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育的非系统性及对策

2016-08-06 23:41孙晓玲
世纪桥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对策

摘要:因应社会结构变迁和教育发展规律,近些年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以深圳地区为样本的调研发现:虽然高职院校理念上高度认同职业素质的精神层面——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顶层设计模糊、系统性欠缺、受益面较窄等问题。明确顶层设计、将课程与活动按照内涵进行模块化设计,结合学制与学生特点,系统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将是提升职业精神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57-03

当前,中国正由农耕文明发展为现代工商业为主体的国家。农业社会中,乡土中国的差序结构有效规范着人们的劳作与交际,人的社会角色相对单一。现代工商业社会里,以契约和雇佣为特征的职业领域成为人们重要的生存平台,传统差序伦理对职场的规范效果欠佳,现代的致力于社会角色规范的外在综合职业素质培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教育部门的指导思想(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将职业素质作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的重要要求。)和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多年请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雇主非常看重学生职业素质,重要程度远高于对技能的要求。另外全国高职毕业生42%的首年离职率也是突出问题),均证实了这一点。

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职业技能教育因其实用性,历来为高职院校所重视。职业精神教育受到关注则是近二十年的事,很大程度上既得益于教育界对教育唯技术、唯市场导向的深刻反思,也得益于业界对现代人才要求的综合反馈。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充满职业尊严感、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专业技能和创新潜能的精神力量。[1]与职业技能的可视性相比,职业精神属于潜在品质,培育难度大且效果不易体现。尽管如此,近些年来,全国不少高职院校还是进行了先行探索。实际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需要提升的方面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以深圳高职院校为观察点,希望能部分回应上述问题。

课题组的调研以笔者关于职业精神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即认为职业精神总体包含四方面:劳动价值感悟与职业的人文理解、“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修为、特定专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与训练、职业精神实训等四方面。[1](P.64)围绕此内涵,课题组设计了《职业精神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对深圳三所高职院校展开调研。分别是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民办大专十强院校——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前两所院校在校生人数均在1.6万以上,学生主要来自广东,部分来自其他省份,生源面较广。本次调研,共获得有效教师卷98份,学生卷236份。教师以一线教学人员为主,学生大二、大三占多数。此外,笔者查阅了部分学校与职业精神相关的课程与活动安排,访谈了有关教师。

之所以选取深圳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地区之一,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深圳的高职院校以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全国见长,以它们为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一、职业精神教育已进入高职人才培养视野,但理论重视程度超实际重视力度。

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职业精神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认知,调查发现所有教师对加强职业精神培育均持认同态度。学生认知度较教师稍弱,但仅有少数学生(7.4%)不太认同职业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后面关于高职职业精神教育对人才全面培养的意义的调查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因此可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认为职业精神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重要性的高度认知,是否意味着学校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精神培育呢?结果有一定的差距。问卷给了从“非常重视”、“比较重视”、“重视程度一般”、“不太重视”到“不重视”五个选项,认为学校重视和比较重视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师只有42.8%。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卷与教师卷出入较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职业精神教育的比例为60.3%。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校实际重视的肯定程度都不及第一题的认同程度高。这类差异表明:对职业精神教育重要性的高度认同并不意味着实际教育过程中同等程度的重视,这为我们高职院校更进一步加强职业精神教育预留了较大空间。

二、职业精神教育形式多样,但均衡性和系统性待完善

在教师卷中,我们进一步询问了学校顶层设计中是否包含了职业精神教育。23.8%的老师认为明确存在,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多数受访老师认为学校有比较明确的顶层设计,理由是学校近年来推行的“三育人”理念,[1]并已推出以加强职业精神训练为目标的复合育人拓展专业和拓展课程。但综合来看,三所院校中有68.3%的受访教师持保留态度。多数教师认同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活动中或多或少包含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即职业精神教育的载体与落实路径较为多样化,但不够深入与系统。重要不重要是一个概括性的总体认知,但是理念的系统与细化则事关教育的实践安排。

在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活动设计与安排”的调查中,课题组列举了一些可能促进学生职业精神提升的常规活动,询问实施的状况,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均衡性。就业指导课、顶岗实习、社团活动、职业道德课对学生的影响较明显,其他课程或活动,要么部分开展,要么徒有虚名或完全没开展。就业指导课开设率是100%,客观上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是,受调研学校每年都会开设一些与就业或职业素养相关的讲座,如深圳信息技术学院每年都会请校外的企业精英或专家来学校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系列讲座”(纳入学校课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邀请知名校友、大型公司高层来校做职业分享。这些活动大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学生反响很好,确实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职业理想、就业心态、就业技巧上的指导。但是这类课程参与者多为毕业生或学生干部,受众有限,连续性不够。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就业指导是否就意味着职业精神教育?课题组认为这两者相关但有区别。如果说职业指导解决的是如何找工作的问题,职业精神培育更重视的是如何以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对待工作,它关系到的是学生未来就业过程中的敬业度与专业程度。从2011届到2014届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跳槽率达到42%。虽然学生跳槽的原因有很多,但数据能够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上存在某些欠缺。

对于职业道德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所了解,这是高校“两课”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再有就是团委和学生会活动中的职业精神训练也功不可没,从问卷和访谈得知,受访院校的社团活动均较丰富。得益于深圳移民城市提倡“来了,就是深圳人”,校园义工活动蔚然成风。深圳曾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地,每年还会举办多次大型全国性或国际性展会,客观上为深圳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公益、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了机会,调查发现九成学生参与过义工和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服务他人、提升自我的现代职业精神。

在劳动价值感悟和职业人文理解、专业道德与伦理,这两大基础性的与职业精神相关的价值观、专业责任感培训方面,受访院校均有涉足,但比较而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开设广度、系统程度较好,该校在医护学院、管理学院、建环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学院均开设有专业伦理课程。以医护学院为例,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护理伦理,以现实案例指引学生处理伦理冲突的原则和方法,效果不错。但受访院校都存在职业精神教育规范课程覆盖率不高的问题,52%的学生和49%的老师不清楚这类课程的存在。

涉及另外一些课程或活动的调查,教师卷与学生卷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知晓度超过后者,再次证明当前深圳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不系统性和普及程度不够等问题。比如关于有否开设“职场规范和职场礼仪”类讲座,87.3%教师认为有,学生赞同的只有75.8%。对于模拟职场活动,也呈现出类似不一致,83%的教师认为有这样的活动,而学生有半数不清楚。

总体来看,受访院校均或多或少地开展了职业精神教育与培训,但是以部分同学参与的活动为主,人文性、价值性的基础引导相对较少,这一点,在第三类第一个问题,即: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是否系统时,认为较系统的师生不及半数。早在2007年浙江同济科技职院副院长陈长生就指出职业精神培育系统性不足的问题。[2](P.83)时隔8年,问题仍存在。

三、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有待改善

关于现行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教师卷和学生卷的评价基本一致,即认为当前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较为一般。学生在接受职业精神教育后,认为确实受益,职业性得到提升的比例为47%。这类综合评价,和课题组与部分师生访谈时得到的结论一致。学生一方面认可学校在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的改善与投入,但同时,对于职业精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所保留,认为目前的职业精神教育宣传较多,持续性不太好,理论性过强、形式味重,有些活动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度共鸣。他们认为需要在实际重视程度和方式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建议最好能增强体验感和职业在场感强的学习和活动模式。这类建议对规模大、学生数多、师资有限的职业院校是一大挑战。

四、加强职业精神培育的系统性并创新教法

调查来看,深圳高职院校均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职业精神的某些训练,但是职业精神训练的零散性、随机性仍为常见现象。笔者认为,未来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做如下改进。

(一) 顶层设计层面应明确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系统性

首先,好的毕业生应是拥有“仁心仁术”的人,学校应把职业精神培养熏陶和职业技能训练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受调研的部分院校已经如此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立德树人”理念。同时要切实明确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与层次。就内涵来说,职业精神教育包含“劳动价值感悟与职业的人文理解、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修为、特定专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与训练、职业精神实训”等四方面。它分别最终对应职业人四大理性目标,即:人文理性、契约理性和工具理性、实践理性。根据内涵,职业精神教育可设计为四部分,即:人文理性模块、契约理性模块、工具理性模块、实践理性模块(如下图)。人文理性模块重在劳动价值、劳动审美的人文性理解,因为这是良好职业工作的开端。契约理性模块关键在加强学生对社会规则层面上的契约认识,体现为职业道德与法律。工具理性重在专业规范和职业技巧。实践理性模块重在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与实习中的规范指导与管理。高职院校若能照此思路,在顶层设计时通盘规划,理顺关系,并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类系统、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逐步推进,也许可以较好解决职业精神培育的系统化问题。

其次,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学生三年整体教育规划中,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各注重哪些职业精神品质的训练,应有符合逻辑、符合教育理念的安排,而不是到了毕业季,才一股脑地将都用上,造成期望和结果的差距。最好大一加强比较基础的人文理性,大二加强契约理性,大三加强工具和实践理性,如此不间断熏陶,职业精神的提升会水到渠成。

(二)改进并创新职业精神培育的方式与方法

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的系统性相联系的是,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既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已有经验,也要积极学习并创新方法。受访高职院校在利用深圳工商业环境,邀请行业精英进校园、志愿者团队的培养与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可以考虑扩大行业精英分享的面,让它成为各个院系而不仅仅是校级规模的常设性活动,从而增加这类活动的亲和性与覆盖面。在志愿者培育方面,现在面比较广,但专业性或职业性不足,可以积极探索整合已有志愿者队伍的方法,将其专业化,比如细分为福利义工、交通义工、环保义工等,更为有效地与职业和社会服务相融合。同时高职院校需要走出去,积极吸取台湾技职院校、香港专上学院的经验,将他们的“工作坊”模式引入职业精神培育,也可以吸收它们在职业伦理课程上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法[3](P.49-61)。此外,欧美国家工作伦理(Work Ethics)教育经验丰富,比如:美国乔治亚大学的体验性自主学习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取经过程中,若能注意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适度本土化,便能有效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 教论坛,2012,(6).

[2]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 教育,2007,(11).

[3]华中兴.技职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关职业伦理 课程之品德教案设计[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