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 陈 芬
读写结合言意兼得
——浅谈小学中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陈芬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以单纯的内容理解和感悟为目标的窠臼中脱离出来,既要教阅读,也要教表达,要让两者相结合。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读写结合”是架起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的桥梁,是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佳径。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依托,找准读写结合点,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虽然有读写训练的意识,但无法找到读写的最佳结合点且往往存在以下情形:有的是为了写而写,认为补充一下省略号,随意模仿一两处修辞手法就是读写结合;有的是没有目的地写,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动动笔,让学生写上几句话就是读写训练;还有的是假大空敷衍地写,临近下课布置一项无法完成的练笔在课后完成……崔峦教授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读写结合,是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找到某些巧妙的契合点,将理解和运用相结合。即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发现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迁移运用,再促进加深对内容的感悟理解,从言—意—言,从读—写—读,如此相互交融,共生共长,实现言意兼得、法能并举的最佳效果。
同时,读写结合还要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年段特点,比如低年段重点抓好的词语、好的句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和运用。中年段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在理解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段话。高年段则立足篇章,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特点的表达。所以,最佳的读写结合是根据年段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搭建理解文本内容与习得语言形式的桥,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那么,从哪些方面找准读写结合点?如何将阅读与表达、理解与运用相融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呢?下面,结合笔者研究的中年段课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文本秘妙”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话说,“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言创造和价值。”既为“秘妙”,定是有所隐藏,可能存在于文本结构章法中,也可能暗含于遣词造句间,我们必须细读文本,发现潜藏在看似普通语言文字背后的独特巧妙地语言形式,以此为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
如鄂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文,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即凸现总分结构。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分别从海底动物有各种声音、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底植物多种多样这三个方面具体体现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都是先概括后具体写。其中第三自然段结构更显见,描写趣味性更强,大多数教师将读写结合点选取在这里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一种是抓住文中省略号发挥想象,用“有的像……”的句式写一写还能听见海底动物发出的什么声音。根据中年段语言训练的目标,这种句式练习的读写显然要求过低,意义不大。另一种读写训练是围绕一个内容,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排比句写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这种读写结合虽然符合中年段学习典型段式的要求,并迁移运用,但“写”脱离了“读”的理解感悟,仅仅只是训练而已,形式与内容没有相融,“言”和“意”未能兼得,也不是好的读写结合。
再来细读文本,你会发现这三个自然段虽然都是先概括后具体写,但是,每一个段落的具体描写,作者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描写。第三自然段写海底动物各种声音时,作者先概括,后用上“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排比句式来具体描述;第四自然段写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时,作者先概括,后选取最有特点最典型的几种动物来具体体现;第五自然段写海底植物时,后分色彩和大小两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这便是此文本的“秘妙”之处。发现秘妙处后,以此为结合点这样来设计:
第三自然段先出示重点句段“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引导……”让学生初步感受海底有哪些奇妙有趣的声音。再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海底动物的声音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可是为什么经作者这样一介绍,我们感觉这样熟悉呢?此时,将学习内容自然引导到语言形式上,让学生体会是怎样写的——先总的说能听到各种声音,再用排比句和省略号告诉我们海底还有很多声音。最后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师小结“这句子写得多好呀,先概括后具体让我们仿佛真的听到那些有趣奇妙的声音。”这样的教学,学生既理解了内容,感受到了海底的神奇,还了解了语言的形式,习得了方法,为后面的读写结合奠下基础。同样,第四自然段也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教学。①读段落,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海底动物,圈出名字。②海底有那么多动物,为什么作者只挑这几种动物来介绍?仔细读读,你会发现作者挑的这几种动物的活动是多么神奇,它们神奇在哪儿?③现在明白作者为什么挑它们来介绍了吧,就是选取最有特点的、最典型的,具体体现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三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方法,发现文本的秘妙——三个段落作者都采用同样的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来写,但是围绕一个意思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不一样。此时再进行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水到渠成。“我们也来写海底世界,在电视上都看过好多海底动物,你觉得这些海底动物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用上作者的一个方法,来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______________。
较之前面两种读写结合方式,这样以文本秘妙处为点设计的读写结合,能体现文本的最大价值。并且,仍以”海底世界”为内容拓展写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不仅仅是语言的训练、写法的迁移运用,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感受,让“言”的习得得以落地生根,让“意”的感悟得以拓展延伸。
中年级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色,如《第一朵杏花》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小松树》中的反复句式,《莫泊桑拜师》中全部由问句构成的段落,《巨人的花园》中大量有趣的拟人句……这些特色语言是进行读写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将特色语言的习得与内容感悟理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得意得言的佳效。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最大的语言特色是整段整段出现拟人句。课后习题也有读写练习的提示:课文中有一些有趣的语句,比如,“北风整天在院子里四处吼叫”,“花儿们探出头来,朗朗大笑”。请你找一找,读一读,试着自己写几句。很多教师将本课的读写点定位在写拟人句,在引导学生感受朗读了这些拟人句后,进行读写练习,让学生仿照着写几个。学生写“小鸟在枝头欢快的歌唱”,“柳树对着镜子梳头”……对于中年级而言,孤立地单纯地写几个拟人句子绝不是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教师并没有结合年段特点真正关注到文本的语言特色。本文的拟人句并不是一个一个出现,而是围绕一个意思整段出现,第六自然段围绕“巨人的花园里依旧一片冬天的景象”用拟人的手法具体写了一段话,第九自然段围绕“窗外出现了非常奇怪的景象”也用几个拟人句具体描写。正是这些拟人句组合在一起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才使得语句“有趣”,这才是本文的语言特色。
关注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悟语言后,创设情境学习运用语言:童话故事讲完了,从此,孩子们又经常到花园里玩,花园又恢复了生机,展开想象,仿照文中拟人的手法写写此时花园里欢快的景象。这样的读写结合以创设情境来承接文本的“意”,并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言”加深对“意”的感悟,一“写”而多得:一是根据中年段学习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行了段的训练;二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特色并学以致用;三是依托文本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四是通过描写花园里欢快的景象,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有孩子的花园才是美丽的,加深“只有分享美好,才能收获快乐”的人文熏陶。如此巧妙的读写训练,让学生言意兼得、语情共生。这样看来,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只有真正关注到文本的语言特色,才能找到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设计最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细节描写在中年级教材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写人的文章,如《倔强的小红军》《小英雄雨来》《小萝卜头的故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等,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生动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揣摩细节描写处,领悟描写方法,进行读写结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常见手段。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通过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断,抓住细节描写突现爱因斯坦伟大而平凡的品格特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这些细节描写,从“短而硬的小胡子”“眼睛深深陷在眼窝里”“蓬乱的灰白头发”“衣服又肥又大”等外貌神态描写中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特点;从“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等语言描写中体会爱因斯坦谦虚好学的特点;从“低头看了看”“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女孩做了个鬼脸”等动作中感受爱因斯坦幽默风趣的特点。品读了语言,感悟了人物特点,领悟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找准了读写结合点,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这儿就有一个”,出示《爱因斯坦的故事——一件旧大衣》。
一天,爱因斯坦在纽约的街道上遇见一位老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呀!”
“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无所谓地说。
几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这时,爱因斯坦已经誉满天下,却还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友再次建议他去买一件新大衣。
教师引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运用本课学习到的细节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或神态、或语言、或动作写一写,体现爱因斯坦的特点。”这样设计的读写结合让学生就细节描写的某一方面写,考虑了写的难易程度,适合中年级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仍然以爱因斯坦的故事为背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再学以致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得言不忘意,得意不忘言。
中年级课文中时常有些含义深刻、难以理解体会的句段,教师要留意这些地方,通过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实际说一说、写一写,以帮助突破难点内容的理解感悟。
如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课,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时间”又是一个意蕴深刻的话题,学生对时间的理解也是模糊的。要想以文载到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时间里感悟生命,领悟珍惜时间的道理难度较大,必须找准读写结合点,建构文本与学生间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语言实践中切身理解感悟。于是,我们抓住文中最难理解的第三自然段爸爸说的话,来进行读写训练。“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像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度过了你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引导学生第一次读后,初步体会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第二次读后,这几句话都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感受段落“总分”结构,知道这段话用三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由理解语言内容自然转到关注语言形式。第三次再读后,这段话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句话末都有一个“了”,“了“表示已经过去了,这样的句子写的都是过去的事,从而探究语言的特点、表达的方法,然后仿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根据你对爸爸这句话的感悟,也这样写一写。“我现在读三年级,再也回不到二年级了。”“我上学迟到了,再也不能回到上课铃响的那一刻了。”从学生的写话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真正理解了爸爸话的含义,真切感悟到时间流逝的可怕。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得知语言内容含义,得见语言形式秘密,在语言实践中得到情意熏陶,实现“言意兼得”。
总之,任何文章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言”与“意”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两根支柱,“读”与“写”必定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找准结合点,巧妙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将理解与表达相融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言意兼得,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