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贞
摘 要:综合实践展示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增长知识,促进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展示课在“展示什么”“怎么展示”“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较多误区,教师应该避开这些误区,从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及时引导,促进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童话世界
一个完整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即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的终结与交流阶段。从教学实践来看,活动的终结与交流阶段主要是以成果展示课的形态出现。
理想中的成果展示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增长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正确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成果展示课存在不少误区,现结合一节四年级的成果展示课《走近童话世界》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展示什么样的成果
【课堂回放】
本节课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共分为“童话是什么”“读童话”“写童话”“演童话”四个小组。“童话是什么”小组主要给大家介绍童话的相关知识,比如,童话的特点、童话的种类、童话的艺术价值等。“读童话”小组主要是向全班同学展示了怎样读童话的知识,之后分角色朗读童话。“写童话”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该如何写童话的知识,并展示了本小组所写的童话《小鸡去上学》。“演童话”小组展示了如何表演的知识,并通过合作表演了《小红帽》的故事。除此之外,每个小组还展示了本组的计划以及围绕本组主题所做的手抄报。
【思考】
成果展示课当然是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所得。但是展示什么样的内容?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而不是一股脑地堆砌上来。
本节课中的展示内容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点:
1.知识的堆砌。展示中,四个小组都展示了相关主题的知识,怎么读童话的知识,怎么写童话的知识,怎么演童话的知识。其实,除了“童话是什么”这个主题需要介绍一定的知识外,其他的几个主题,如通过静态知识的介绍来提升学生读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2.知识的艰涩。从学生的展示情况看,绝大多数知识是摘自网络,基本上是以成人的口吻进行叙述,用词专业。比如“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童话故事可以虚构,环境可以假设,情节可以离奇,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解说比比皆是。不要说是四年级的学生,即使是成人看了也难以理解,兴趣全无。难怪在课堂上,学生一脸茫然。
3.内容的繁杂。每个小组在成果展示之前都用PPT课件展示了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课后老师解释说,计划也是成果的一部分。这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计划侧重于指导实施,更应该在活动开展之前进行交流、修改,况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事无巨细,全部展示。
由此可见,展示课的内容选择应避免以上误区,注意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内容精练,符合主题。比如“写童话”不需要介绍如何写的知识,直接展示小组所写的童话即可,每个小组也不需要展示活动计划。
2.知识要通俗易懂。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搜集到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童话大多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就可以改成“童话中的主人公都会说话”这样的表述。
二、怎样展示才恰当
【课堂回放】
本节课四个小组共同采用的方式有“PPT演示”“手抄报”。另外,各组还根据本组的主题采用了“朗读”“表演”的方式。每一组在展示的时候,基本按照同一个程序来进行:小组介绍—活动计划—和主题相关的知识汇报—主题汇报—手抄报展示。
【思考】
本节课中的展示形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方式僵化。每个小组都制作了手抄报,这有必要吗?尤其是“演童话”这个小组。“演童话”这个主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示,静态的手抄报不适合展示一个动态的主题。
2.方式窄化。只用一种方式来展示,不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比如“读童话”小组,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展示,这当然可以,其实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展示,比如“读书推荐卡”“猜猜她是谁”“我来读,你来猜”,丰富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
3.程序固化。本节课四个小组都是按照同一个程序进行展示,容易让听者厌烦。
如何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呢?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活动方式,选择不同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展示形式多样的作品:模型、手工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美术作品、剪贴集、摄影等,还可以是动态的交流,如开一次讨论会、口头报告、主题演讲、现场表演、演示操作等。比如“写童话”,除了展示静态的文本之外,还可以用绘本、漫画等方式展示出来。
在展示的程序上,也可以做到形式丰富。比如,“读童话”这个小组可以相机安排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读一段童话,就展示童话书推荐卡,童话人物猜猜猜游戏,丰富的形式,变化的程序,会让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三、仅仅是为了展示吗
【课堂回放】
每个小组展示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评价。大多数学生评价只限于常规性的评价,比如,“这个同学的声音太小了”“××同学动作很好”“这个同学的朗读很好,很有感情”“这个小组的计划很完整,准备很充分”诸如此类。从整节课的情况看,学生并没有就一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生生之间的互动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思考】
课后和执教老师谈及生生交流的问题,老师认为,展示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探究所得,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展示课就是让学生展示成果,这个老师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无论是主题生成课也好,成果展示课也罢,都应该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围绕一个问题持续、深入地对话,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表现。本节课中,生生之间的对话简短,断断续续,停留在浅表层次,无中心。因此可以判断,这节课上,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发生。
展示课中,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呢?其实,评价是一个促进学习的桥梁。生生围绕着展示的主题,从问题、规律等角度进行评价,有利于讨论的深入,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比如,教师设计一张评价表,从“我最喜欢这一组的地方是 ”“我不喜欢这一组的地方是”“这个小组展示中我不明白的地方是”“我要补充的是”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让小组内、小组之间、听众和展示者之间进行持续、深度的对话,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可能会对每个小组所展示的知识进行质疑,认为看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评价,让学生讨论“怎么加工收集到的材料”,让学生明白展示要有听者意识。
四、老师该干什么
【课堂回放】
在本节课中,老师除了发出“现在是读童话小组上场”“谁来评价一下”“谢谢读童话小组的展示”之类的话语后,绝大多数的时间只是站在一旁观看学生的展示。
【思考】
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除了进行适当的组织外,更要承担引导的任务,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偏差,引导学生聚焦到重点问题,适时进行讲解,恰当分享自己的观点,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
但是在本节课中,老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调控着课堂的节奏,并没有进行恰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每一个小组都运用了手抄报的形式,老师就应该及时抓住这个点,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方式才适合自己展示的主题”。又如,学生在点评“演童话”一组时,认为这一组的一个同学表演很好。老师就应该及时捕捉这一评价点,组织学生讨论:“这位同学表演好,好在哪里?”从而让学生明白,表演要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动作进行表现,就能做到活灵活现,再现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在展示课上,老师可以从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优秀展示者中获取知识,总结规律,从展示者的不足中找到问题。
参考文献:
倪以军.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的有效指导策略[J].山东教育,2015(Z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