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洪山区实验幼儿园 翟晨林
少教多学科学设计活动记录表
■武汉市洪山区实验幼儿园翟晨林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教学的“真正革命”。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
作为幼儿科学活动中反映教与学关系非常重要的记录表,我们很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以发挥其载体的作用,帮助幼儿教师实现课堂教学“少教多学”的目的。
(一)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全班记录
幼儿的个人记录表现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幼儿的个人记录不断积累就形成了幼儿的“成长记录”“发展记录”。这既是幼儿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师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和证据。
幼儿小组记录反映了幼儿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与结果。这些记录是具有共同经历的小组同伴间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内容与依据,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和讨论,从而引发他们开展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幼儿全班记录常常是在幼儿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多以主题墙饰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呈现了全班幼儿在围绕某个主题经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达成的共识。
幼儿从个人记录到小组记录再到全班记录的经历,能使幼儿初步感受知识产生和经验获得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化和普遍性的过程。
(二)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是幼儿科学记录常用的方式,它是用绘画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如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某天的天气状况,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当日天气的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记录中甚至会有人物和与天气无关的背景。
(三)不同探究阶段的记录
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幼儿采用各种适宜的记录形式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前的猜想记录是指幼儿在活动前记录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方法以及预想的探究结果,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的经验水平。
活动中的记录是幼儿记录自己在探究(主要是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幼儿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也可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便易行的表格上记录。
活动后的记录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记录活动的结果和发现,一种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活动后的记录和活动前的猜想记录设计在同一张表格上,有利于幼儿将亲身经历后的发现与活动前的猜想作比较,从而丰富、扩展和改进自己的经验。
众所周知,就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来说,幼儿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和拟人化,这使得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真实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鼓励他们用艺术、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甚至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孩子们提供探究和了解事实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究的重要阶段进行记录,使他们以尊重事实的方式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客观解释。通过我们的反复研讨,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实验记录表的设计方面,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并进行了总结。
(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记录表的设计
对于幼儿来说,虽然只能用绘画、简单的符号等方法来进行记录,但为了能从细节上培养幼儿执着、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还是强调记录表格设计要正规,禁止随手绘制;为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录表的表述建议采用图文结合的表达方法,文字要求采用正楷字体;同时为避免记录表的设计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建议每张记录表采用同一个色系来设计制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别提出四个词——关注、尊重、理解和重视,即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实质上阐明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秉承的基本教学态度。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幼儿才会在活动过程中呈现积极的意识和行为,进而实现“少教多学”。
(二)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来设计或使用实验记录表
针对科学活动中记录表的使用,我们能够形成一些策略性的认识。
1.基础的定位
是否提供空白表格、是否标注明确指向、是否使用单一图示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均应建立在活动及幼儿本身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科学活动有不同的记录表提供方式,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客观、严谨的高度之上,以教师的适当引领成就幼儿的真正发展。
(1)把握思维特点,确立培养重点
小班幼儿思维简单、具体形象,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小班幼儿应尽量采用实物进行记录,记录的时间应尽量缩短;应更多采用集体呈现的形式,逐步培养其记录的意识。如吹泡泡实验
观察记录表:
记录人:
中班幼儿已形成了记录的意识,教师可重点引导其识别各种标志、符号,并学会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详实地记录自己的操作发现。
到了大班,记录已成为幼儿自发的需要,他们会按具体活动的要求,用图形、数字、符号或绘画的方式记录。科学活动记录表应体现探究性,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独立设计记录方法。
(2)分析活动要素,选取不同样式
根据不同活动特质,作出具体分析,选取相应的记录及指导样式。在科学活动“旋转荷花”中,不同材料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材料与现象都是实验的决定因素,所以教师提供的是空白表格;而在科学活动“乌龟跳舞”中,实验重在发现光影的变化,其与光源的位置具有单一的对应性,因此教师可以明确一定的指向性。
(3)了解前期经验,采用不同方式
记录情况的呈现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及习惯表现模式不无关系,教师对此应有相当的了解,并能据此作出准确判断,进而采用不同的设计和指导方式。在科学活动“找找油宝宝”中,幼儿具备一定的表现基础,且乐于发挥,教师便应予以适当的支持。
2.样式的设计
设计科学合理的记录表能引领幼儿的探索和观察,使探索有序、有理,提高科学探索的效果。下面以科学活动“找找油宝宝”的记录表设计为例,来说明要确保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记录表进行精心的设计。
第一次设计的记录表对工具和探究的材料都做了很好的预设,孩子们可以根据老师的预设进行逐一尝试。这次设计的记录表其优点是记录结果整齐化一,缺点是没有分层设计,没有考虑到幼儿个体差异。
第一次设计:“找找油宝宝”记录表记录人: 时间:
第二次教师为幼儿设计了三份记录表(见下页),有两份是同一个维度的,为幼儿预设好了探究的材料或预设好了部分材料和工具,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另一份是空白表,适合能力强、条理性强的幼儿使用。
第二次投放的记录表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科学经验:要求幼儿带着目的观察和探索,更主动地建构经验,同时新的经验获得能促进其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不断探索,不断建构新的经验;二是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是求真求实的,通过记录表这个载体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促进幼儿观察力、表达能力的提升;四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提升;五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六是更能体现少教多学的理念,让互动更为有效: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与记录表的互动、与材料的互动充分体现,让“教”变为“不教”的艺术。
总的来说,记录表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的意图,隐性的指导
第二次设计:“找找油宝宝”记录表(表一)记录人: 时间:“找找油宝宝”记录表(表二)记录人: 时间:“找找油宝宝”记录表(表二)记录人: 时间:
好的记录工具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把教学目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操作任务蕴含于其中。
有目的性的操作。幼儿带着记录表操作有一种任务意识,防止幼儿盲目操作或只满足于单纯地玩的过程。因此,记录表在这时起着隐性指导的作用,将教师的“教”暗含其中。
有针对性的分类。记录的元素必然不止一个,因此需要记录什么内容、孰前孰后都是值得斟酌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分类,给予幼儿的是清晰的认知。
有辨识度的结论。记录的意义在于给予幼儿一个将操作结果再现的机会,所以无论成功与否,势必会有一个个真实结论。这也是记录表的重点,必需有相当的辨识度,能让人一目了然。
(2)一定的弹性,合适的空间
科学活动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样的,个体操作的习惯也多有不同。因此,记录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留有合适的空间,并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或设计,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幼儿作更多的尝试,更大程度地实现其“多学”。
3.成果的分享
成果的分享能为解释讨论、表达陈述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验结束时,教师要让孩子带着实验记录与同伴分享、交流、讨论。可以自由交流,也可以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再把讨论的结果表达出来。
(1)及时交流,强化意识
记录后的交流,不仅是实验的再现,也是意识的强化。通过记录表,幼儿将个人的结论与他人的呈现联系起来,并在质疑和肯定中达成共识。这是在原有经验上的提升,是新经验的建构。
(2)积极互动,了解意图
交流分享环节能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在幼儿自我解说中,他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意图。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能在此过程中实现“多学”,而此行为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科学活动记录时,给幼儿的到底是空白表格好,还是教师预设的表格好,我们要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键是要先想清楚,在活动中,教师要教的是什么,幼儿要学的是什么。教师了解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能清楚地判断何种表格更适合幼儿的发展了。
责任编辑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