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的政治明星
——顾阿桃

2016-08-09 03:26
世纪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录大队毛主席

晓 庄

特殊年代的政治明星
——顾阿桃

晓 庄

“文化大革命”至今已有50年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都不记得当年曾红极一时的政治明星——顾阿桃的名字,她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学毛主席著作高潮的形势下,林彪夫人叶群为捞取政治资本,亲自在江苏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蹲点,把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顾阿桃精心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标兵,这个极其普通的江南农村亦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1966年9月底,顾阿桃作为全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型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她见到了毛主席,并和毛主席他老人家一起,向欢呼着的人民大众挥手。一个普通农妇居然受到毛主席接见,还亲切握手,真是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都争先恐后地刊登顾阿桃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由于她独特的政治背景,报上除报道顾阿桃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外,还经常有她配合政治时事、紧跟中央的表态性发言的报道,她的一言一行成了政治上的风向标而备受关注。

左图:顾阿桃作活学活用报告;右图:顾阿桃挑灯夜战以看图识字的形式学毛著准备讲用稿

我第一次见到顾阿桃是在1966年11月,江苏省委要在太仓沙溪公社洪泾大队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要把洪泾大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推向全省。《新华日报》社领导告诉我报纸要出整版画刊,文字报道中也要配上照片,通知我随省委的车队前往洪泾大队采访,并一再叮嘱我要努力完成这次政治任务。我深知这次釆访非同一般,也是我学习毛主席著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自己的好机会。当年我作为新华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曾多次和顾阿桃近距离接触,以及在“文革”期间到洪泾大队的采访经历,都使我终身难忘。

左图:顾阿桃和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握手;右图:顾阿桃在田头谈学习体会

当我们汽车快到达目的地时,田头大喇叭传来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歌声。在媒体报道中,早就知道洪泾大队已形成了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每天出工前要向毛主席像“早请示”,中午回来“中对照”,下午收工“晚汇报”;吃饭前还要举着红宝书,高呼“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统帅永远健康”的口号。在洪泾的田野上到处飘扬着红旗,田头、场头、家庭都能见到毛主席画像和语录牌,人人都挂毛主席像章,家家户户门前搭起“忠”字台。当时洪泾经验尚未推向全国,身处那种热烈的政治气氛,我感到既新鲜而又陌生,还真有点担心能否适应这样的政治环境,只好硬着头皮,小心谨慎,入乡随俗。

先前到达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新华社、人民前线、上海的报社都派来了记者,阵容很壮观。只要顾阿桃一露面,就被记者们围起来。她穿着土布衣衫,典型的江南农妇衣着,胸前挂着一枚毛主席像章,红彤彤的小语录本随身带。她不管是学习会、批斗会、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等活动,都会对“首长”(叶群)的要求心领神会,先背语录后结合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言,再带领大家高呼口号,很自然地成了政治上的领头羊。她待人和蔼亲切,落落大方,性格开朗,能说会道,面对记者的提问从容应对,她知道采访、拍照是革命工作需要,对记者提出的摆拍要求也都非常配合,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比那些专业演员还要出彩。她经过艰苦努力学习文化,能写自已的名字,在公共场合有些人争着要她签名,她也都满足大家的要求。

在我保存的老照片中,有一幅是她正在向全国各地来洪泾取经的人们作报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年我十分佩服这位原本一字不识且年过五旬的农村妇女,居然能在万人大会上毫不怯场,原来她是按照“首长”要求,学会了 “用图讲用法”,一个图表示一件事,一篇讲用稿画上十几个图,串联起来,再用心背下来。做报告时,她按图提示,说得绘声绘色,并且还能联系自己新旧社会的亲身体验,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出口成章来批判“资产阶级”。她常挂在嘴上说:“旧社会把我们当棵草,新社会把我们当成宝”,“我是药材店的揩台布,甜酸苦辣都尝过” 等,很有煽动性和说服力。她记忆力强,对《毛主席语录》中的再版前言、 “老三篇”和《反对自由主义》,都能倒背如流,台下听众反应激烈,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顾阿桃说到动情时,还会带领大家振臂高呼“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毛主席万岁”等口号,很有“演说家”的风范。我曾悄悄地问过顾阿桃,我们识字的人背毛主席语录还行,你不识字就能背下来,真了不起。她一开口就用一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语录把我给挡回来,然后又贴耳跟我说:说句实话,我背得也好辛苦,白天干活在田头背,晚上上床了还在背,有时睡觉都不踏实,怕背错了,不用心我怎么对得起“首长”的培养,只要下定决心,总能完成任务。她还说:大队规定这是政治任务,每个社员每天都要背几条语录,收工时背不出语录是要扣工分的。

顾阿桃参加民兵营大批判会

对女记者顾阿桃还是很照顾的,不时向我介绍叶群对她的关爱之情。她说“首长”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对我可好了,送语录本和学文化用的钢笔,送我上海空军精制的毛主席像章,还派人辅导我看图作报告。不久前我参加国庆观礼,“首长”亲自引荐,见了毛主席,还在林彪家里做客。她说,“林副主席”家真艰苦朴素得不得了,床上铺的盖的都是军用品,那条被子都已经洗得发白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小桌子,热水瓶还是竹壳的。当时她说得有模有样,我听了有点将信将疑,一向心直口快的我,在这场政治运动中也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对她说的这些事只能是宁可信其真吧!

当时来洪泾学习、参观与采访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想听听顾妈妈亲口“讲用”。每天来访人数在六七千以上,高峰时逾万人,见到顾阿桃都竞相和她合影和签名。是女性顺理成章,没有问题,如是男性,集体合影还可以,单独要求合影,她的丈夫顾泉和就会很不客气地加以制止。大队干部笑着告诉我们:顾阿桃出名后,这位封建意识较浓的丈夫醋劲也上来了,凡是为顾阿桃拍过照片的人,大部分都会知道这个秘密。她丈夫为人正直,也看不惯顾阿桃的表面风光,又不敢明说,怕惹得“首长”不高兴,只能拿些不能和男性合影的事,小题大做。

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了命运。她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一跃成为红遍全国的政治明星,被人当偶像。她当过党的九大代表、而且还进入大会的主席团,县和地区的革委会副主任,江苏省革委会常委,省委委员、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68年江苏省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我用望远镜头拍摄了顾阿桃作为省革委会常委在成立大会主席台上的照片,她很淡定地和省里军、政大员在一起。大人物见多了,她也习以为常。“9·13”事件后,顾阿桃才知道自己被叶群欺骗利用,免费作政治宣传,为她和林彪捞取政治资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阿桃和出席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在一起

“四人帮”被粉碎后,顾阿桃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天上回到了地上,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还是个种田人。”她的家乡群众是理解她的,知道她仅仅是被林彪集团一时利用罢了,也没有对她有什么过激的举动,晚年靠种责任田和自留地挣钱。上个世纪80年代,报社摄影组同事任镇北告诉我,他曾目睹顾阿桃在沙溪镇街头卖棒冰补贴生活,当时未想到要为她拍张照片,有点遗憾。

左图:顾阿桃(右二)和社员们一起在田头休息;右图:顾阿桃和社员们及儿童一起早请示: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

1994年1月,顾阿桃病逝,终年78岁。现在很清楚,顾阿桃是叶群一伙在荒诞的年代里导演的一出荒诞的闹剧。常言道“人生如戏”,顾阿桃大起大落的人生是那个时代的伤痛和悲哀。

2009年春天,太仓恒发摄影艺术馆开馆庆典,影友陈解法请了些海内外摄影家前去祝贺。我也受到邀请,这为我提供了重访洪泾大队的机会。林彪驾机叛逃摔死在温都尔汗后,事隔几十年我也很想去洪泾看看曾被叶群利用的这个地方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顾阿桃的故居是否依旧?人们心中是否还记得顾阿桃?

由于庆典活动时间很紧张,陈解法又担心我曾受伤的腿去洪泾不方便,亲自驾车陪同,眼前的景象和我记忆中的洪泾已面目全非,再也看不到当年的一点点影子。下车后,我们在去顾阿桃家的路上,碰到了顾阿桃年已七十的大儿子顾雪雄。因沙溪镇上出了一本《洪泾往事》的书,其中某些章节涉及他已故母亲,他心里很不高兴,听说我来拍照片,就冲着我说,老房子有什么好拍的,现在没人住,不让我去拍照。陈解法等人做了工作后,才肯陪同我们去看他已故母亲的家。只见茅草房和砖瓦房并列在一起,大门紧锁,很冷清。想当年这里可热闹了,人们成群结队去她家参观学习,争相目睹她的风采,并以能和她合影为荣。我思绪万千,现已门庭冷落的顾阿桃故居似乎还在向人们悄悄地诉说着当年曾有过的辉煌。在它周围,一座座漂亮小楼房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使洪泾人已步入江南富裕起来的新农村行列,而此地的农民对顾阿桃也只有模糊的记忆了。

(作者为 《新华日报》原摄影记者)

责任编辑 杨之立

猜你喜欢
语录大队毛主席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驱猴大队
语录
语录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这个土地政策不容更改吗?
我们紧跟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