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达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注重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数学的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脑,多思考,这就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小学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中最宝贵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
一、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老师的教学任务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上课变得轻松简单,学到的知识能牢记于心,更有兴趣去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数学成绩还是数学思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充分备课,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形象的理解;组织数学竞赛,利用小学生对比赛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提高;设置情景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式,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学习了加法,用逆向思维就明白了减法;学习了乘法,用逆向思维就明白了除法。有时候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很快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利用逆向思维发明创造了很多有利于人类的事物,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有时候逆向思维是创新的蹊径。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在做题时,得知了已知条件,寻求未知的答案,他的思路会很清晰,很容易就求出了答案。但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学生脑子转个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时,就犯了难。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固定的约束,没有突破的技巧,就会产生不好的作用,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不利于数学的学习。所以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启发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反面想问题。
三、联系新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人的许多经验对我们现代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数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有重要的联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以经验和旧知识为前提。让学生用旧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记得更牢固,还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课程中,因为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自己推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一个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无论在平时做题和考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记得很牢固,并且更加乐于用旧知识自己推理出新的知识。
四、注重作业的新颖性,实现创新型思维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每一门课都需要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知道,题海战术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悖的,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充足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如何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少的练习,却收获最牢固的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老师的一项新任务。数学学习讲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没有差别的题目让学生有了惯性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种方法来解一道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不止拘泥于一种方法,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巨大的提升。
小学是以后中学、大学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逆向思维能力,新旧知识结合,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2(23).
[2]李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