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鼎力帮助和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滨海新区抢抓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开发开放,逐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努力探索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新路径
滨海新区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开发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建设了七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形成了“东港口、南重工、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开发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1%,2015年,滨海新区以占天津19%、占京津冀地区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927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天津市的56.1%,占京津冀地区的13.3%,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
十年来,滨海新区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国家级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子,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针对开发开放不同阶段,不断探索完善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
一是开发建设初期,天津市委成立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加强统筹、协调,实现了平稳快速启动。二是随着开发区域的不断拓展,滨海新区采用“指挥部+管委会+开发平台公司”三位一体模式,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等建设资源。三是在远离后方的新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先行配置软硬件设施,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开发的“启动器”,从而吸引外部投资不断跟进,将“启动器”转化为“吸附器”,推动区域开发步入良性循环。四是通过两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统一的行政区,建立了“行政区统领、功能区支撑,街镇整合提升”的管理架构,形成了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二)以大项目、“小巨人”为抓手,快速壮大实体经济
一是开发开放初期,滨海新区以高端、高质、高新为方向,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滨海新区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培育出一批带有“滨海印记”、具有“撒手锏”产品、“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企业,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势头。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2万家,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均超过1100家。
(三)围绕服务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滨海新区发挥高端楼宇、商业楼宇密集优势,着力完善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股权基金、商业保理、意愿结汇、离岸金融等创新型金融服务,逐步建立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促进科技信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以构建海空两港为核心,陆海空相结合、立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航运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四)从开发区到自贸试验区,不断探索扩大开放新领域
从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到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再到自贸试验区,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多层次开放的试验田,作为北方对外开放服务的门户,其功能不断增强。一是开发建设初期,滨海新区依托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开放形态,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临港加工和展示交易等方面率先探索,发挥了连接两个市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二是围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东疆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为载体,在国际船舶登记、航运税收、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领域创新探索,政策优势不断转变为区域优势。三是以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等管理方式,推动投资贸易和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在滨海新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40家。
(五)推出行政审批制度等“十个一”改革,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滨海新区在金融改革、涉外经济体制、土地管理、国有企业等十个方面先行先试,先后实施了三个综改三年计划。探索开展了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期货保税交割、保税展示交易、意愿结汇、人民币跨境结算、国际船舶登记等业务创新和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滨海新区以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口,先后启动实施了“十个一”改革。一是通过审批制度、权力清单、廉政监督等改革,明确政府职能,探索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颗印章管审批”,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使分散的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推动了阳光行政、高效行政、廉洁行政,封存的109枚印章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一份清单管边界”,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的权力清单,用刚性制度约束“政府之手”。“一套体系管廉政”,对于保留的事项,实现作风全程监控、进展全程公示、效能全程监督。二是通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检查方式、通关方式、信用平台建设等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一个部门管市场”和“一支队伍管执法”,明确了监管主体和权力责任,打破了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的“九龙治水”。“一份表格管检查”,规避了监管主体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和“任性检查”。“一个平台管信用”,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提高了政府的监管效能。三是通过海关通关、服务平台、人才引进等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一份单卡管通关”,推动了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减少了企业通关成本。“一个号码管服务”,整合了各类热线资源,提高了服务效能。“一张绿卡管引才”,简化了居留、出入境、落户、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审批流程和手续,高端人才手执绿卡可办成所有承诺事项事情。
(六)突出“三和三能”理念,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新模式
围绕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建设,在盐碱荒地上探索建设生态城市,提出了“三和三能”(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理念。该理念正在成为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本。一是制定了世界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形成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二是组建股份制、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公司和合资公司,逐步成为“生态城市实践者”和“区域综合开发商”。三是积极实施盐碱地治理、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构建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体系。四是构建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探索建设分层级、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了“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网络与信息平台,运行维护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积极探索智能城市建设新模式。
(七)实施“高端高位嫁接”,努力促进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面对社会事业基础薄弱,无法很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高端高位嫁接”先进地区优质资源,尽快补齐民生短板。依托京津两地优势,采取资源整合、合作共建、嫁接改造等方式,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态环境等十个社会和民生领域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对接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三年累计投资300亿元,打造一流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硬件设施,吸引一大批优质高端中小学、幼儿园、医院落户。
二、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大步迈进
滨海新区过去十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高瞻远瞩、意义深远。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滨海新区抢抓难得历史机遇、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从“滨海速度”向“滨海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滨海新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迈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走在前列”。
(一)在创新发展上走在前列
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深入推进调整转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大项目好项目攻坚,扎实推动万企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当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世界级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撒手锏产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力推进“双创特区”建设,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十个一”改革为主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综合执法体制、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在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
围绕增强发展协调性、均衡性,在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强项做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东部滨海发展区的核心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接地,京津冀创新驱动的支撑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港城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统筹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形成功能互补、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农业与二三产业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发挥滨海新区带动作用,优化功能区布局,建立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实施“飞地经济”和“战略联盟”,推动京津冀地区共同发展。
(三)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
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加快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海港、空港“两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两高”,快速轨道、快速路、快速公交“三快”为骨架,区内便捷、区外畅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瞄准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以中心商务区及其周边为主的核心标志区,持续抓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大绿工程和全民绿化行动,打造别致多样、干净整洁、留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坚守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责任约束三条红线,合理开发使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四)在开放发展上走在前列
紧紧把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与河北相关地区合作,努力成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全面搭建陆上合作平台,构筑海上合作通道,打造东承日韩、西联中亚、北通蒙俄、南接东南亚的“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推动自贸区对内成为京津冀和“三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通道,对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组织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合作,建成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
(五)在共享发展上走在前列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更好统筹社会事业,进一步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加快建设文化强区,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打造精神高地,增强文化自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责任落实,持续排查整治,把日常管理抓深抓细抓扎实,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着力推进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三个全覆盖”,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幸福新区、安全新区、和谐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