方做了大量把树砍光,把矿挖尽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情。在发展思路和方式上,把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二是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靠拼资源、拼环境来实现经济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资源环境是有限的,对资源环境粗放式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资源环境用尽,这条发展道路就走到了尽头。三是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代价巨大。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虽然经济取得了一时的发展,但结果是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昙花一现般的发展过后,往往又陷入贫穷落后状态。同时,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带来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生态破坏影响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69个城市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转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们不能再继续重复这条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道路在实践中走不通,尤其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影响逐渐显现。人们逐渐意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但也要绿水青山。一是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任务很重,各地发展的愿望很迫切,发展仍是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但对如何发展,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好的想法,仍然延续了原来的发展道路。二是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人们的环境权益意识提升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不少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量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问题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为了应对这些现实问题,开始对环境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治理污染、减少排放等,但这种治理属于“末端治理”,还只是就环境谈环境,并没有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所以,治理的速度往往比不上污染的速度,走的是一条“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根本要求就是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既是世界潮流,也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一是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自国际社会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不同国家始终在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题为《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的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指出了中国应选择绿色发展之路。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2009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绿色新政的政策简报再次强调了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环境与经济共赢的相关措施。2011年2 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26届理事会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上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强调了绿色经济在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为各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新办法。面对世界绿色化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将“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亚洲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7]二是绿色发展道路的中国探索。党的十六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强调,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独立成篇,进一步彰显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将“绿色化”作为“新五化”之一,要求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上升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念,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和集中体现,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水到渠成。三是与绿色发展道路相比较,无论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还是“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都是代价巨大,得不偿失。而绿色发展道路则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

三、实现绿色强国和绿色惠民的发展目标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绿色强国和绿色惠民的根本目标。绿色既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是未来世界发展潮流。“绿色强国”的根本目的是共享绿色福利,“绿色惠民”就是坚持发展的“人民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一)实现绿色强国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立足点首先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与进步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心指向与根本要求。这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贯彻,更是我们根本利益所在。“绿色”是对具体发展方式的规定,“发展”则是践行绿色理念时必须要达到的目标。离开“绿色”要求,所谓“发展”可能走入误区,造成现实的生态问题;而离开“发展”,所谓“绿色”理念也就失去了方向,成为与我们根本利益要求相背离的东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遮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过去,我们透支了环境,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获得了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的成绩,但现在也受到了环境的“报复”。为了不让环境继续恶化下去,绿色强国是必然趋势。一是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向绿色化转型是重要方向。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抓手,加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高碳排放”企业的绿色升级改造,提升资源能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利用。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二是实施绿色制造。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以后,有限的资源已难以支撑我国传统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未来制造业必须走绿色制造之路。绿色制造是一种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通过发展绿色制造,企业可以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三是绿色外贸打造出口新优势,跨越贸易壁垒。发展绿色外贸,推动符合较高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出口,不仅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而且能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遏制进出口下滑势头,把出口重塑为我国经济增长引擎。

(二)实现绿色惠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绿色发展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8]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发展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惠民就是让百姓分享绿色发展的成果。因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更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一是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百姓过上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加有质量地发展,经济社会与自然更加协调地发展。二是给百姓提供更多的生态公共产品,包括清新的空气、没有污染的水、安全的食品等。“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6]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8]让百姓能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物。三是实行绿色扶贫。要实施绿色扶贫,把精准扶贫、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清洁乡村结合起来,推行绿色减贫,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推动农民绿色增收。利用贫困地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四、结 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与时俱进与时代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继承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又蕴含着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绿色生产力新思想。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实践中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引导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实现国家更强,人民更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5]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5/c_1118049087. htm,2016-02-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1).

[7]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1).

[8]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责任编校:张立新]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GUO Xiu-qing
(PLA Nanjing Political Academy,Shanghai Branch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Work for the Armed Forces,Shanghai 200433,China)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brought into the“five in one”overall layout for the first time.The 5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for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the“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shared”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building an overall well-off society.Ris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is the core idea and the main line. This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At the theoretical level,it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and put forward the new ideas and new perspectives of green productivity.In practice,it adheres to the eco-economy-based green development road,scientificall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In the value of the target areas,it aims at benefiting people and country through green developing.

green productivity;green development road;green benefit

全军军事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双重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及其国际政治影响》(13QJ003-025)

郭秀清(1972—),山东济南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F062.2

A

1671-198X(2016)08-0005-06

2016-05-23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抢险当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翠挂金山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