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宅族,网瘾,手机依赖症,拖延症等等词汇的描述,其是就是英国心理学家总结出的一个现代病名:无聊综合征。不知,是这个世界疯狂到了无聊,还是这个世界的人无聊到了疯狂。、
对于无聊的感受,我们并不陌生,一种焦灼的慵懒、无趣无味的麻木感。如今,你常常能看到网络年度流行语——你幸福吗,你有梦吗,你正能量了吗?屌丝,爆萌,任性等等,这些所谓网络走红词语,都是些无聊之极的说辞;你还能密集听到——低头族,宅族,网瘾,手机依赖症,拖延症等等描述。这些,其是就是英国心理学家总结出的一个现代病名:无聊综合症。却不知,是这个世界疯狂到了无聊,还是这个世界的人无聊到了疯狂。
所以,无聊也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而无聊综合症不仅是个体性的病,也是世界性的社会通病。
什么是无聊,无聊是一种集多种心理纠结的综合症,亦反应了众多人对无聊的躁闷,以及对无聊的无可奈何。
首先,无聊来自人的无目的。作为社会人,目的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动物也有目的性,但却很单纯,而人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的目的性复杂而又高瞻远瞩。这就注定了人比动物活得要操心,活得责任重大。自然,我们就会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苦下功夫,自然也会产生“做人难啊”之类的感慨。因此,人如果缺乏目的,就如同被陷在失去方向、失去自由的深谷,那是无聊的天地,无聊将把你引向——活着等于死去的牢笼。
英国心理学家对“无聊综合症”是这样认为:无聊感来自于空虚,而空虚是人在生活中缺乏目标,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在一般情况下,无聊和空虚感是偶尔有的,很正常,但如果经常性出现这种感觉则是失常的前兆。
许多研究无聊的哲人,不外也将无聊锚定在“缺乏目标、精神空虚”之因上。但,这个因果的发现和无聊者的表达一样,那说明无聊来自于空虚无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人的无聊还有更深层次原由。
无聊来自人的自主性匮乏。人的自主性,是人有完整人格的基础结构之一。一个健全而成熟的人格应包括:较好的目的性,敏锐的感性,做抉择的自主性,灵活的能动性。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是没追求)、选择焦虑、做事有头无尾、拖沓成性、刻板抑郁等人,就是严重缺乏自主性的人。
没有自主感,一般在青春期以后才显现,因那时的他们必须面临很多现实抉择,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考虑。而因为他们匮乏自主,才会在选择时感觉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说深点,是心底有恐惧,害怕选择后的责任承担,害怕付出和失败。由于缺乏自主性,他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本性,而听从父母或外在的安排,做一个他们认为的好孩子,好员工。久之,“好人”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真正想要什么。。。
那么,自主性怎么获得呢?自主性是来自于抚养人的精神供给,要对0~6岁幼儿供给:无条件的爱,兴趣爱好的绝对尊重,自主抉择自主处事的允许,自主后的被引导被肯定。
无聊是一种破坏欲,或被动攻击,它源自于人性的正常攻击性压抑。无聊的反义是生趣,心境处无聊状态,亦如生命力处休眠状。常感受无聊的人,他们身上缺乏一种向上的朝气,与那种精神饱满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的心境体验是度日如年,后者却似有无限活力、无穷乐趣。这透视出两种人的不同的个性基础:压抑,展露。
人的成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必须是伴随向外界的“抓取”,心理学叫做本能的占有欲,或叫竞争性、攻击性。我们的文化,是把这些基本欲望框在被克制范围。更不幸的,是我们在专制的“洗脑”体制下,家庭教育里也罕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不乖”包括正常的反击或攻击性行为、放手孩子独自处理冲突事件。简单说,常感受无聊的人,其个性基础之所以压抑,是他们的竞争性创造性等自我,被专制文化“革命”了。弗洛姆讲过,人的精神本能,若被展现被运用就会顺势向上生长,若被压制,它也会生长,只不过是朝反方向往下长。弗的往下长,是指人格扭曲或障碍,如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者,常有破坏性的攻击行为。
而无聊者对生活的了无生趣,正是精神生命无法展现、运用的被卡了。但这样的被卡,是缺乏竞争性、个性压抑之人必然的际遇,虽然他们表现得无欲无求、懒散拖沓,但内心很煎熬挣扎:既有对生趣可望不可及的怨恨,又有对无聊无可奈何的自恨。
因此“无聊综合症”种种表现的背后,确是一种无意识的损耗精神生命的攻击行为,只不过是慢性的被动攻击而已。
在某些时候,无聊还作为了攻击他人的武器,比如骂某人:你真无聊!无聊之徒!这也变相表达了,无聊是一种破坏性的攻击意涵。
如何应对无聊?
首先,需要自我反思。你是抗拒无聊,还是依恋无聊?按说,我们讨厌什么,就会远离什么,可是你讨厌无聊,为何有沉溺无聊呢?无聊时,正是反省之好时机。
不抗拒无聊,换句话,先接受无聊。无聊不是病,是一种惊醒。按照“存在即合理”之道理,无聊的存在,一定是想你去聆听它的诉求……对无聊有过深入研究的哲人伊斯特伍德说过:“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
我理解他们那些话的背后意思,是想说:人有脆弱时,允许自己先哭泣,再坚强,人在无聊无助时,请先反思,再振作。
给无聊赋意。有时,我们需要做些无聊的,或没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有句话叫做,人活着本来就没什么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的意义。但正是我们赋予了活的意义,我们才有动力活下去呵。同理,无聊既然是一种存在,我们也可以赋予它一种存在的意义,比如它如睡眠一样是一种休整,若能这样赋意,你一定不会对它再生厌恶。要知道,对人对事能有效的连接,是首先没有对他的厌感。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活出自己。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活着,必须是能成为自己。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去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才可能感觉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活着本来很不易,那么,能活着就是值的。如果能活得开心,那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如果能有价值的活着,那是很高贵的幸福。但其实,只要你清楚要什么,你愿意选择你想要的活法,是都能做到的。
如果你甘愿沉溺无聊,而又幻想着有趣有意义,那或许也是你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经受无聊的无趣,也是你存在的意义。
总之,无聊综合症是一组精神贫穷的富贵病。而以上所谈的路线,正是从根本上吸纳精神食粮的治愈之道。
熊玲,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资深婚姻情感、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资深神经症治疗专家。90年代,在医院从事精神内科和临床心理治疗工作。2001年至今,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是国内较早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执业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与专业能力。