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篷车课堂的西行路上慢慢发现故事
——读《写在亚洲边地》有感

2016-08-05 03:5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地理教学 2016年14期
关键词:大篷车华东师范大学藏区

缪 鑫(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在大篷车课堂的西行路上慢慢发现故事
——读《写在亚洲边地》有感

缪 鑫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这是一本很厚的书,因为它是15年来出征20余次的清华学子在“大篷车课堂”旅行时积攒下来的实地写作选集。或许它还不够厚,因为它只记录了其中的14次,从上千份采访手记和纪实作品中选择了300多篇。

上册走向了塞外和漠北,以草原丝绸之路为纽带讲述了在既开放又封闭的蒙古、消失的唐努乌梁海、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乌苏里江畔的珍宝岛、塞北凤凰城柳沟村、长城脚下的得胜堡以及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这七个地方学生们的所思所感。

下册则以西域和藏区为主,讲述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即佛教丝绸之路。从罗布泊里探楼兰,到重走藏区红军雪山草地路,在西藏坐火车找寻香巴拉,沿着古长城走丝绸之路,再到探访巴基斯坦的玄奘西天取经地,又远赴斯里兰卡找寻法显海上求法之路。在这七处地方旅行,让清华学新闻的学生在实践中又多了一些新的体验。

正如序言中所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太多时候往往过于关注“什么”而不是“为什么”。15年间先后与500多位学生一起,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寻找故事与真相,进而再用自己的思维去解构当代媒体与学界所编织的关于生活在亚洲边地上的人的“神话”。这个行走在亚洲内陆和边境地区的旅行研讨课,借由古代商人和朝圣者的“大篷车”概念,让当代的学子记录下自己旅行中所看到的故事,激发的是思想的火花。这种基于长时间的阅读、头脑风暴、深度采访之后所形成的“慢新闻”教学,是编者李希光教授对“为什么”旅行这一问题充满想象力的回答。

因为在漫漫西行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抵达,而是我们如何抵达。或许在探索地理教育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开启一场由好奇心驱使的开阔视野的旅行。而在遥远、孤寂的亚洲边地,已经有人开始做了这样的尝试,沿着游牧路线或传教路线来尝试无偏见地记录、描写正在发生的历史,而这段旅行经历中无疑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追根究底,地理的词源就是“书写地球”,因而讲述地球上正在发生的故事的旅行自然而然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到的课程资源。

与其说我阅读这本书过程中被新闻学的巨大实验室所感动,不如承认我看到了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激发学生对于他们所见所闻的好奇心,不仅是在完全陌生的地方有好奇心,也要在同样的场景中观察到不一样的细节,有一个不同的视角,也是我们地理教育者在和学生一起在地理这趟旅程中的追求吧。

猜你喜欢
大篷车华东师范大学藏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年总目次(总第221—226 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混合运算大篷车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安利大篷车 行走的塑形基地
开心大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