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基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角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我国的文化认同不仅是对各具体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华文化认同正遭遇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这严重影响着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威胁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统一。因此,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密切关联。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历史认同和情感认同。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意义;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只有夯实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培育人们对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感认同与思想认同。中华文化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是由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明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必将容纳更为丰富、更为先进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深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全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遭受着比较严重的冲击,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切实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中,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孕育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多元表现为她由56个具体民族构成,一体表现为她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虚构或臆想的共同体,也不是汉族的别称,而是各族人民平等团结的大共同体。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是黄河和长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统称,清末演变为满、汉、蒙、回、藏的统称,现在更是56个民族共同的称谓。我国的民族认同不仅是对本民族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其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更为基本、更为重要。
同样,中华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囊括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产物。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地将各民族文化组合在一起,而是在保持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凝聚和提炼出共同的文化特质。换句话说,中华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一性。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而同一性是各族群众认同中华民族的前提。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文化认同包含两个层05次:一是对各具体民族文化的认同,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虽然两者不同,但存在紧密联系。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族群众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认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是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认同固然重要,但必须服务和从属于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而言,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凝聚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文化对于民族构成的价值,把共同的文化看作是民族的基本特征。”[1]换句话说,没有文化方面的认同就谈不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我国,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将会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奠定基础。中华文化认同能够凝聚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这种功能平时也许并不明显,但当国家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明显。那么,到底是中华文化中的什么内容触动了国人和海外侨胞的心灵?笔者认为,对于国人来说,认同中华文化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和中华文化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认同中华文化就是承认自己的根在中国,这个根不仅是血缘之根,更是家园情怀和家族记忆之根。
第二,中华文化认同不断造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华文化崇尚勤劳、宽容、诚实和进取等人格品质。凡是中华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地方或对中华文化认同比较强烈的人,吃苦耐劳、宽容仁爱、积极进取的精神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市场经济中,这些精神和品质是赢得竞争的前提条件。也正是凭借这些精神和品质,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近年来,国人开始思考如何将“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意工场”,从而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处于高端位置。这一现象本身就反映了中华文化是不甘落后的,它具有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品质。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之下,中国经济必将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第三,中华文化认同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看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不仅包括一国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还包括科技和文化软实力。[2]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包括一国文化的整体创新能力、对本国国民和外国人的吸引力、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往往通过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文化产品、教育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可以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培育国人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家庭团结、邻里和睦、社会稳定。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这样一条线索来塑造人的品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客观地说,传统文化的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但重视家庭团结、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当下,熟人社会逐渐解体,但立足于契约和诚信基础之上的陌生人社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家庭规模的缩小与家族联系的减少使得人们更需要相互理解和帮助。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冷漠,邻里之间常年不走动,互相视为陌生人,整个社会也变得越来越缺乏宽容和爱心。这些现象就使得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认同愈发重要起来。
第五,中华文化认同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金钱、权力、成功固然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除此之外,人还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中华文化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国人精神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例如,我们既可以从儒家那里找到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入世思想,也可以从老庄那里寻得洒脱自然的出世精神,还可以从佛教中觅得内心的平静和恬淡;我们既可以从孔子那里继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也可以得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与豁达;我们既可以为追逐事业的进步,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还可以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致释怀事业上的挫折。
第六,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预防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作用。[3]一些西方国家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讽刺挖苦、污蔑抹黑,甚至出动武装力量直接干涉。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改变我国社会颜色的企图和想法,在武装干涉、经济制裁、政治孤立无效的情况下,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人身上。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给青年人灌输所谓的“普世价值”和西方生活方式,然后借助青年人来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但是,他们演变中国的企图一直没有得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年人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文化还持有较高的认同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有些挑战源自外部,有些则是转型时期中华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认清这些挑战对加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来自外部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国家不认同甚至蔑视中华文化。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引以为傲,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审视其他文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他们开始打着尊重多元文化和从事客观研究的旗子从事中华文化研究,但内心深处仍然将不符合其标准的文化视为落后文化。按照他们的标准,中华文化不是先进文化,因此也就没有宣传推广的必要。
第二,通过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批评中华文化。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西方学者和政府就没有停止对其的攻击。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更是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3]他们借此攻击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认为现在的中华文化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而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的大杂烩;另一方面,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现在的中华文化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他们看来,我国现在宣传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此外,他们还借助宗教、民族问题大肆抹黑中国的文化政策。
第三,全球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各种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这在一些领域冲击着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例如,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先进科技、生产方式、管理理念吸引一部分国人热衷于西方文化。同时,随着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漫延,部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有所降低。此外,超民族和超国界的宗教信仰不断强化信众对宗教文化的认同,这也削弱了中国部分信教人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
第四,西方国家通过文化途径颠覆我国政权的企图没有停止。尽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一直没有得逞,但他们没有放弃努力。近年来,西方国家在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渠道直接鼓吹和推广其价值观的同时,还采取教育、文化交流等隐蔽方式宣传其政治思想。除了上述外部原因之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转型对国人的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了冲击。与此同时,中华文化正处于凤凰涅槃式的转型阶段,在某些方面还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人对中华文化不能辩证看待,或者对优秀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或者把精神垃圾和思想糟粕当作优秀文化。这些问题和现象制约着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归纳起来,当前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内部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看法都不同于以前的农业社会。但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孕育出来的产物,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人们对义与利、家庭与事业、收益与成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已经远远不同于古人,而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没有跟上来,从而影响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二,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冲击。由于对具体民族文化的强调和重视,再加上世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有被淡化的趋势。此外,还有一小部分人提出指导思想应该多样化和意识形态应该多元化的观点。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和观点破坏了各族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的共同基础。
第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干扰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爱情变得世俗化,金钱味道越来越浓;原来和善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和脆弱;人们的诚信意识越发变得淡薄;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越来越淡漠,以至于要不要扶一下跌倒的老人都要成为全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视了,但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许多人对真善美已经不怎么敏感了,甚至有人将真善美和假丑恶混淆起来,颠倒黑白、以假乱真,甚至把追求假丑恶作为一种时髦来炫耀。毫无疑问,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在侵蚀着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四,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破坏。恰当的民族主义有利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但激进的民族主义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都是危害。现在,我国边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存在较强的民族主义倾向,局部地区还存在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他们过分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人为割裂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甚至将中华文化作为异族文化进行排斥,破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年来,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制造了多起爆恐事件,他们不仅公开与政府和人民作对,企图分裂国家,而且不断挑战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在一些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第五,中华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人们对中华文化认同产生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不确定。我们经常言及中华文化,但何谓中华文化,很多人却说不出来。有人把所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都装进中华文化的篮子里面,给人一种无所不包、良莠杂陈的感觉。显然,这种理解很难让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的认同。此外,中华文化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是,这两种文化有什么样的共性和区别,大多数人还不是很清楚。毫无疑问,这会影响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比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人陷入精神“困境”,感到莫名的焦虑和无助。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违法乱纪、道德沦丧、迷信邪教的乱象。这些都说明中华文化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这严重影响着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强化全体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就参与的主体来说,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公众人物以及普通群众。可以说,加强中华文化认同需要全体国民共同行动起来。就采取的措施来说,主要包括组织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建设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全面推广普通话教育,加强全民法治教育以及扩大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等。就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内容来说,主要是通过文化的综合创新,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历史认同和情感认同。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举措。[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从具体内容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追求与目标,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中国古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也包含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独具特色的道德追求和审美判断。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中华文化当中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其中的价值思想在立足现实和综合创新的基础上被归纳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形成了新时期的价值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价值思想并引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优秀价值思想。例如,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友善,勤劳宽容的民族品质赋予社会厚重的人情味,在与外敌抗争的血雨腥风中营造出来的爱国精神,士阶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抱负塑造了生命不止奋斗不已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太平盛世的设想与追求,等等。这些都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进去,凝练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在吸收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等资本主义优秀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富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优秀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综合创新。这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成功范例。[6]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存在如此密切的关联,所以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体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拼凑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更不是单纯的政治宣传或道德说教。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对个人价值标准的准确刻画,是内容完整、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既是人们认识自己、社会和国家的真理尺度,又是指导行动的价值尺度。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再创造,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综合创新的重要表现。其中,传统文化是主体,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其他的优秀价值思想是重要的理论资源。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十二个方面的具体价值理念只有与生动具体且富有历史性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人们描绘了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的发展前途和个人的价值标准。这样的描绘不是以往人们幻想的人间天国,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规划。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梦想和出彩人生的现实基础;实现社会的平等、自由、公正、法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基础,也是个人追求理想生存空间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外在表现;要求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培育道德素质和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必要条件。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保障个人尽可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描述和对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执着追求。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在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和历史意蕴等方面的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成为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柏贵喜.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2]慎海雄.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N].瞭望,2014,(2).
[3]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
[4]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6]郑海祥,王永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1,(23).
[责编校对:张立新]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UI Zhi-zhong
(School of Marxism,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
Abstract:In China,cultural identity is not only specific ethical cultural identity,but also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thought found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the prerequisite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Since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faces many kinds of challenges,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identity.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uld strengthen people’s ideological identity,historic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identity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significance;challenge;socialist core values
[基金项目]2015年度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研究——以青海高校为例》(15038)
[作者简介]崔治忠(1979—),男,甘肃临洮人,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6)07-0005-06
[收稿日期]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