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法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芜湖 241002)
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
汪正法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芜湖241002)
摘要:本文在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体育精神、体育行为为研究视角,从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学校全面育人理念的实施、体育教师良好职业素养的习得三方面剖析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教育功能
在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面认识体育的文化内涵、重新定位校园体育教育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体育界刻不容缓的任务.惟其如此,体育教育才能走出边缘化的困境,体育文化才能在百花齐放的文化百花园中展示其独特的“力”与“美”.追溯体育的渊源,可谓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有了体育运动,体育语言作为人类的六种通用语言(体育、音乐、建筑、绘画、数学、性爱)之一,这决定了体育是一种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是育人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推进,体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人们对体育的关注日甚一日,社会各界对体育教育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然而,近20年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五年一次)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2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深究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严重影响体育教育的功能拓展.其次,教育者自身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及挖掘不够深入、全面育人意识的缺失、体育教师育人素养和能力的有待提高等等,这些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1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开展的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体育运动强健了体魄、协调了群体的关系,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群体性的体育运动赋予了体育一定的知识文化内涵,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就是我们说的体育文化.从最初的本能的自然活动上升到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其他文化一样映射着社会文化的潮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特征.体育文化对体育活动的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精神、体育行为这两个方面[1].
1.1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渗透在一系列体育活动的进程中,拼搏与进取的竞技精神已经内化为人们心中普遍的信念和追求.体育的社会性表明体育活动在社会发生发展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它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育运动以人类的健康发展为对象,通过身体上强化练习提升身体素质,体育精神的发扬与传播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活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思想和灵魂,用以指导体育工作进而规范人类行为和思想[2].体育精神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表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等体育精神对人们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促进意义.
体育精神不仅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亦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国际语言,竞争、拼搏、超越等体育精神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体育不需要语言,也不分国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和平、公正、关爱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则是现代社会体育精神的代名词.尊崇公平、公正、友好、拼搏的体育精神,已经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追求,通过体能的锻炼来展示健与美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目标.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精神的传递让人与人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为广泛,让生活处处充满新的机遇和可能.
1.2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们在体育场景中的独特的行为表现,人类的体育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体育行为是体育场景中特有的行为,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和个体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育活动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复杂的生活中感悟、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受到了行为者自身情感、心理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行为特征.体育行为的这些特征表明体育行为承载着某种精神或者文化的信息,并非是机械的简单的行为模仿,而是具有着一定的文化符号意义.这种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相关刺激的行为反应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体育活动的群体性赋予了体育行为以某种普遍意义,严格意义上的体育行为是统一于人们行为意识中的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在体育精神的感染下升华为一种“文化行为”.
体育行为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教育也必然发挥着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其一,体育行为传承着一代代人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的普及,影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其二,体育活动的教育活动是通过人们身体的有规则活动从而掌握行为技能的过程,“规则”有助于人们良好行为的培养,是人们调节身心、调剂生活的有效手段,具有解压的功能.其三,体育行为还具有非语言交往的特殊功能,行为者之间通过示范、模仿等身体姿势和运动动作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身体语言的交往方式更有利于增进彼此了解与沟通,提高了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和群体认可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认为,体育运动可作为人们情感宣泄、排解不良情绪的安全通道,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比赛,在社会秩序和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体育行为释放受压抑的情感,以减缓心理焦虑感,恢复理智和心理平衡.由此看来,体育行为活动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作用[3].
2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
文化视角下的体育学科的再认识,使体育学科在传统上作为文化课的辅助学科定位改为与文化课地位同等重要的文化素质课;以强身健体为主的传统教学科目革新为以文化熏陶、人格陶冶、精神培养、文武兼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和价值依归.
2.1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指导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人格.体育教育不同于文化课的学习,它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技巧的锻炼,完成从身体素质到心灵的提升.体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除此之外也被看作是智育、德育教学中的有利手段之一.体育活动的方式多样,有竞技式的比赛也有启发式的游戏,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强健了体格、收获了快乐,更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意志和品格.体育文化所展示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凭借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另一方面在学生们自我人格塑造的过程中通过体育活动的亲身体验突出了自主性、增强了自尊心,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之下,学生通过各种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进而锻炼出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与毅力,在实践中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丰富、全面、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群体意识,在群体中寻找到朋友、伙伴,扩展胸襟、砥砺品格,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过硬的社会及心理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2.2有利于传递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主阵地”,而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开阔的运动场,壮观的竞技馆,完善的器材设施,以雄伟的精神感召力、崇高宏大的美感给每个身处其中的学生带来力与美的深度震撼,佐以各类宣传栏、横幅标语、书籍、广播等媒介,使学生受到启发和熏陶.将日常的体育文化活动、重大的体育竞赛活动、平时的课外体育兴趣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爱运动、爱生活、爱祖国的热忱和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同时,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对各种消极腐朽思想也能起到强大的抑制作用,体育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体育强健体魄的基本功能,其更大的价值在其健康高雅的体育文化中升华,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
2.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体育的文化魅力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实现上,体育运动不仅是对学生自己身体与心理的调节和培养,也是一种有意识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体育行为的产生不是独自发生的,尤其是体育运动不同游戏项目需要的是参与者的共同协作.体育教育一方面强调“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与确立,让学生在运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我提高,形成对主体的正确评价,另一方面强调的是人际交往的普遍能力,体育运动中交互行为的产生要求学生不断调整自我去适应集体并配合群体的协作行为,团队意识的深化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团队协作精神是每个社会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体育项目大都以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共同遵守和齐心配合,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更加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校园体育运动不同于普通的体育运动,它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教育实施,能够促使学生们团结、合作、友好的精神品质,达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促进社会化教育的目的.
2.4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发展
体育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本身,体育教育与智育、德育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强壮的体魄、健康的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活、自我发展的前提基础.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增进大脑的机能潜力、平衡身体成长发育.我们倡导劳逸结合,主张张弛有度,就是要求大学教育要将文化课程和体育课程相融合相促进,运用恰当有效的体育手段促进某些智力品质的发展,如应变能力、判断力等.另一方面,体育技能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由此看出,体育和智力的开发不应该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事实上,由于现代学校教学多样化特征,教学的量度不断扩大,学习的强度也随之增大,这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无法承受扑面而来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这样看来,体育的作用愈发重要了.然而,目前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大多数学校过于重视应试科目,“重智轻体”的情况几十年没有较大的改观.而大学教育中同样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情况,体育教育的全面实施依然有困难和阻力,这就背离了大学的教育宗旨和全面育人的目标.
体育教育的德育精神体现在对学生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的培养上.体育的德育功能是隐性的,却渗透在大大小小的体育活动之中,都可以起到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体育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怀、意志品质.日常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也是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的有效途径.另外,体育运动常常以团体活动的形式来开展,这对于发展学生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人与人的交流合作之中体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锻造遵守规则、发扬风格的优良思想作风,形成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不应脱离教学活动,“身”与“心”是一体的,人的心灵世界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再现,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升华人的精神风貌和身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竞争与合作是体育运动魅力的体现方式.有竞争才有进步,合适的竞争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进取意识,提升实现目标的内驱力;群体性的合作则可以增进友谊、加强沟通,大家共同进退,为了一个目标紧紧团结凝聚在一起.
3校园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校园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学校全面育人理念的实施、体育教师良好职业素养的习得,三方面缺一不可.
3.1政策上的引导和保障
教育与体育,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教结合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必须把体育教育纳入到教育工作的主体上来,通过相关的政策制定,进而保障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目前阶段,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对于体育的重视不够,以及学校、社会和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陈旧思想的影响,普遍存在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现象.由于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多数学校还存在抢占体育教学课程的现象,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政策实施,抑制应试教育的弊端,合理监督,在政策上确保体育教学的合理化、规范化、有效化.
3.2全面育人理念的践行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殊不知体育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智育、德育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从古至今,体育运动贯穿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没有体育的教育史是不完整的,体育教学跟不上,其他方面的教育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体育教育事关素质教育的成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是成长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当前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更将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紧抓德、智、体等各个环节不放松,将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当前教育环境下,素质教育已经形成共识,全面育人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和学校更应该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体育、发展体育,将体育视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扎实有效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4].
3.3体育教师良好素养的养成
任何教育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体育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外,也必须掌握专门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学实践性特别强,没有良好素养的体育教师,就不可能实施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学,就没有办法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实现目标,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3.3.1提升理论修养,把握体育精神的实质体育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行为表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本质工作的热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体育教师的工作比较复杂,工作内容比较辛苦,工作坏境也不能固定,劳动强度还很大,他们的劳动付出往往与所得报酬不能等价.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深刻认识体育精神的本质意义,将其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用对体育事业的忠诚、信念感染学生、指导学生,成就自我.
3.3.2丰富知识水平结构,更新体育教育方式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的科技文化水平的不足是知识传授的瓶颈,自身能力不足当然会影响到学生,而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剧烈的社会变革更是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逐步具备与当代科技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3.3精通学科专业知识,熟练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所教专业学科的基本技能,必须做到掌握知识要准确、理解内容要深刻、活动开展要熟练.体育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汲取国内外体育教学的有益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开拓自己的视野,做体育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者.
3.3.4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增强体育教学实效教育科学知识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教师如何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由此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体育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科学的学习,深入掌握教育科学自身的规律、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还要及时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加以吸收、借鉴,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指导中得到运用[5].
3.3.5完善自我人格,用魅力感染学生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提倡人格教育,这也契合了素质教育的主旨.想要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就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教师的健康人格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为人师表、勇于开拓,在生活中热情开朗、吃苦耐劳,在专业上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知识广博,与人相处时乐于奉献、团结合作,面对危险的时候沉着冷静、坚定果敢等等.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健与美的象征,因此,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手段,体育教师若是具有人格吸引力和情感号召力,会使学生产生由衷的敬爱感,从而增进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的健康人格还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促进身心健康、保持乐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人格修养、加强自我教育,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用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
参考文献:
[1]黄正锋.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142-143.
[2]杨阳.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探讨和创新研究[M].芒种,2013,(3):241.
[3]佟贵锋,王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5):49.
[4]陆青,丁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5.
[5]戚玉楼,张振华.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理论本质与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98-399.
2009年以来主持的项目
序号项目来源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立项年月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9BTY001现代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研究席玉宝2009.9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0CTY01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余 涛2010.9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TY030ADR机制在解决体育纠纷中的应用及其完善研究高 升2011.9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1CTY027徽州民俗体育研究卢 玉2011.9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CTY015残疾人体育行为特征与干预研究周 坤2012.9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CTY010中小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与实证研究金 涛2013.9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TY004体育标语与体育强国发展策略研究孙继龙2013.98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3FTY001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王国凡2013.99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3&ZD140安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卢 玉2014.9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TY042中国职业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形成路径研究何 斌2015.9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890009中国职业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何 斌2013.9
代表性成果
[1]席玉宝,等.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1-54.
[2]席玉宝,等.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3]席玉宝.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与市场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高升,等.论司法对体育协会内部纠纷的介入——从足协风暴谈起[J].体育与科学,2011,32(2):28-32.
[5]高升.我国体育协会内部纠纷的法律救济——以体育仲裁与司法介入的关系为中心[J].体育科学,2009,29(8):39-43.
[6]余涛,等.村落体育生活方式的百年变迁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58-63.
[7]余涛,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理念和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1-16.
[8]金涛,等.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11-13.
[9]金涛,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及原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2):30-37.
[10]何斌.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需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8):86-95.
[11]孙继龙,等.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设置理论、问题及策略[J].体育科学,2008,28(11):36-46.
[12]高守东.透过四大网球公开赛的利益分化看网球运动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1,32(2):100-102.
[13]左新荣.从消费社会视域中看体育消费的显性特征[J].体育与科学,2012,33(6):63-66.
[14]卢玉,等.明清时期徽州武术发展特点辨析-兼论徽州武术与徽商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0,31(3):73-75.
[15]花家涛.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
DOI: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4.017
收稿日期:2015-05-08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振兴计划项目(2013cgtg044).
作者简介:汪正法(1972-),男,安徽宿松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文化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16)04-0400-04
Education Value of Sports Culture and Campus Sports
WANG Zheng-fa
(Physical Education Sec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On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spirit and sports behavio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ampus sports from three aspects: guiding and guarante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concept of school, and acquisition of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ports teacher.
Key words:sports culture; campus sports; educate function
引用格式:汪正法.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4):4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