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煴
(广东广雅中学, 广东 广州 510160)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构成的教学设计探究
——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例
刘泽煴
(广东广雅中学, 广东 广州 510160)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能力三方面。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现地理的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能力
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核心素养的内涵。那么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品格和能力呢?
核心,就是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那一部分,即最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若将所有学科的素养都纳进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那对于该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就无从谈起。因而有必要针对某学科做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如学者曹培英所言,“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国家对于教育的顶层设计,需要凸现它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连贯性,自然强调跨学科的共同素养。”[1]常珊珊、李家清也认为,“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各国普遍重视的素养内容,绝非是通过语文或数学等单一学科课程来获得……它与学科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会强化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实践途径,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2]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与个人的理解,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确认既要考虑普遍性,让学生具备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这是确定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取向;又要有地理学科的指向性,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因此,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学科能力要求入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地理学的特点与能力要求,笔者认为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要求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关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能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形成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注世界可持续发展、热爱国家与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2.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的综合性说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人文地理的内容则与政治、历史等学科有密切联系。这一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抽象、推理、模型、分类、结构化、对应)、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实操(实验、实践)能力等这些学科共同素养构成的综合能力是决定学生竞争力的核心素养[3]。结合这些学科共同素养和地理学科的能力考核要求,笔者认为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在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背景下,学生所发展起来的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阐释论证地理规律或过程等能力的总称。具体包括:地理信息收集与加工的能力、正确表述地理现象或过程和阐释地理规律的能力、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地理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等。
3.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能力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总是发生在具体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脱离了区域特定条件的分析,就脱离了对地理事物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地理学的地域性。所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另一重要构成就是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包括地理位置、地理图像判读等)、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指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概括能力)、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空间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等。
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和态度的养成,都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的。基于前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笔者以人教版2009年4月第3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中的“资源开发条件”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现地理核心素养。
1.融合地理核心素养,调整与落实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要求下,结合原先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针对核心素养做以下的调整与细化(见表1)。
表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中的“资源开发条件”教学目标
立足于三个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上作调整,拓展案例,由山西省煤炭开发到日本核电利用再到讨论案例“我国的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开发核电”等问题,可以在三大目标上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通过创设情境和延伸案例及分层设问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本节课导入部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通过矿石标本的辨认激发学生对矿产资源的兴趣,进而展示“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图”和创设情境——“假设你作为投资者开发我国某地的煤炭资源,会考虑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讨论,进而得出“资源开发的主要区位条件”——资源条件(量、质、品种、开采条件等)、市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等,并适当扩展分析。
为了让学生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并深入思考其中反映的地理问题,笔者利用分层设问法。首先提供反映能源供需矛盾的数据(见表2),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数据。如既要对比表中的绝对值,更要分析相对值的变化;再结合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图(见图1),发现煤炭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接着再进行区域特征的差异比较(中国与世界),思考中国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层层递进,步步追问,引导学生学会深挖材料中反映的地理问题。
表2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与构成
图1 中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图
共同分析重点知识“资源开发的主要区位条件”后,笔者设计了新的探究任务——“案例分析:日本发展核电的区位条件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案例:日本发展核电的区位条件分析
根据以下的材料,分析驱使日本大规模建设核电站的原因。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引发了核电站爆炸和核辐射,全球对核能利用开始持谨慎态度。虽然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产生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不少人死亡或患癌,但是日本还是非常热衷于核电站的建设。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2011年)日本拥有54座核电机组,其核发电能力在国际上排在美国和法国之后,为世界第三。
材料1 日本是世界人口第十大国,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但能源资源量却不足全球总量的1/1000,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9.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
材料2 1千克铀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释放的热量,能量巨大。用它发电,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的地区适应性强。
材料3 见表3
表3 燃煤和核电排放污染物的对比
材料4 建立核电站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设备,特别是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的密封设备。核电站建成投产以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据称,核发电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力发电低20%以上。
通过详实的材料,学生从中提取关键的地理信息“日本的资源条件”“核电在日本的市场(发展前景)”“核电的优点”和“日本大规模建设核电站的社会经济条件(资金、技术等)”,加深对“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的理解。延伸的案例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发达国家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思考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而思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能源发展途径,由此掌握透过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的研究方法,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3.用案例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思辨,提升学生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能力,培养和谐人地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为了引导学生能够透过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并且关注人地关系,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对比“日本的核电站分布图”(见图2)和“中国大陆目前运作的6座核电站空间分布图”(见图3),你会发现什么?②阅读图4,2010年在中国43个审查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核电项目中,内陆核电站占31个。有人极力反对在内陆建核电站,有人却大力支持。2016年两会期间内陆核电重启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笔者在此设计了小组活动——辩论赛。辩题是“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地理要素的角度(如市场、资源、技术、环境等)来探讨当前内陆核电站,建还是不建”。正方:内陆要建核电站;反方:内陆不能建核电站。该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中学到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拓展地理视野,更重要的是辩证看待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白既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抛弃经济发展。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图2 日本核电站分布图
图3 中国大陆目前运作的6座核电站空间分布图
图4 中国大陆核电站的拟建项目
为了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所做的“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确实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高,尤其是在辩论环节,学生充满着探索的意愿,畅所欲言,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运用比较、演绎、推理、例证等方法论证观点,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都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每一节地理课都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每个教学任务的设计都要扣紧核心素养,精心设计,以达成目标。
[1] 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8.
[2] 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2015(9):29-35.
[3] 金子兴.刍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选择[J].地理教学,2015(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